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发展心理学第三节-认知发展2.

没有****飞上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29MB
约47页
文档ID:259755041
发展心理学第三节-认知发展2._第1页
1/47

第三节 认知发展本节主要内容1婴幼儿感知觉的研究方法2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3儿童认知发展研究4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1婴幼儿感知觉的研究方法p偏好法p习惯化和去习惯化p诱发电位法p高振幅吮吸感觉觉:包括视觉视觉、听觉觉、味觉觉、嗅觉觉、触觉觉偏好法在范茨的“偏好方法(preference method )”中,实验者同时呈现两个图案,并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如果婴儿对某一对象的注视时间长于对另一对象的注视,则说明婴儿对第一个对象表现出了“偏好”前提假设是看相同的物体须花费相同的时间,看不同的物体所花时间不同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觉察刺激源;还发现他们能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 研究发现,甚至新生儿也表现出了某种知觉偏好:偏好相对新颖、清晰、复杂、对称、和谐的刺激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新异刺激出现会导致个体产生定向反射,个体会朝向刺激物,心率会发生变化,正在进行的活动(如吸吮、身体动作)会停止,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就是习惯化;去习惯化:当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再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个体又产生了定向反射,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相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为去习惯化。

婴儿能够对各种各样的刺激物,如图像、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摸表现出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所以,习惯化方法是测量婴儿感觉能力的有效方法习惯习惯化与去习惯习惯化示意图图诱发电位法p给婴儿提供一种刺激,通过记录他们脑电波的变化推论其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情况的一种方法高振幅吮吸p 利用婴儿改变吮吸奶嘴的频率和强度以保持对有趣事物的兴趣的能力,对婴儿知觉能力水平进行评估的方法p首先记录婴儿吮吸频率的基本值,以基本值为标准,当婴儿吸吮频率加快,强度增加,就会触动奶嘴中的电路,与电路连接的提供感觉刺激的幻灯机或录音机几会被启动如果婴儿一直保持兴趣,就会保持吮吸的增幅状态,而兴趣减退,吮吸频率恢复基准值若给被试第二个刺激,出现了显著的吮吸增加,就可得出结论,婴儿能够将两个刺激区分开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新生儿感觉周围环境的能力究竟如何?随着年龄的变化,感知觉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五种感觉的发展p人类在探索环境的过程中,对视觉的依赖要远远多于其他的感觉,然而,视觉却是新生儿身上最不成熟的感觉p新生儿出生后,视觉结构仍在继续发育中他们眼球的聚焦、运动能力有限,所看到的图像模糊不清p新生儿距离视觉为20/600,即成人要相隔600英尺能看清的事物,新生儿在20英尺的距离才能看得清。

3个月大时,婴儿已会像成人那样对物体实现聚焦,6个月大时,视敏度大约为20/10012个月的时候他们的视力已与成人一样了视 觉听 觉新生儿耳朵中的水和粘液一旦被清除,对环境中的声音就能作出反应42名刚出生24小时内的新生儿对类似蟋蟀叫的唧唧声,一次刺激就有反应的为19名,两次的16名,三次刺激有反应的5名,反应为眨眼,嘴动,睁眼,皱脸,头扭动,眼球装动等新生儿不但能听到声音,还能区分声音的音高、音响和声音的持续时间听到妈妈的声音时,吮吸奶嘴的速度会加快,强度会增加味觉与嗅觉味觉:喜欢甜的溶液,能分辨甜、咸、酸、苦四种味道嗅觉:能觉察到一些气味,闻到不喜欢的气味会把头扭到一边母乳喂养的婴儿能根据乳房和腋下的气味辨认出自己的妈妈触觉:对抚摸、温度、和疼痛非常敏感知觉的发展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视涯实验-深度知觉的发展p当婴儿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表现出逃避深侧的倾向(36人中27人爬过浅滩,只有3人爬过悬崖)p将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他们的心率比处于浅侧时的心率为低,说明他们能够从知觉上区分这种差异他们只是注意到悬崖,而不是害怕跨通道知觉3-4个月:视觉、听觉可以联系起来例:58月婴儿面对以下情境:母亲用自己的声音说话母亲用陌生人的声音说话陌生人用陌生人的声音说话陌生人用母亲的声音说话结果:当声音与面孔不协调时,婴儿有不安、烦恼的表现3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p认知,也被称作认识、思维、智慧p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同化和顺应是同一基本适应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p智慧运算是以整体建构方式实现的平 衡 化 皮亚杰认为,认识或者说思维既不是单纯来自于客体,也并非单纯来自于主体,而是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可以用 格式scheme) 同化(assimilation) 顺应(accommodation) 平衡(equilibrium) 来说明适应过程。

格式 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最初是先天无条件反射)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即形成格式格式的复杂水平直接决定了思维水平的高低格式类似于其他学者所认为的认知结构,或称建构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使用相同或相似方法解决问题,同类别的丰富都可看作同化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引起格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就是顺应使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或建构新的类别或概念,称作顺应恰好的挫折是顺应的例子同化与顺应既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同化与顺应的例子:从加法到乘法平衡化 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会不停地遇到外来刺激,通过同化与顺应机制,机体的格式从相对较低水平的平衡,到该平衡被打破,发展到相对较高水平平衡的建立,个体的心理水平也相应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可以说,某一水平的平衡是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平衡不是一种静止的、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地追求更好状态的连续的过程建构示例 儿童对事实的建构依赖于他获取相关知识的多少 一位四岁的小男孩和他父亲正在看日落爸爸你看,太阳藏到山后面了,它为什么逃走了呢?它生气了吗?”父亲借机向儿子解释世界的运转规律。

他说:“噢,小杰,太阳并不能真正感觉到什么,它也没有真的在运动,是地球在动地球围绕着地轴转动,这样山就转到了太阳的前面”后来小杰肯定地父亲说:“但是,我们没动,你看,是太阳在下落 小杰与父亲对事物的建构不太一样,不过他父亲用天体知识、区分有无生命的物体,建构出与儿子不同的解释认知发展模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p婴儿通过外显的行为动作影响外部世界,同时通过感观(如视觉和听觉)感知行为动作的方式来认识世界p建议游戏:丰富的视听材料,肢体接触与运动,亲子游戏,运用多通道的玩具客体永久性 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或通过感官无法觉察到时,仍然认为物体是存在的p在1218个月之间,儿童的客体概念逐渐提高,他们已能追踪物体的移动并在最后见到的地方找到它,不过还不能对看不见的物体的位移进行推论p1824个月之间,儿童已能充分理解客体永久性,并能够对看不到的位移进行心理表征,并运用心理推理指导自己去寻找消失的物体前运算阶段(27岁)p儿童开始利用词汇、心理表象和图画等表征外部世界学前期的儿童的仍然缺少思维“运算”的能力p运算:儿童以内化的心理表征的操作取代原先以具体实物操作的思维活动p建议游戏:操作性游戏、同伴游戏、情感表达、运动、阅读与计算泛灵论(拟“人”化) “扑克也累了,我们送它们去睡觉吧!”自我中心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观点。

例:三山实验 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ABCD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p儿童获得了运算的能力,以逻辑推理取代了直觉式的思维,运算被运用具体的对象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不会解代数方程式,因为对该阶段的儿童来说这一思维运算的对象还过于抽象p儿童意识到生命的生物学特征,不再将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特征p儿童也会表现出自我中心,但此时他们意识到别人可能有不同于自己的观点p儿童开始理解基本的物质规律,比如守恒性守 恒 性p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p途径: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守恒实验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回答: “A行多” (不守恒) 回答:“一样多” (守恒)ABAB物质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A与B一样大小 B球变了 A B A B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回答:“B更大”(不守恒) 回答:“一样大”(守恒)面积守恒(89岁)基本原理:不管小木棍如何摆放,总面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回答:“B更大”(不守恒) 回答:“一样大”(守恒)重量守恒(910岁)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体积守恒(1213岁)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B A B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 回答:“高一些”或“低一些”(不守恒) 回答:“一样高”(守恒)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量一样,儿童看到水平面上升到一样的高度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准备放入水中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心理运算超越了真实情境中的具体对象,开始能够运用于假设情境中抽象的对象 在问题解决方面,形式运算阶段的个体的思维更加系统化,他们假设事件以为何以某种方式发生的原因,并且以演绎的方式检验这些假设 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p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机制p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p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p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偏好甚于对认知发展过程的具体表述和解释p过多地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讨论1.如何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培养孩子遵守必要的规则?尤其是06岁的孩子2.建立家庭协议有必要吗?如果有必要,建立和执行家庭协议时注意哪些问题? 4. 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Theory of mind)什么是心理理论?对“心理理论”的探讨源于对“黑猩猩是否拥有心理理论?”这一问题的探究。

这里的“心理理论”就是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这种能力实为一个推理系统,包含了一系列抽象、连贯的因果解释,使个体能借助于信念、愿望等无法观测的心理状态,来解释和预测行为概括起来说:心理理论就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与预测的能力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意外转移任务 儿童观看一个录像:实验者和一个叫马克西的男孩一起在房间里的图像实验者在马克西面前把一块巧克力藏在一个盒子下面然后马克西离开房间一会儿,当他不在时,实验者把巧克力移到另一个地方藏起来 问被试儿童:“巧克力实际在何处?当马克西回来后,他会在什么地方寻找巧克力?”表征变化任务 向儿童呈现一个玩具的盒子并问儿童里面是什么儿童一般回答:“玩具”然后让儿童看见向玩具盒里放一支铅笔问儿童,如果现在过来另外一个小朋友,他会认为玩具盒里装的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