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 单元第 3 课时 备课教师: 潘小英 课题观察范围 1课 型新 授 教材简析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个内容本节课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教学目标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课 堂 活 动设计意图补充内容一、“小实验”导入:1.请学生做小实验: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将笔盒放在数学书的后面,坐直,你能看到笔盒吗?为什么?2.不移动数学书,不移动笔盒,也不变换坐的位置,你能想个办法看见笔盒吗?为什么?揭题:刚才我们坐着的时候,视线受到数学书的阻挡,所以看不见笔盒,站起来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就能看见笔盒了。
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探究新知:1.初步认识观察点:(1)出示书本P108例题情境图:①秋天到了,桃子成熟了,落得满地都是,有只小猴子闻到香味来了,可前面有一睹墙,什么都看不到②小猴子灵机一动,爬上了墙外的一棵树上2)介绍观察点: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它是从这一点进行观察的,我们把它叫做观察点,我们把它确定为点A3)观察情境图,思考下面问题:①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墙内最近的是哪一点?(2)组织学生交流,结合交流教师示范画出“看到墙内最近的点”和“看到的区域”,让学生充分理解它们的含义2.动手操作:(1)你能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和C处时,看到的最近点吗?(2)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画法3)小组选出最好作品进行展示3.小组讨论:(1)比一比:小猴在A、B、C三点中的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2)议一议:①小猴爬的越高,看到的桃子越( )②说明小猴看到的区域就越( )3)全班交流4.引导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在判断小猴观察的范围时要注意什么? (1)将小猴眼睛看作数学中的“观察点”。
2)确定遮挡物的“遮挡最高点”3)将视线看作数学中的“线”4)将观察的范围看作数学中的“区域”5)小猴爬的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观察范围随观察点变化而变化四、达标练习: 1.书本109页“试一试”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2. 书本108页“试一试”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3.课件习题4.日食和月食的科学解读五、课堂总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这节课,你们小组同学表现怎样?其他组的同学呢?哪些组是我们乐学笃行的榜样六、作业:(一)必做题:金牌学案的第65页的第3题和第66页的第5, 6题(二)选做题:书本第109页的第3题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1. 先找观察者的眼睛为观察点 2. 再找障碍物的遮挡最高点3. 将视线看作数学中的线 , 经过障碍物找到观察范围4. 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明确学习任务本节课的数学术语比较多,所以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形式,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能力体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总结中升华小组评价,激励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习的极性分层作业,巩固新知,发展个性思维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