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文本之送别悼亡诗鉴赏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送别诗和悼亡诗很早就有了《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与《邶风·绿衣》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和悼亡诗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送别诗和悼亡诗流传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和悼亡诗,不难发现,它们虽非一种题材和内容(一写生离的惆怅,一写死别的哀伤),却都有一条情的血脉贯穿其中尽管“言志抒情”原是中国古代诗歌数千年间积淀而成的一种民族特色,而非独为送别诗和悼亡诗所专擅,然而这两类诗在抒情方面较其他类属作品却来得更为挚厚、强烈一、送别悼亡诗的特点: 从创作手法上来看,借景言情,是送别诗和悼亡诗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不同的是,送别诗表现的是恨别之情,而古人送别又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在这样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环境里,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所谓“登山临水送将归”是也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形态。
送别诗多从大处、远处和动处着笔进行描写,不仅使人从其空间的无限扩展和延伸产生一种知交远别的失落感,而且给人以“兰舟催发”、“桂轺不驻”的躁动感和忧烦感,从中体味到离别的惆怅与悲伤 与此相对,悼亡诗表现的是伤逝之情,而闺阁庭院则是作者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因而这个小天地中的种种物象,诸如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等,便最能触发和寓托作者悼念亡妻的感情,所谓“抚存感往”、“睹物伤神”是也这些物象作为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进入作品,便又构成一种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的美感形态 虚实相生,是送别诗和悼亡诗创作特色上的又一个共同点,然二者还有不同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悼亡诗则多在作者身临之境的基础上往回追忆,大抵回忆妻殁之前彼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或其他具体生活情境 附带提及,悼亡诗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之情以外,还常书以“记梦”的形式这些作品多写作者与亡妻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由于诗中的梦境“尽取材于醒时经验”,故而仍属虚实相生的法门,读来更觉情深意切,令人难忘。
二、送别悼亡诗的鉴赏方法: 1.把握送别悼亡诗的思想内容或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如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或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或表达自己的志向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而悼亡诗的思想内容较为单纯,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之情以外,还常书以“记梦”的形式,多写作者与亡妻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由于诗中的梦境“尽取材于醒时经验”,故而仍属虚实相生的法门,读来更觉情深意切,令人难忘2.注意送别诗词中的一些特殊意象与作法在古代的大量送别诗词中,都有一些常见的意象,表示离别之情比如在唐宋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有长亭、南浦、灞桥、劳劳亭、杨柳、美酒等,它们或是古代送别之地,或是用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薮》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可供我们鉴赏时借鉴 3.留心诗词中的序或注释在对诗词进行考查时,命题者通常都要通过某种方式给考生一定的提示,帮助考生正确理解诗意比如通过原诗词的序或古人的评论或命题者直接加注等形式,在评价这类诗词时,要特别注意这些提示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来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三、送别诗意象解析:送别诗中经常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总结如下: 1、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2、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3、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4、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5、送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长亭”, 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四、选修教材中涉及到的送别悼亡诗:《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评析]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
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处?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评析] 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韩愈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遣悲怀三首》之三 元稹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窈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评析] 这首诗是元稹为亡妻所作的悼亡诗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为什么“自悲”呢?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又有多长时间呢!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不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五、其他送别悼亡诗: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并肩缓辔,不愿分离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横”字勾勒青山的静态,“绕”字描写白水的动态,景色廖廓秀丽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仗 颔联 、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使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是分离时的动作,“班马”是离群之马,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赏析: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首二句中表现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