论巴中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革命战争时期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的旅游活动巴中地处川陕交接的大巴山南,川陕渝的金三角地带,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和中心,共和国主席李先念,元帅徐向前和王树声、洪学智、李德生、陈锡联、许世友等446名高级将领曾在此战斗过当年,40万巴中人有12万人参加红军,4万人壮烈牺牲巴中籍红军有29人成为将军,87人成为省部级领导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和众多的革命遗迹,巴中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红军修建的最大陵园——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红军石刻标语之王——“赤化全川”、“平分土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众多的红军遗迹、遗址和纪念馆,以及数以万计的红军文物1932年12月至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了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24个县(市)级苏维埃政权,红军由入川时的1.5万余人发展到8万之众,根据地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
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西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下面就重点讨论两个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红色石刻标语”和“女性革命”,以及巴中有关政府部门对开展红色旅游资源的措施等内容一、“红色石刻标语之最”石刻艺术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中国石刻较多的是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中国古代石刻只是少数文人墨客、达官显要、宗教大师们涉足的艺苑,普通百姓特别是穷苦农民,是根本无缘的而在川陕苏区,石刻的创作者全部是红军指战员和当地农民、手工业者红军石刻标语是战争史中的“文化武器”川陕苏区的红军石刻标语达到了三个“中国之最”:一是红军石刻数量最多据统计,红军当年在川陕苏区留下的大小石刻标语有7000余幅;二是保存最完整新中国成立后,留存下来的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有4000余幅(其中通、南、巴、平3000余幅),至今在通、南、巴、平保留完整的还有近1000条三是红军石刻字幅面积最大在川陕苏区最独具特色的宣传形式,就是利用那里山高石头多的资源优势,发动各地党组织,组织书写队、錾字队,在群山之巅、道路两旁、关隘渡口、村民院落、街道周围、祠堂庙宇、坟园墓地等处的石崖、石墙、石碑、石柱、石坊、石门廊、石板壁上錾刻言简意赅、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乡土味浓郁的石刻标语。
红军石刻标语内容涵盖土地革命、反“围剿”战争、根据地建设以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容之丰富,规模之大世界罕见位于通江县的“赤化全川”、“平分土地”石刻标语,前者每字高550厘米,字幅宽470厘米,笔画宽70厘米,深35厘米后者每字高570厘米,字幅宽460厘米,笔画宽65厘米,深10厘米两个标语笔画内都可卧下一个人整个标语数十里外清晰可见红军石刻标语作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宣传动员的历史见证,在近代历史上占据独特地位同时它又是将大规模的政治斗争的历史内容同石刻文化形式很好结合的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这样的旅游资源全球罕见,独具魅力!二、“长征女红军的摇篮”马克思曾经指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毛泽东也说:“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实际上,川陕苏区妇女的觉醒走在了全国前列1930年初期,川陕苏维埃革命区域有30万女性走出封建家庭,投身革命,她们中的部分人组成了红四方面军建制下的妇女独立团,妇女独立师,人数达到2000余人,她们是红军三个方面军中人数最多达到唯一成武装建制的女红军作战部队,这在当时的中国苏维埃区域甚至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都是罕见的1934年秋季的一天,6名红军女战士在某乡镇上发现一群敌军在一农民家吃饭,6名女红军见状,如下山猛虎般几枪扫过去,一边喊“缴枪不杀”,一边向敌人射击,就这样,川军28军一个机枪连被女红军缴械,共缴获敌人机枪5部,步枪96支,创造了6名女红军消灭敌人一个机枪连的神话故事。
除去直接参加红军的人数,还有无数的妇女同志工作在川陕苏区的妇女地方组织中川陕苏区的地方妇女组织,开始叫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后来又改名为女工农妇会,主要参与从事“支前”工作的运输队、洗衣队、被服厂、生产队、代耕队等的工作据资料统计,妇女参加机关部队、学校、工厂,完全脱离生产的有1万人以上,而不完全脱产却参加了这些组织的会员至少有30万人之多这个数字在全国各大苏区乃至世界已有的革命历史中绝无仅有!以“长征女红军的摇篮”定位,从指导旅游开发来讲,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女性文化”历来是旅游品牌开发吸引游客眼球的焦点,比如福建的“惠女文化”、泸沽湖“女儿国”、广元的“女皇文化”、安徽的“徽商女人”都被成功开发成了旅游品牌川陕苏区30万妇女走出封建家庭,投身革命,流传在当地的妇女故事层出不穷主要有:张琴秋率领“五百农妇缴一团白军”、徐向前取名的“川陕苏区的神枪姑娘”——映兰子;一级文物“带血的土地册”的护卫者——龚彭氏;“红军妈妈”——戴荣年、龚绍秀;机智勇敢的巴中籍“女侦探”——杨桂芳;地下女交通——李鸣珂;川陕省委妇女部长——吴朝祥、张庭福;妇女独立团政委——曾广澜;妇女独立营营长——陶万荣,等等。
此外,还有故事不在巴中,但以四川通南巴女红军为主体的令人瞩目的事迹,如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理县喇嘛寺平叛;西路军中女红军悲歌,等等不能列举的史料还有很多,仅从这些人物和故事情节看,可供做市场开发的潜力很大,比如电视剧、文艺节目等都会有很好操作空间如果巴中市再能征集文物和史料建立一个“中国女红军纪念馆”,将是对中国红色文化开发的一个很有意义的补充三、绿与红的交织巴中地处大巴山中段、米仓山南麓、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嘉陵江渠江水系源头的巴中,拥有着的得天独厚绿色生态地理优势在这12300余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浅丘、深丘、高山自然地貌,自南向北自西向东呈阶梯分布,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带来的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温和的气候,多年平均气温摄氏17.1度且雨量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达到1117.9毫米,无霜期长,光照好,多年平均光照时数为1462.1小时,这就为林木生长创造了先决条件绿色与红色是巴中的两种基本色调,自然与人文相融相连,比如光雾山风景区就是当年巴山游击队进行艰苦卓绝斗争五年的核心区域,景区内的“巴山游击队纪馆”,再现了当年红军的斗争史迹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红色是精神的旗帜,在绿色中游弋,休闲、度假、养生,在红色中追忆、升华,吸引人们光大红色,传承红色,让更多的人感知、感受、感动红军的理想、意志、力量、乐观、无畏的气慨,潮动红色旅游热。
突显红色与绿色,成为巴中重点打造的旅游品牌,使之成为“四川重要的生态红色旅游基地”原省政府分管旅游的副省长王怀臣多次来巴中考察后指出:“发展巴中旅游,完全可以改变目前四川旅游发展格局2004年12月,国务院颁布在全国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川陕苏区位列其中,配套完善3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巴中,榜上有名四、相关措施为使巴中的红色资源得到开发,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目前,巴中红色旅游重点已经凸显:“一城一镇两园四馆”成为了红色旅游的亮点:“一城”:通江红军城一镇”:恩阳红军镇;“两园”:一是巴州南龛山红军公园;川陕苏区红军烈士陵园;“四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和刘伯坚纪念馆通过“一城一镇两园四馆”的建设,使游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充分领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巴中在深度开发红色资源中,注重四个结合,一是红色旅游与红军精神结合,用红军精神推进红色旅游,在红色旅游中体现红军精神;二是红色旅游与巴山风情结合,把巴山民俗风情融入到红军文化、红色旅游中;三是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路设计上,品牌包装上,景区建设上,宣传促销上体现“红”与“绿”的完美结合;四是红色旅游与扶贫开发结合,促进了革命老区社会发展。
人们到川陕苏区游览,能强烈受到红军文化、红军精神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感染,红色旅游的内涵和魅力得到彰显川陕红色潮没有退走,它浸染的土地永远地变成了红色,成为川陕之地的基本色经过多年努力,巴中红色旅游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巴中逐渐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烽火散尽,历史走过的峥嵘岁用,并没有因时间的流水磨蚀掉川陕苏区的红色印痕据党史部门今年7月最新公布,经过历时两年的革命遗址普查,全市共登记革命遗址949处,其中500多处已编入全国革命遗址丛书以“数量多,分布广、级别高、保护好”让巴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红色资源富集地在巴中行走,感受红色,体验红色,你一定会被广大的红浸染,被赤色的历史感动,受到启迪,得到灵魂的升华附:巴中红军人物、战迹巴中籍职务最高的红军将领——刘伯坚1935年3月21日,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随着一声罪恶的枪响,我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壮烈牺牲刘伯坚,原名永福,别名永固,字铸,号毅伯、铁侠,亦号大冶1895年1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龙岗乡在街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1920年赴欧,先到比利时,后到巴黎,一边做工一边学习当时,西欧正经受十月革命的冲击。
刘伯坚在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于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随即转为共产党员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并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当时,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党员学生的组织活动,还要负责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们称作“党内驻苏大使馆”,刘伯坚成了“大使”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离开江西长征,刘伯坚被留下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20万国民党军队将留下的3万红军(半数系不能远征的伤病员)压缩到赣南一隅1935年3月初,他率领部队文工团转移时,在信丰下坪遇敌,与粤军第三营展开激烈战斗战斗中,刘伯坚左腿中弹,丧失行动能力,当通信员把他背着走到定南鹅公乡的唐村时,不幸被俘,关押在粤军第一军监狱在被囚的17天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在遗书中以“我为中国作楚囚”而自豪信中他谆谆叮嘱亲人:“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他在狱中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弟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我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0岁临行前,刘伯坚烈士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带镣行》:“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刘伯坚,这位出生于川陕苏区的红军高级将领,虽然没有在红四方面军工作过,但他永远是这块红土地上的骄傲,坐落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城佛头山上的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寄托着老区人民对烈士永远的怀念最悲壮的红军独立团长——胥克寻在平昌县巴东河岸的苍松翠柏中,逸掩着一位为保卫川陕苏维埃而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挥员他,就是胥克寻烈士胥克寻,字聘儒,1892年农历4月出生在四川省巴州江口(现平昌县)长垭场胥家湾的一个贫苦农家1934年3月12日,敌人集中四个旅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我发起猛攻在这紧急时刻,胥克寻奉命挑选六七十名勇士配合红军主力分队,穿插到敌人后方“尖山子”(达县与平昌交界处),摧毁敌人的粮食供给点尖山子易守难攻,守寨敌军的头目就是胥克寻的表兄胡渝德(营长)胥克寻综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