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一班 孟祥玮 2011300290001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读书笔记1.《荒原》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作者托马斯·艾略特,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父是牧师,曾任大学校长父亲经商,母亲是诗人,写过宗教诗歌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也正是因为一战的爆发将其隔离在英国无法返回美国,致使其终身遗憾为能被授予哈佛哲学博士学位 《荒原》,就是艾略特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的一片荒凉的地方该诗创作于1921年,发表于1922年全诗共424行,分为五章,即《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
作者运用六种语言、跳跃性的叙事方式、通过穿插引用不同的经典故事、巧妙的转化时间和空间、并借用不同人的口吻看似在描写被废墟充斥、沾满了死亡与腐朽味道的荒原,实则讲述了一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文明的破碎他将现代文化形容为荒芜贫瘠干渴的荒野,描写了处于精神和文化危机中的现代社会以及从现代社会中寻求到的支离破碎的经验和相对稳定的文化遗产的冲突 那么,“究竟什么是荒原?人类一步步走向绝境,这种“绝望”是由他们的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造成的,从19世纪开始感受到的世纪末的颓废,当然是西方的、伴随着工业化和商业化而来的和启蒙神话破灭的对整个精神文明的幻灭感,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到世界死一般的存在,才能超越它,才有可能建立新的准则和秩序艾略特想要表达的荒原就是旧的世纪已经死去而新的世纪尚未诞生的阶段,或是说一个新的意义系统、信念尚未诞生时的一种状态荒原可以说是神性消失后人类生活本身那种贫乏的、无聊的状况荒原”是最富20世纪特征的意象之一 ”(引自《荒原》互动百科) 全文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希腊文、拉丁文及梵语书就从开头就用Sibyl的求死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接下来,作者大量引用了文学典故,如圣经旧约、Mylae海战、变形记、哈姆雷特、圣杯、但丁神曲、City of God、佛经、民歌等等,希望从传统中寻找新的灵感,在旧体系崩溃后破旧出新。
他把各种意象进行了对比排列:过去的高贵和现代的腐烂,远期和近期的文明,去呼唤一个复杂焦灼而又脆弱的现代灵魂最后,作者以Shantih, Shantih, Shantih (Peace, peace, peace)结束全诗,树立了整首诗完结后的基调我们可以想像那种,当一场精彩的演出结束后红色幕布缓缓拉上时给观众带来的意犹未尽和深深的遐想只不过艾略特的结尾过似沉重,在我们脑海里烙下了强烈的有关向往“生”与“希望”的人借“死”和“毁灭”而沉入自己,进而在死亡中涅槃,重新找寻希望和的重生的痛苦和辉煌此外,作者还不断通过与读者的直接对话来激发人们的觉醒意识和共鸣感荒原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巨大轰动,直到今天很多诗人都受到这种文风的影响作为一战后表现文化危机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艾略特在这首诗歌中采用的对精神的内视,以及形式创新成为后来现代诗人们的典型特征在诗歌中,他摈弃了直来直去的写法,采用了突然的断句并在此加入一些完全迥异的场景的介绍或者解释,那些精确而又让人惊奇的意象,以及突然的断句都暗示了现代文化的不完整性独特的语言风格对美国现代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荒原》还极大地影响了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温源宁、卞之琳、叶公超等诗人在当时诗歌创作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艾略特的影子。
2. 《变形记》 是寓言,还是梦魇?是一场恶梦,还是人类无法抗争的现实?主人公究竟是一只大甲虫,还是格里高尔?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开始就是如此的直接,直接得让人没有准备思考的时间这样的开始让人有些难受,就像千斤巨石压在身上,拘束、压抑、扭曲,种种感觉把人捆住了,周身动弹不得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能够体会到格里高尔的变形其实是他潜意识的爆发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厌恶自身,根本不愿再继续以前的生活和工作,艰难的生存处境早已压得他无处可逃:当他早早赶来取订单的时候老板们才吃早饭;公司秘书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两个小时不上班就找上门去,医生也会说你好吃懒做;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恶劣,友情淡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逐渐变得麻木异化成为“非人”,他对外部世界已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他不得不选择一条逃脱的路,这就是“变形”与其说是社会让他“变形”,不如说是他自己选择了“变形”摆脱自己的人形,逃离人的世界,从人变为非人——大甲虫,这对格里高尔而言完全是为了不再继续昨天的噩梦。
于是,格里高尔异化了 其实,这样的“变形”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没有呢?当今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容易让人产生对人生的倦怠和对前途的失望有多少人曾经有过或者正有着类似格里高尔的“潜意识”啊!一条宠物狗尚能住高楼、坐名车,享受到VIP的待遇,同时又还有多少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着生活,感叹还是狗狗活得潇洒!于是乎就有成千上万的人报名参加唱歌比赛的选拔,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实现自己的明星梦,过“人上人”的生活,期盼着“灰姑娘”的故事再次重演这究竟是梦想还是幻想,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变形已经让人感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料可变形后家人对待格里高尔的厌恶和冷漠,更让人感到心寒,因为亲人之间的关系竟然只能是用金钱和物质来作为媒介,即使是血脉相连也不能保证亲情的坚不可摧!这也是《变形记》要回答的,如果人变成甲虫,那么它还有生存的权利和价值吗?他还是一个人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他已经不再能为这个家庭带来财富,不能承担他的责任,甚至不再能说话,他只能默默的倾听,羞怯的张望等待着家人对它的判决它的家人最后再也不能承受这种沉重的压力和打击,而打算把它抛弃,而它提前的夭亡,也解除了家人最后的顾虑和心理负担。
没有人为它唱一首挽歌,没有人记得它曾经是一个人现实就是这样无情,即使是人间的至爱,最真切的亲情也无法挽回一个人的沉沦人生活在世上,当无法承担做为人的义务时,也同时失去了他作为人的权利,即使他曾获得家人最初的同情,但最终将被无情遗弃,这不是个别家庭的冷漠,而是人性一次真正的裸露 相对温暖的家庭尚且如此,社会恐怕对这种个体的不幸遭遇会更加残忍,他们会把他送进实验室,每天对他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而且会引起无数的眼睛好奇地逼视他,无数张嘴巴无休止的讨论他,他生命的每一秒种将暴露在惨白的灯光下,直到他死去还要被制成标本供后人研究他作为人的资格和尊严被完全忽视了,没人在乎他心里的感受,群体只在乎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获得满足,他们拥有做为幸运者的活生生的见证 无处可逃,就是《变形记》给我们所展示的金钱社会下普通人们的绝望处境作为人形时过着没有人格尊严的生活,变形为甲虫后更是加速自身的灭亡或许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形体的泯灭才是最终的解脱、才是最好的出路吧!在这里,只想问:“大甲虫,你还有眼泪吗?” 3. 《喧哗与骚动》 它描写和表现了一个曾经显赫、如今已走向没落的家族——康普生家族后代的生活及精神世界,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
全书分四部分,分别截取康普生一家生活中的四个日子作标题,各部分又分别从白痴班吉、他的哥哥昆丁和杰生的意识流动以及作者本人的叙述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故事的中心点为康普生的女儿凯蒂的命运《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这种家族没落的主题也是整个世界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所必然产生的一个主题,因此《喧哗与骚动》的主题是世界文学一个恒常的主题但这并非是我最感兴趣的,我觉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表现方式——意识流文学作者描写的重心不在凯蒂母女堕落的故事本身,而是该事件在不同人的内心产生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心灵变化故事化为三个人物意识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读者引入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由内向外的,叙述者头脑思绪的不断变化成为作品内容延展的主线文中跳跃变幻的思绪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而是采用诸如变换字体、口气、称谓等手段 意识流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
意识流文学创作的理论依据为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唯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在他看来,潜意识应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作家必须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东西另一位深刻影响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意在反拨“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出自人的本能冲动;人类的本能冲动经常受到社会规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作家的创作活动就是冲破理性,发挥本能冲动的过程,借此释放受到扼制的本能因而,在意识流作家看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仅仅反映了外在的现实和表面的真实,而这个外部世界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界4.《善恶之彼岸》哲学家和普通人一样,自认为的自觉思维会受到本能的影响,在看似有条理和自主的活动背后,有哲学家对特定生活方式的需要。
即是说,哲学家使用一种看似比较系统和抽象的话语来表达或者达到他所需要的一种生活状态,就像人的生存本能一样 哲学家之所以受到嘲笑,是因为他们不诚实,他们光明正大傻里傻气谈论神的启示,似乎他们的真知灼见是不偏不倚纯粹和冷酷的,不带任何感情,而事实上,他们的主张和思想是带有偏见的,是他们内心欲望的抽象和精炼,但他们绝不承认这一点,而是不停辩护,以证明自己是多么的不偏不倚老康德衣着笔挺把人引上辩证法小道,引向他的绝对命令而斯宾诺莎用数学给自己的哲学披上铠甲戴上面具 每一种哲学都是创立者无意识的自传,求知的冲动绝不是哲学之父,而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满足哲学家各种冲动的工具 伊壁鸠鲁恶毒地攻击柏拉图及柏拉图主义者,认为他们很会装腔作势,表演舞台剧而取悦其他人,而居住在雅典小花园里的伊壁鸠鲁则不会这样干尼采说,说不定伊壁鸠鲁是出于嫉妒或者愤怒才这样干的 斯多葛学派则是在用顺应自然来玩弄文字游戏,假装自己是自然一样自在的存在物,而心里面则想过一种完全相反的生活,这完全是自欺欺人他们不是要顺应自然,而是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用自己的意志来塑造自然,塑造一个无所不含的斯多葛主义哲学就是这种暴虐冲动本身,就是最神圣的权力意志,“创造世界”的意志,探求第一原因的意志。
上帝死亡之后,信仰的大厦崩塌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仰方式并不能帮助人过得更好 不得不说,康德对德国哲学产生了实际的影响虽然他的先验主义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众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