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哈工大近代史小论文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29KB
约7页
文档ID:562170071
哈工大近代史小论文_第1页
1/7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探索之路摘要:1840 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逐步加深对中国的侵略,甚至 企图瓜分中国为了挽救中国,大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强国的道路,他 们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先后在中国大地上发起了由洋务 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发起的运动,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解放了思想,却屡遭挫折, 不能从根本上解救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之一的梁启超在《五十年 来中国现代概论》一文中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变化,将近五十年的中 国历史分为三期,却只字未提“辛亥革命”这一对中国发展有惊天动地 的影响的运动,这又是为什么呢?关键字:梁启超,现代化进程,辛亥革命 梁启超所总结的第一期是指地主阶级开明派领导的洋务运动鸦片 战争的失败, 将中国的极端落后与清朝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暴露无遗中 国这个日趋没落的封建帝国与新起的资本主义英国在经济、军事、科学 技术等方面的巨大差距,震惊了“ 天朝大国”中的地王阶级开明派官吏 林则徐就是从此开始研究西方, 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写出《海 国图志》, 提出了“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太平天国时期, 洪 仁轩编成《资政新篇》, 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近代化的施政纲领, 但也仅仅是从理论上学习西方并没有付诸实践。

在近代中国, 大力提倡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探索近代中国的自振自强之路 , 把中国近代 化推进到实践阶段的, 正是从19 世纪60 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的外国 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太平天国的运动加深了统治的危机为了挽救清 廷危亡,统治阶级中一些官员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 企业,兴办洋务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洋务派官僚自身的阶级局 限, 他们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军事、经济、科学技术 , 其主观目的是为了 取得增强自己统治力量的富强之术, 他们发起的近代化运动也只能是在 维护封建传统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进行的尽管如此, 如果我们透过洋务 运动的外壳, 就会发现其客观上的合理内核 , 即洋务运动冲击了中国传 统的封闭观念, 它引进了西方先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 开创了中国的 新型教育, 培养了一批新的知识分子群体 ,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和发展, 它对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全方位的推动 , 则是一个不能抹煞的历 史事实[1]他所说的第二期是指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19 世纪90年代以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 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 道路。

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激发了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方 文化的碰撞中,人们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在这 样的背景下,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上演了一场变法维新的改良运动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 谕令变法由光绪皇帝领导,深入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 等多个层面维新派希望清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然而期后遭到慈禧 太后与守旧派的反扑,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 日就告 终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出中国,许多维新人士被追捕杀害, 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是一次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 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 趋势同时,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 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 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 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戊戌变法也是近 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 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 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他所说的第三期就是新文化运动了,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 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它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 统、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他们以“民主” 和“科学”为口号,“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 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 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 信和愚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 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 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 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在新文化运动之前,还有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 梁启超故意将其忽略,至于为什么,这恐怕得从梁的个人经历说起民 初近十年间,梁启超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始终在思想家与政治家、理论家 与实践家之间摇摆即使在政治活动的顶峰时期,他也坚持理性治国, 绝不放弃使自己的理论得以推行的权力。

中国知识分子“经世治用”、“修 齐治平”的古老传统在他身上再度复活,这不免有点回光返照的历史意 味[2] 梁启超毕竟是一介书生,而且他始终对权力斗争不得要领,又 一直对暴力革命心存介蒂,抱有先入之见,这就决定了他在政治实践上 必然失败的悲剧性命运从这个侧面来说,梁启超心理波动曲线的轴心 可以“书生意气救国梦”形容之在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政治舞 台上,迅速崛起两种新兴势力:一种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族民 主革命力量,其政党组织为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晚年又改组为国民党另 一种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戊戌变法”前称 维新派,变法失败后在海外组织起保皇会,后更名为国民宪政会在一段 时期内,同盟会所领导的反清革命活动,与保皇会所开展的保皇、立宪活 动并行于世、相伴而生两者既是政治对手又是同盟者,既彼此排斥又相 互影响对于康梁,孙中山曾满怀倾慕,一直希望同力救国终未成功 变法失败后,当双方都成了“天涯沦落人”时,双方的接近与合作才出现 新的转机孙中山通过日本友人宫崎滔天、平山周等前往康有为处表示 合作意愿,康有为遂派陈少白、梁启超出席由孙中山安排的秘密会谈梁 启超对孙中山早有好感,孙中山更是引梁为“同志”,希图“同商大事”(1) 于是两人“往还日密,每星期必有二、三日相约聚谈,咸主张革命排满论 调,非常激烈,固有孙康两派合并组党之计划”。

梁启超等人的思想变化 和与革命派联合的企图,自然有违康有为的意志和保皇会的宗旨,更与康 氏所坚决主张的君主立宪政体背道而驰,且有忘恩负义、不忠不仁的“罪 名”当得知梁启超等弟子倡言革命、倾心共和的消息时,康有为先是痛 责,继而婉劝,严令梁离开日本到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 1902 年元旦, 《新民丛报》创刊从《清议报》到《时务报》 ,数年间,梁启超以报纸 为武器,积极宣传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译介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知识,无情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和清廷的腐败、卖国行经,热情宣传资产阶级天赋人权、民主自由思想, 其思想和言论对于国人的思想启蒙,对于推动维新运动的开展,唤醒国人 的救亡意识,开启民智、维新民德等,产生了积极持久的影响梁启超大 倡“破坏”、“革命”,却不鼓吹“流血之破坏”即法国式的大革命,而是 主张实行日本“不流血之破坏”的明治维新,这就表明梁启超并没有完全 割舍与根除内心深处的改良主义思想[3]梁启超的改良思想可以归结为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者, 革专制而成 立宪之谓也,无论为君主立宪 , 为共和立宪, 皆谓之政治革命 , 苟不能得 立宪, 无论其朝廷及政府之基础生若何变动, 而或因仍君主专制, 或变 为共和专制, 皆不得谓之政治革命”(3)“ 政治革命” 这一口号在大论 战中为梁启超反复使用, 它显然是针对革命派的暴力革命主张而提出的, 并且被认为是优于暴力革命论的救世良方。

梁启超曾不止一次地列 举了暴力革命与“ 政治革命” 的是非得失,但结论只有一个 “ 政治 革命” 为救国之唯一手段由此可见,维新派与革命派是针锋相对的, 在 1905 年至 1907 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手段这 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 展开了一场大论战作为“保皇派”,梁是无法接受孙中山的暴力革命 的所以他不愿承认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对中国现代化历程屡遭挫折的原因,我将起归结为一下几方面:(一):政权机关的僵化清帝国僵化的政权机关无力摆脱内部体 制性危机,民国的确立也没有阻遏这种态势,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 政权始终都是政治和思想僵化的“软政权”长期缺乏一个强固有效且 以目标明确取向的政权二):传统社会结构的抗拒性小农生产的自然经济在成长过程中形 成了一套成功适应当时生产条件的经济行为准则和重农抑商的传统,使 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在世界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反倒不利于现 代生产方式在中国的发育和成长从政治结构看:建立在宗法社会上的最 强大的东方专制主义是自由生成和民主制度扩展的栓桔从文化传统看: 传统儒家泛道德主义是一种以“三纲”伦理价值取向来规范现实生活的 伦理本体思潮,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治、人权需求相悖,并且严重萎 缩了中国人的科学理性与工具理性,阻碍了中国人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 热情。

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心主义抗拒现代化的进程,并使文化整合异常 艰难[4](三):国际地位的边缘化中国早期探索现代化的过程是在国际地位 边缘化的条件进行的,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的严重破坏直接滞缓中国现 代化进程,不平等的世界体系使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一开始就陷入困 境列强侵略破坏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正常秩序,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 脉制约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赔款削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四):脱离人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所有政权的根本,脱离他们, 就失去了坚强的后盾,任何措施都无法连贯地执行下去作为后发外源型的现代化国家 , 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都无法割 断与资本主义的联系中国现代化的前期, 是封建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认 同和接纳问题, 后期则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利用问题如何处理同 资本主义的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5】在 探索现代化的历程中,无数有识之士为此付出了努力,正是由于他们, 中国才能一步步地脱离殖民,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参考文献弄丟了,自己随便编一发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