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清朝晚期文化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西学热”兴起的原因、内容;严复及其译著;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成果及译著;新式学堂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的废除能力培养:(1)通过指导学生寻找严复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及稍后的洋务派在学习西方上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获得历史知识的能力2)通过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新旧交替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能力加深对“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是一把双刃剑”的正确理解二、过程与方法梳理近代思想界的变化及其影响;列表总结近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梳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西学热兴起原因的分析,认识到:由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突变和西方文化思想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抛弃狭隘的传统偏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这既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严复《天演论》的出版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敲响救亡图存的警钟,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发展3、通过对晚清科技工作者及其科技成就的分析,认识到:科技成就的取得是李善兰等科技工作者们热爱祖国、刻苦钻研、敢于创新的结果,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发展近代科技的能力,增强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 在思想教育上贯穿和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难点:严复《天演论》的作用及一些重要的自然科学概念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我们已学过清朝晚期(1840--1912)的政治、经济,现在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化分析引言:第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剧变直接反映到中国近代文化,这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自然反映在中西文化猛烈的碰撞中,西方文化处于主动地位,中国文化处于被动地位第二,中西文化冲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先进与落后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侵略与抗争的冲突,这种双重性贯穿于整个近代史第三,晚清文化呈现新旧过渡的特点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滤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以变革求生存、图发展,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这是晚清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一、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1、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1)原因:鸦片战争的惨败,惊醒了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和魏源的倡导。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并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历史2)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逐步深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从70年代起,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到90年代认识到不仅要学习自然科学,更要学习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即既要学习“西艺”,又要学习“西政”这样,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理性认识从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发展到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这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展现了一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可贵的民族精神2.严复在西学热潮中的贡献在西学热潮中,严复贡献最大严复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也是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重要人物之一严复翻译、介绍了许多西方社会科学和政治理论,以《天演论》影响最大在《天演论》中,他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来阐释“优胜劣汰”、“世道必进”的社会进化理论,并以此为武器,破除狭隘的封建意识,唤起民族的警觉,论证维新变法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
《无演论》的出版震撼了中国思想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思考:比较以林则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与严复在学习西方上的异同点他们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寻求强国之道但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并与洋务派一样主要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其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严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且主张学习西方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其理论的实质是以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因此,严复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更高深的层次上,开启了引进西学的大门在思想界如火如荼学习西方的同时,近代一部分先进的科技工作者痛定思痛,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从而在科技领域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二、科学技术的成果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辉煌昌盛的古华夏文明尽管近代中国饱受凌辱和痛苦,但不屈的中华民族依然没有窒息智慧之光,并在近代科技文明史上写下了熠熠闪烁的一页1、兵器制造家龚振麟(1)1841年首创铁模铸炮法,早于西方三十年,(2)所著《铸炮铁模图说》,是世界上最早论述铁模铸造法的科技文献之一;2、数学家李善兰以撰著和翻译并称于世的科学家,运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撰写了《方圆阐幽》,阐发了微积分的初步理论,基本上完成了由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转变,选译《重学》将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第一次引进到东方大地,1872年所发表的《考数根法》是中国素数论方面的最早著作;3、翻译家和科学家徐寿、华衡芳供职于江南制造局,他们涉译内容广泛,尤以自然科学为突出,徐寿《化学鉴原补编》,华衡芳《决疑数学》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概率论的著作;4、铁路工程师詹天佑(1)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是近代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2)建立起中国铁路近代化制度5、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所制造的飞机在1910年国际飞机比赛中无论飞行高度、时速还是航程均创世界纪录。
近代中国科技虽有进步和发展,但十分缓慢,仍远远落后于欧美日等国,而且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科学家向西方学习呈现什么特点,与思想界不同时期的学习热点有何联系?科技向西方学习也经历了由学习兵器制造到学习自然科学的历程.思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取得显著的科技成果的原因?(1)洋务运动期间,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中国兴起了学习西方科技的热潮,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2)清政府派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科技,他们回国后,大力传播西方科技3)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爱国图强精神三、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的改革在思想、科技迈出近代化蹒跚步伐的同时,教育也开始步入近代化1、新式学堂的兴办(1)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概况:京师同文馆成立最早办学宗旨: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科技和外语)教学内容:开设西文和西艺课程,不再以儒家经学为主要教学内容评价:在实践上迈出教育改革的步伐,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2)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概况:康有为--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长沙--时务学堂 教学内容:以西政为主,兼学西艺办学宗旨:宣传维新思想、培养维新人才(3)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2、教育改革(1)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一方面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另一方面又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制订的,所以它必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具有局限性《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形成2)废除科举制——1905年资料:科举制的发展历程:(1)隋唐创立与完善: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2)北宋发展: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3)明清僵化:实行八股取士,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4)近代废除:国内形势巨变,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延续一千三百余年【本课小结】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相斥相纳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