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第六节 昆虫的分类昆虫的分类昆虫分类的基本概念 命名原则昆虫分类的基本概念 命名原则昆虫分类的历史及发展 昆虫纲的分类特征昆虫分类的历史及发展 昆虫纲的分类特征一 昆虫分类的基本概念 昆虫种类、习性、形态虽然复杂多样,但与任何千差万昆虫种类、习性、形态虽然复杂多样,但与任何千差万别的事物一样,总是存在特殊性与共同性的对立统一关别的事物一样,总是存在特殊性与共同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其进化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起源于共系其进化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起源于共同祖先,相互之间存在或近或远的血缘联系,在进化里同祖先,相互之间存在或近或远的血缘联系,在进化里程上有着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分类的基本程上有着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分类的基本目的一是鉴定、鉴别、对物种进行描述,以利于生产中目的一是鉴定、鉴别、对物种进行描述,以利于生产中进行区别和利用;二是在鉴定种类的基础上按物种血缘进行区别和利用;二是在鉴定种类的基础上按物种血缘关系的远近,建立符合自然属性的物种间的关系谱关系的远近,建立符合自然属性的物种间的关系谱——系统关系;其次是研究和阐明物种的形成、进化和系统系统关系;其次是研究和阐明物种的形成、进化和系统发育过程。
发育过程分类阶元分类阶元•分类阶元就是按照物种所具有的共性(祖征)、共性性质分类阶元就是按照物种所具有的共性(祖征)、共性性质(进化上出现的早晚,决定物种形成及进化方向的权重或(进化上出现的早晚,决定物种形成及进化方向的权重或主次)、各自的特性,建立涵义与名称不同的、层次分明主次)、各自的特性,建立涵义与名称不同的、层次分明并能正确反映物种自然归属、能够区分物种与物种群的等并能正确反映物种自然归属、能够区分物种与物种群的等级系统 种是基本阶元种是基本阶元 种上阶元是高级阶元种上阶元是高级阶元 界、门、纲、目、科属是主要阶元界、门、纲、目、科属是主要阶元 亚种、亚属、族、亚科、总科、亚目、总目、亚纲、亚亚种、亚属、族、亚科、总科、亚目、总目、亚纲、亚门是次要阶元门是次要阶元 从进化角度讲,门、纲是复化阶元;目、科是特化阶元,从进化角度讲,门、纲是复化阶元;目、科是特化阶元,属、种、亚种是分化阶元属、种、亚种是分化阶元种及亚种种及亚种 物种物种Species 由可以相互配育的自然居群组成的繁殖群体,与其它群体有着生殖隔离,占有一定的生态空间,具备特有的遗传特征,是生物进化历程和分类上客观存在的实体单元。
种下的单元包括亚种、生态型、变种 亚种亚种Subspecies:: 是种内具有地理分化特征的种群,与同一种内其它亚种有不显著的形态或生物学区别、但无生殖上的隔离,是物种继续分化和形成过程中一个未成熟的种二、命名原则11.物种的命名物种的命名•命名命名nominate: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给予一个物种: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给予一个物种或分类阶元一定的名称,名称是构成一个分类阶或分类阶元一定的名称,名称是构成一个分类阶元的科学指定的一个词或几个词元的科学指定的一个词或几个词• 为规范化、对生物的命名有一致性,使其名称为规范化、对生物的命名有一致性,使其名称有稳定性和通用性,保证每个生物名称都有唯一有稳定性和通用性,保证每个生物名称都有唯一的和明确的意义,昆虫的命名以的和明确的意义,昆虫的命名以1958年第十五界年第十五界国际动物学会通过、国际动物学会通过、1961年由年由N.P.Stoll编著、编著、1963和和1972年修订的年修订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三第三版(版(1985)为准,其基本原则如下为准,其基本原则如下•优先原则或优先律,一个分类单元只能有一个有效名。
优先原则或优先律,一个分类单元只能有一个有效名•种级以上分类单元的名称由一个词构成,第一个字母必须种级以上分类单元的名称由一个词构成,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此即单名法大写,此即单名法nomen,新建有效属时必须指定模式种新建有效属时必须指定模式种•种名的学名由两个词构成,前面的词为属名、后面的词为种名的学名由两个词构成,前面的词为属名、后面的词为种名、定名人置于种名之后,属名和定名人的第一个字母种名、定名人置于种名之后,属名和定名人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刊印时用斜体字,书写时在这属名和种名的词必须大写,刊印时用斜体字,书写时在这属名和种名的词下划横线,此即双名法下划横线,此即双名法binomen•在世界范围内常由于信息、资料交换不及时等原因,多出在世界范围内常由于信息、资料交换不及时等原因,多出现一个以上的分类单元采用了相同的名称即异物同名现一个以上的分类单元采用了相同的名称即异物同名homonym,或同一分类单元采用了不同的名称即同物异,或同一分类单元采用了不同的名称即同物异名名synonym,如此等等均以优先原则进行处置如此等等均以优先原则进行处置三、昆虫分类的历史及发展11.地区性动物区系研究(或形态描述)阶段地区性动物区系研究(或形态描述)阶段 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C. Linnaeus《Systema Naturae》第十版的发表以前,形态分类学从最初的博物学已发展到了顶峰。
该阶段林奈确立了生物的双名法、物种的概念,及属、目和纲等分类阶元缺陷是林奈认为物种是上帝创造的,是恒定不变的这种局限于种的形态描述与命名的分类水平,一般称为α分类学或甲级分类学22. 进化论的创立与自然分类系统确立阶段进化论的创立与自然分类系统确立阶段 1855年布劳尔将比较形态学、比较胚胎学、化石学与分类研究相结合,建立了较为正确的昆虫纲的分类系统 1859年C.Darwin出版的《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以分类为基础阐明了物种间具有血缘关系、是可变和进化的生物学规律,创立了进化论1866年黑格尔提出了以系统树表示生物系统发育和各分类阶元间的关系 这一时期进行的是将物种安排在不同的自然分类系统范畴的种上水平的分类、建立了大量的新目、新科和新属,这种分类学水平被称为β分类学或乙级分类学33. 种群与种下分类阶段种群与种下分类阶段 19世纪的末期,首先对鸟类、软体动物和少数昆虫进行了种群分类学的研究 研究表明,物种是一个多型性的集群,多数地方性和地理性变异与环境有关所以物种不再被认为是本质一致、特征固定不变的群体。
孟德尔定律发现后,遗传学的成果也引入了分类学的范畴 这一时期,以探讨各分类单元的生物学问题,分析种内的种群组成,新种形成与演化速度和趋向为主 由于以生态、生物、形态等特征为主进行种下水平的分类,被称为Υ分类学或丙级分类学4.新系统学确立阶段.新系统学确立阶段 1940年Huxley 的《New Systematics》与1942年Mayr的《Systematics and Origin of Species》等著作的影响下形成的,是19世纪发展起来的分类方法和概念的继续提高,所以称为“新系统学” 该阶段以生物学上的物种定义取代了纯形态学定义,分类容纳了生态学、地理学、遗传学、细胞学、以及生理学等特征以足够的标本为代表的种群成为了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工作者都在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对物种进行细分,分类学家和生物学家注意的都是物种的生物学特征四、昆虫纲的分类特征•形态特征形态特征: 外形、内部形态,及体内外器官的超微结构外形、内部形态,及体内外器官的超微结构•幼期特征幼期特征: 胚胎期、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各种特征胚胎期、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各种特征。
•行为特征行为特征: 各种行为性状,如鸣声、气味信息物质等 各种行为性状,如鸣声、气味信息物质等•生态特征生态特征: 生境性状如生态位、食性、取食、寄生物等 生境性状如生态位、食性、取食、寄生物等•地理分布特征地理分布特征: 地理形态差异、生殖隔离,同域或异域分地理形态差异、生殖隔离,同域或异域分 布等•细胞学特征细胞学特征: 组织生殖细胞结构、染色体组配特征等组织生殖细胞结构、染色体组配特征等•生物化学特征生物化学特征: 各类初级、次级代谢,蛋白质,核酸等各类初级、次级代谢,蛋白质,核酸等•遗传特征遗传特征: 遗传特征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才开始起步遗传特征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才开始起步第二第二 昆虫纲的分目昆虫纲的分目学 者 分目数Linnaeus 1758 7Börner 1925 22Comstock 1925 25Handlirsch 1925 33Tillyard 1926 24Brues—Melander 1932 34Crampton 1935 28周尧(Chou) 1940 33学 者 分目数Essig 1942 33Imms 1944 24江岐悌三 1954 33陈世骧 1954 33蔡邦华 1955 33Davies Gillott 1980 30Borror 1981 28Ross 1988 30袁锋 1991 33第三第三 与园林植物有关的重要目与园林植物有关的重要目一、直翅目 二、等翅目三、缨翅目 四、半翅目 五、同翅目 六、鞘翅目七、膜翅目 八、鳞翅目 九、双翅目 直翅目 直翅目Orthoptera 体中大型,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发达,前翅覆翅、后翅膜翅、臀区发达,或翅短小或无翅,后足多跳跃足。
植食性,少数肉食性前板发达、跳跃足等翅目•等翅目Isoptera 体小大型,咀嚼式口器,触角连珠状,翅狭长、前后翅大小和形状相似,翅基部有脱落缝,或无翅,跗5节营社会性生活地栖或木栖多态、等翅、翅脱落缨翅目•缨翅目Thysanoptera微小或小、细长而扁,锉吸式口器,翅有、无或1对、狭长,翅缘有长缨毛,跗12节,足端有泡,过渐变态植食性或捕食性缨翅、泡足、锉吸式半翅目 半翅目Hemiptera 体小大型,后口式、刺吸式口器由头前端生出,前翅为半鞘翅、静止时翅端重叠,跗多3节植食性、少数捕食性刺吸前端生、前翅半鞘翅同翅目 同翅目Homoptera 体小大型,后口式、刺吸式口器由头后生出,少数无翅、翅质地均一、静止时翅端不重叠,跗13节,渐变态或过渐变态鞘翅目 鞘翅目Coleoptera 体小大型,咀嚼式口器,前翅鞘翅、后翅膜翅,跗多5节植食性、少数肉食性咀嚼式口器、前翅鞘翅膜翅目•膜翅目Hymenoptera 体躯微小大型,咀嚼式或嚼吸式口器,翅为膜翅、脉很特化,前翅大而后翅小、以翅钩列连锁,跗5节植食、寄生或捕食性咀嚼、嚼吸、膜翅、后翅小 。
鳞翅目 鳞翅目Lepidoptera 体小大型,被鳞毛,虹吸式口器,触角线状,翅为鳞翅,跗5节少数幼虫半水生,其余均陆生,植食、少数捕食或寄生性虹吸、鳞翅双翅目•双翅目Diptera 体小大型,舐吸或刺吸式口器,前翅膜翅、后翅平衡棒状,跗5节全变态或复变态,植食性、捕食性、寄生性、腐食性后翅棒状、刺吸或舐吸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