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学设计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徐娇翔

jw****8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1MB
约8页
文档ID:101457016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学设计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徐娇翔_第1页
1/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学设计深情厚谊 无言之美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徐娇翔【文本解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出现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课《古诗两首》其也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此外,别于一般以惆怅悲怆为基调的送别诗,李白此诗是以飞升成仙、富贵风流称赞孟浩然,情感的基调是开朗,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于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繁华之地——扬州,在不舍中抱着更多的欢欣与企慕。

所以,李孟在黄鹤楼的相见和分别,是一次欢送和壮别 诗人用韵颇具匠心,韵脚“楼”“州”“流”,声调悠扬那种余音袅袅之美,孤帆渐远、江水流长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的神态,需要在吟诵中去感受,去想象学情分析】从语言文字学习运用这个角度而言,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诵读经验与方法在此课学习中以朗读吟诵为主线,进行感悟理解背诵与创新评价,期间,渗透古代送别文化 基于“以学为本”的理念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与方法,例如,结合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因此,在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体会诗眼、意象想象画面来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古诗方法上的梯度提高针对诗人全文不写一处难舍之情却处处流露依依不舍更是借景抒情的典范这一理解难点,教师在此需要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体会结合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来看,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为感受人间真情,体会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与温暖教材特别强调这一单元的学习还要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这首送别诗恰好展现的李孟分别之际这种朋友之间的关爱教学本首诗歌,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朋友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送别故事,体会送别让情谊更真,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好诗歌的停顿、韵律与整体节奏2.通过抓诗句的关键字词,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之际的丰富情感3.通过诗歌对比,领悟本诗中借景抒情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诗人送别之际丰富的情感教学难点】通过诗歌对比,领悟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这两种情感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教与学准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件、预习单与学习单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进行预习教学过程】课前谈话:送别诗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古时,因为交通不便,亲友一旦分别便是相见难因而,古人格外注重送别,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送别诗,你会背哪些送别诗,一首,一句都可以预设教学环节【板块一:古诗诵读,读出诗韵】①三分诗,七分读谁来说说我们读古诗要注意什么?②自由说请发言的同学各读古诗第一层次:读通顺、准确第二层次:停顿与轻重缓急第三层次:读出诗韵教师重点指导如何通过读好韵脚来读出诗韵,预设策略:①比较不同:这位同学读得跟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生发现韵脚读得绵长的特点②究其不同:你为什么要这样读?③引出韵脚: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押韵的呢?楼、州、流教师PPT红色字体出示。

④读出韵味:你能读出诗韵吗?师生合读全班齐读教学意图: 抓一个朗读训练点从学生实际情况而言,现四年级下册的学生对于古诗朗读的方法有一定基础与认识一首学生已经在接近第三学段的学习时该如何诵读呢?那就必须明确诵读的训练点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在本首诗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诗歌押韵的规律,从而让孩子找到押韵的三个韵脚“楼”、“州”、“流”,在师生对读,学生示范读,全班齐读的梯度诵读中感受读好韵脚的诗韵袅袅,体会诗歌诵读余音绕梁的感觉,同时从中感受诗人送别时丰富多元的情感和本诗开阔悠远的意境板块二:想象画面,体会情感】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依然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1.教师示范:圈词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心情 ①学生描绘画面②诗中哪个字或词最能引发你遐想让你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预设: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③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李白当时的心情是?④学生带着心情来读古诗 ⑤教师回顾诗歌学习方法同时在学习单上演示这一学习过程 刚才这位同学通过抓住诗歌中的一个词语,然后展开想象,最后走进的诗人的内心品读诗人的心情。

我们也像他那样,通过圈关键的字词,想象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来学习这首古诗 例:2.学生自学:圈词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心情①出示自学要求:I默读诗歌,圈一圈关键字词,并在学习单上写写你想象到的画面和从中体会到的诗人情感4分钟)II小组交流,相互补充,把其他同学好的发现与体会也写在学习单上4分钟)III把你们小组交流后体会到的诗人心情写在黑板贴上,并贴到大黑板上一生读自学要求②自己学,小组讨论,贴黑板贴 3.板书梳理:分类诗人心情,引发质疑冲突①心情分类:哪一些可以归为一类的?预设:难过、伤感、孤单、孤独.....向往、开心、乐观、豁达......②从中质疑:看着这些心情,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为什么心情会截然不同?好朋友都走了,还开心吗?究竟是伤感还是喜悦,还是悲喜交织的心情?来听听这些小组的汇报4. 小组汇报,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⑴小组汇报——诗人伤感的内心世界①小组汇报:学生根据小组合作的学习单,到展览台汇报预设1(学生汇报到位、理解完整):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天际流等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李白伤感失落的内心教师相机板书:碧空 天际 孤帆 远影 】预设2(学生汇报理解不是很到位):教师相机补充材料辅助理解。

预设策略:I对于他们小组的感悟你有什么疑问吗?小组自行回答如回答不清楚,教师介入,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发现理解II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发现素材准备:西辞:地图;黄鹤楼:典故;孤帆:长江孤帆与千帆竞发的对比图III补充资料后教师再次追问,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生畅谈感受IV你跟他们小组的感悟有共鸣了吗?(从一个小组感悟到全班感悟)②朗读品悟:师:帆船渐渐远去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生读全诗)师:帆船越行越远,逐渐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生读全诗)师: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往日友情,他踮起脚来,还在望啊望啊!心中油然而生(生读全诗)师:是啊,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 ③学法小结:刚才这些小组同学抓住了“孤帆”、“碧空尽”、“天际流”这些词语,又通过思考李白的内心从而展开想象,感悟到了诗人孤单伤感的情感⑵小组汇报——诗人为友开心的内心世界 好友分别,伤感是难免的可这一份开心、喜悦又是从何说起呢?请这些小组汇报①小组汇报:学生根据小组合作的学习单,到展览台汇报从环境感受喜悦)预设1(小组汇报到位):学生能够详细描述烟花三月的特点,能够阐明诗人为孟浩然能够在如此诗意美丽的季节去扬州而为感到开心欣喜。

教师板书:烟花三月】预设2:(小组汇报未到位,班级其他同学有疑义或补充):预设策略:I教师提供图片补充理解:浪漫诗意的时节一定是三月细雨蒙蒙,如烟似雾,柳絮飞扬,随风飘飘远远看去,白蒙蒙的II质疑:为什么不用繁花三月下扬州而是用烟花三月下扬州呢?III这样的烟花三月给你一种什么感觉?之所以是用“烟”,是因为更多了一份—— 在这样的环境下的送别也别具诗意所以,你们认为诗意的季节,诗人的内心是很喜悦的②小组汇报:学生根据小组合作的学习单,到展览台汇报从所去地点感受李白欣羡之情)预设1(小组汇报到位):小组汇报古代扬州在唐朝和唐朝诗人心目中的地位,让班里其他学生明白李白作为好游之士的欣羡之情预设2:预设2:(小组汇报未到位,班级其他同学有疑义或补充):I师:在这个诗意的季节,孟浩然要去哪里?生:扬州II师:古代扬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生:根据已有知识交流回答III教师配乐介绍古代扬州,推动学生对扬州的认识,进而理解李白内心的羡慕之情微课:教师配乐介绍古代扬州】扬州,在诗人王建的笔下是,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夜看扬州市》,在诗人杜牧的笔下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两首》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雾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地摇晃着。

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可以说,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IV情境表演:一直向往自由的李白他想去吗?孟浩然是为什么去扬州?所以,当孟浩然乘着船告别之时,假如你是李白,老师是孟浩然,你会对我说些什么?预设:孟兄啊,在扬州好好玩.....扬州我暂时不能去,你替我好好游玩 朋友啊,三月的扬州是人间仙境你忘却落榜的阴霾,好好享受美景 扬州定当有美食,记得好好品尝一番 ......教师总结:也是大诗人这份情感,让这首送别诗少了一些送别的苦涩,多了喜悦③朗读提升I师小结:李白是仙,所以他诗意,豁达;李白是人,所以他孤独,失落诗人是立体的,诗歌情感也是丰富多元的谁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这种依依不舍交织憧憬向往的诗意浪漫II朗读指导教师引导第二句诗人的好朋友在诗意的季节去了诗意的地方,诗人的内心是替朋友开心的所以,朗读的时候要稍微带点愉悦但当孟浩然真的乘船走了,诗人久久伫立岸边又有一点伤感,所以朗读的时候就要缓一些,伤感一些 III齐背古诗教学意图:①追求学本课堂,着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体现学生学习的合作与有效是本次导学设计的最大追求。

此版块希冀学生习得一种诗歌学习的方法根据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学习古诗时,需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在第三学段学习古诗时, 要“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四年级下册的学生处于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因此可以初步感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向第三学段古诗学习靠拢与接轨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如何将诗歌的字眼、诗境、诗情三者结合起来又从中让学生学会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呢?此版块中教师设计了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情感的自主学习方法②此外,此板块设计时,格外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毕竟还处于第二学段,因此教师通过示范,圈词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心情又通过设计表格,具体关键词填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使其明白这种学习方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