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病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51KB
约5页
文档ID:504072551
病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_第1页
1/5

病理学研究生复习题1. 病理学简史答1761年,意大利的Morgani医生提出了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创立了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之后,经过半个世纪,形成了并完善了今天的病理学学科体系如用肉眼观察器官的大体变化,被称为大体所见或解剖病理学;借助于显微镜所进行的组织学或细胞学研究,被称为组织病理学;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病变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被称为超微结构病理学近三十余年来,随着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的进展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图像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传统病理学的发展,并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如免疫病理学、分子病理学遗传病理学和定量病理学等,使得对疾病的研究从器官、组织、细胞核亚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并使形态学观察结果从定位、定性走向定量,更具客观性、重复性和可比性还出现了地理病理学、社会病理学等新的分支2. 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答:尸体解剖检查、活体组织检查、脱落细胞学检查、动物实验四种常用,还有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组织与细胞化学检查、免疫组织与细胞化学检查电子显微镜检查、激光显微切割术、原位分子杂交、生物芯片技术、基因转导、多聚酶链式反应、流式细胞术、蛋白凝胶电泳、细胞分光光度计、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不是常用方法。

3.病理诊断报告的类型答: I类:检材部位、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明确和基本明确的病理学诊断 Ⅱ类:不能完全肯定疾病名称、痼变性质,或是对于拟诊的疾病名称、 病变性质有所保留的病理学诊断意向,可在拟诊疾病/病变名称之前冠以诸如病变“符合为”、“考虑为”、“倾向为”、“提示为”、“可能为”、“疑为”、“不能排除(除外)”之类的词语 Ⅲ类:检材切片所显示的病变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即不能做出I类或Ⅱ类病理学诊断),只能进行病变的形态描述 Ⅳ类:送检标本因过于细小、破碎、固定不当、自溶、严重受挤压(变形)、被烧灼、干涸等,无法做出病理学诊断4. 举例说明分子病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答:分子病理学,它主要运用分子水平的实验检测器官、组织或体液来研究和诊断疾病由于其在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 从而给传统病理诊断注入了生机分子病理学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有核酸分子杂交、PCR相关技术、免疫荧光化学、基因芯片以及DNA序列分析等其中,一些方法已被用于常规的诊断当中由于分子病理学的应用,使得我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化,对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很大的进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肿瘤易感基因的检测:肿瘤遗传相关的易感基因检测对于肿瘤高危人群的筛检具有实用价值,已明确的肿瘤易感基因及其相关肿瘤有Rb1(视网膜母细胞瘤)、WT1(肾母细胞瘤)等除了检测高危人群的易感基因外,有方法也应用于正常人群肿瘤易感性检测,如检测Ret基因突变用于诊断Ⅱ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通过分析GST基因型以判断个体暴露于致癌物时的致癌危险性等2、肿瘤相关病毒的检测:如HPV病毒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很大关系,通过对HPV病毒的检测可起到预防和提早治疗的作用而当前国际上诊断HPV感染以DNA检测为主3、肿瘤的早期诊断:K-ras基因突变在结肠癌、胰腺癌和肺癌等肿瘤中发生率较高应用细针穿刺活检材料检测胰腺癌的第12密码子变突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结肠癌患者粪便中的Ras基因突变,其检出率与瘤组织中相似,可用于高危人群的筛选4、疑难肿瘤的诊断和分类:传统的病理学诊断主要通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来判断淋巴细胞增生与淋巴细胞性肿瘤,但对对医生的经验要求较高,且难度较大应用RFLP分析免疫球蛋白或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具有鉴别诊断作用,且这种分子病理分型比免疫学分型更为准确对Bcr区基因重排的检测,可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进行鉴别诊断。

N-myc和C-myc扩增和表达的检测,对鉴别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上皮瘤具有应用价值,因前者N-myc明显扩增,而后者则为C-myc明显扩增5、肿瘤的预后监测:利用癌症患者的全基因序列开发出的个性化血液检测方法有助于医生调整癌症患者的治疗方案,可以监测癌症治疗后的情况以及发现癌症是否复发6、为肿瘤个体化和预见性治疗提供依据:肿瘤在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可能涉及不同基因的不同变化形式,而这种变化与肿瘤临床治疗的敏感性密切相关,如能在分子水平对肿瘤基因变化提供指标,对肿瘤的个体化和预见性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如在90%的胰腺癌、50%的结肠癌、30%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Ras基因的激活,50%左右的肿瘤有P53基因不同形式的突变,这些基因的异常,使肿瘤对某些放疗或化疗的方法具有抵抗性,如能从基因水平上改变异常基因的状态,则可提高放、化疗的敏感性7、肿瘤的预后判断:肿瘤基因的突变、扩增及过表达等改变常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如HER2基因扩增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HER2的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良,可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行检测,配合术后治疗,指导临床用药        21世纪病理诊断“金标准”的传统概念将会更新,病理诊断将充分体现形态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的整体诊断水平,其准确性和可靠性都将得到极大地提高。

分子病理诊断的临床应用将会进一步扩展经典病理学诊断的内涵,为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病变的性质、生物学特性、对治疗方式的敏感性以及临床预后等提供多方面有价值的信息5.试述高血压病的器官病变答:良性高血压有高血压性心脏病、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脑水肿、高血压脑病、脑软化、脑出血、视网膜中央动脉亦常发生细动脉硬化恶性高血压特征性病变表现为细动脉纤维素样坏死和坏死性细动脉炎,病变主要累及肾和脑血管,常致肾、脑发生缺血性坏死和出血等6.简述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的 病变答:肉眼观,病变早期受累的瓣膜肿胀、增厚,失去光泽,继而形成串珠状单行排列的,大小如粟粒(1~3mm),灰白色,半透明的,与瓣膜粘连牢固不易脱落的疣状赘生物形成,镜下,瓣膜胶原纤维肿胀,黏液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坏死疣状赘生物是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的白色血栓其基底部有少许的炎细胞浸润,有时可见肿大的纤维母细胞和多少不等的风湿细胞,典型的风湿小体少见 7.简述感染性心内膜炎和风湿性心内膜炎的区别点答: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较大,呈灰黄色或灰绿色,质地松软,易脱落形成带有细菌的栓子,引起某些器官的梗死和多发性小脓肿(败血性梗死)镜下瓣膜溃疡底部组织坏死,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赘生物为白色血栓,其中混有坏死组织和大量细菌菌落及肉芽组织;风湿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灰白‘小而坚实,不易脱落,镜下为白色血栓,瓣膜水肿、纤维素样坏死和少量风湿小结。

8. 简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 和复合病变答:基本病变:1.脂纹2.纤维斑块3.粥样斑块 复合病变;(1)斑块内出血:(2)斑块破裂:(3)血栓形成:(4)钙化:(5)动脉瘤形成:(6)血管管腔狭窄9. 如何鉴别慢性肾小球肾炎与慢性肾盂肾炎(分别从病因 病理机制 大体与镜下病理变化阐述)答:慢性肾小球肾炎由不是一个独立的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而是许多类型肾小球肾炎的终末阶,病变特点是大量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纤维化起始病变的类型多不能辩认病理变化两侧肾脏对称性固缩,表面呈微小颗粒状,故称之为颗粒性固缩肾切面观,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光镜下大量肾小球硬化、玻璃样变(超过全部肾小球的50%)肾小球中央部分变为无细胞、嗜伊红、PAS阳性之玻璃样小体,周围部分纤维化少数肾小球结构残存硬化肾小球所属肾小管萎缩、消失、使玻璃样变的肾小球相互靠拢集中残留肾单位常呈代偿性肥大,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扩张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并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间质内小动脉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免疫荧光和电镜下:多无特异性发现慢性肾盂肾炎,是由急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可逐渐进展为慢性肾盂肾炎病理变化:病变可为单侧或双侧性,如为双侧性,两侧不对称,病变肾体积缩小,变硬,表面高低不平,有不规则凹陷性瘢痕。

切面可见,肾被膜增厚,皮髓质界限不清,肾乳头萎缩,肾盂肾盏变形,肾盂粘膜增厚,粗糙镜下,病变呈不规则灶状分布,肾间质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间质纤维化部分肾小管萎缩,基底膜增厚,进而肾小管坏死、消失部分肾单位代偿性肥大,肾小管扩张,管腔内充满红染的胶样管型,形似甲状腺滤泡,称为甲状腺样变活动期可见中性白细胞浸润及脓肿早期,肾小球病变较轻,仅可见肾小球周围纤维化 末期,包括肾小球在内的肾单位整体荒废,肾小球发生萎缩、纤维化、玻璃样变动脉内膜高度增厚,管腔狭窄 10.简述肺癌的病理学类型答:肉眼类型:根据肺癌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中央型、周边型和弥漫型三种类型组织学类型:根据1999年WHO关于肺癌的分类,将其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腺鳞癌和多形性肉瘤样癌6种基本类型,此外,类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等也可见到据统计40%~50%的病例组织学类型单一,其余为不同类型癌的混合体11   简述大叶性 小叶性 病毒性肺炎病变特点答:大叶性肺炎其病变主要为肺泡内的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一般只累及单侧肺,以下叶多见,也可先后或同时发生于两个以上肺叶典型的自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期:1.充血水肿期肉眼观,肺叶肿胀、充血,呈暗红色,挤压切面可见淡红色浆液溢出。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可见浆液性渗出物,其中见少量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肺泡巨噬细胞渗出物中可检出肺炎链球菌2.红色肝变期肉眼观,受累肺叶进一步肿大,质地变实,切面灰红色,较粗糙胸膜表面可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仍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充满含大量红细胞、一定量纤维素、少量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渗出物,纤维素可穿过肺泡间孔与相邻肺泡中的纤维素网相连,有利于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细菌,防止细菌进一步扩散3.灰色肝变期肉眼观,肺叶肿胀,质实如肝,切面干燥粗糙,由于此期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而充血消退,肺泡腔内的红细胞大部分溶解消失,而纤维素渗出显著增多,故实变区呈灰白色镜下,肺泡腔渗出物以纤维素为主,纤维素网中见大量嗜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较少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而呈贫血状态渗出物中肺炎链球菌多已被消灭,故不易检出4.溶解消散期肉眼观,实变的肺组织质地变软,病灶消失,渐近黄色,挤压切面可见少量脓样混浊的液体溢出病灶肺组织逐渐净化,肺泡重新充气 小叶性肺炎病变肉眼观,典型病例双肺出现散在分布的多发性实变病灶,病灶大小不等,一般直径在1cm左右(相当于肺小叶范围),尤以两肺下叶及背侧较多。

病灶形状不规则,色暗红或灰黄色,质实,多数病灶中央可见受累的细支气管,挤压可见淡黄色脓性渗出物溢出严重者,病灶互相融合成片,甚至累及全叶,形成融合性小叶性肺炎镜下,受累的细支气管壁充血水肿,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管腔内充满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浆液、脓细胞、脱落崩解的粘膜上皮细胞支气管周围受累的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见嗜中性粒细胞、脓细胞、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尚可见少量红细胞和纤维素病灶周围肺组织呈不同程度的代偿性肺气肿和肺不张肺组织内各病灶可呈炎症的不同发展阶段,病变不一致,早期主要表现为炎性充血水肿,浆液性渗出;有些病灶表现为细支气管炎及细支气管周围炎;有些则呈化脓性病变,支气管及肺泡壁遭破坏 病毒性肺炎基本病变为急性间质性肺炎,但病变形态常多样化,常由多种病毒混合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所致肉眼观,病变可不明显,肺组织因充血水肿而体积轻度增大镜下,炎症由支气管、细支气管开始,沿肺的间质向纵深发展,支气管、细支气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和小叶间隔等肺间质充血水肿,淋巴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