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 百科名片 重庆师范大学校徽 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学校是一所以文理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学府校园面积 2804 亩, 包括大学城校区、沙坪坝校区和北碚校区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226万册,全日制本专科生20000余人,在校研究生2000余人学校现有17个学院,1个独立二级学院,5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7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8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中文名: 重庆师范大学 Chong Qing Normal 知名校友:马志明 刘学普 谭力等 外文名: University 所属地区:中国重庆 简称: 重庆师大 重师 CQNU 政治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 主要院系: 校训: 厚德 笃学 砺志 创新 学院等 创办时间:1954年 硕士点: 86个 类别: 公立大学 主要奖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学校类型:师范 重师精神:自强不息、躬行师道 主管部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现任校长:周泽扬 目录 学校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理念 精神 校训 校风 教风 学风 领导班子 教学设置 学院设置 师资力量 教学成果 附录 校友 历任领导 虎溪校区 近年重庆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展开 学校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理念 精神 校训 校风 教风 学风 领导班子 教学设置 学院设置 师资力量 教学成果 附录 校友 历任领导 虎溪校区 近年重庆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展开 编辑本段学校概述 重庆师范大学校徽 重庆师范大学环境设施照片(20张) 重庆师范大学,英文校名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以师范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建校于1954年,隶属重庆市政府管理,校本部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1954年,学校建校,校名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是建国后最早成立的师范专科学校之一 校门题字:郭沫若 1960年,四川省委将学校升为“重庆师范学院”,郭沫若同志为重庆师范学院题写了校牌建院后,学校迅速发展 1962年,为积极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四川省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调整,又将学校更名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同时将成都师范专科学校并入重庆师范专科学校 1978年,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学校恢复为“重庆师范学院”从此,学校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基本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3年4月,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实现了第二次飞跃,成功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学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院系为办学主体”的办学思路,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为创建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编辑本段办学理念 历经50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立教无类,育师有道,构建完备教师教育体系, 重庆师范大学内景(5张) 矢志服务巴蜀基础教育”和“修己达德,朋辈互喻,推行‘五自’教育,熔铸学生优秀特质”的鲜明特色。
当前,学校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314总体部署”,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力求建成特色鲜明、西部前列、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学校始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秉承“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重师精神,践行“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立足重庆、面向西部,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多渠道服务社会,不断提高办 学水平,现已发展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 精神 自强不息躬行师道 立教无类 以文化人 校训 厚德 笃学 砺志 创新 校风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风 博学敬业 为人师表 学风 勤学善思 求是致用重师核心价值理念 重师精神:自强不息 躬行师道 重师校训:厚德笃学 砺志创新 办学理念:立教无类 以文化人 重师校风: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重师教风:博学敬业 为人师表 重师学风:勤学善思 求是致用 重师精神:自强不息 躬行师道 自强不息 语出《易经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寓意自我砥砺,坚持不懈,奋斗不止该校自创立至今,虽几经更迭,多历沉浮,然秉持从教为师之天职,不等不靠,锐意进取,深受社会好评 躬行师道 《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朱熹《朱子语类》又云:“道之以德,是躬行其实以为民先既强调严格要求自己,三省吾身,检点提炼,也重于践行,以身作则,为楷为模50余年来,该校始终高举教师教育大旗,在曲折中抱定坚持,在改革中臻于完善 “自强不息,躬行师道”既是该校历史经验之总和,亦是该校未来发展之期冀 重师校训:厚德 笃学 砺志 创新 厚德 语出《易经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意即以德为厚,强调通过加强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该校把“厚德”放在校训的首位,旨在强调“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凸显“教人先自教,正人先正己”的为师之道,进一步体现学校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师生员工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笃学 语见《史记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意为专心好学笃学”强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体现学校倡导追求真知,加强学术,通过认真学习,丰富理论,扎实基础,提高师能 砺志 意即磨砺意志,砥砺人生人之于世,必逢各种际遇,只有保持“胜不骄,败不馁”之信念,不断磨练,才能在逆境中奋起,在顺境中笃行,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砺志”是重师人的必修课,也是重师人自强不息、勇于攀登、不断前进的动力 创新 创新是进步的核心推动力,创新是发展的必经之阶,“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必要的知识,不怕失误、不怕犯错误的态度,专心致志和深邃的洞察力,构成了创新“三要素”创新,是重师人优良的传统,也是重师人不渝的追求 “厚德、笃学、砺志、创新”是重师人的整体自我勉励和追求,也是时代和人民赋予重师人的责任和使命 办学理念:立教无类 以文化人 立教 主要意旨为“示人轨范以教之”,树立教化,进行教育《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诏》有云:“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又《书序》:“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该校办学之本质,正在于示人轨范以教之;其次,“示人轨范”亦 有注重办学方式之意 无类 意蕴有二:教育对象无类,教育内容方式亦无类,典出《论语卫灵公》:“有教无类”无类”乃该校办学特色之所据:其一,教育对象面向城乡,综合一体,紧扣改革大势;其二,办学类型不断拓展,诸如华文教育、特殊教育等;其三,契合该校综合之特性 以文化人 早在《易经贲卦》之《彖传》中,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
本意主要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等,以教化天下苍生从学校的社会功能和发展定位来看,“以文化人”强调通过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来展现学校的良好形象,发挥学校的“教育母机”作用,倡扬社会风尚,引领先进文化从办学和育人层面来看,“以文化人”既主张“润物细无声”式的浸育和濡染,更强调以不断更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化人,以勇于创新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法激励人,以关注民生、兼善天下的学养和胸怀造就人;既是师生铸塑高尚德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建立千秋功业的坚实基础 “立教无类,以文化人”,彰显“以人为本”之理念,突出“不拘一格,潜移默化”之方略 重师校风: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之名言强调德才并举,知行合一,乃教师教育内涵之精辟阐述,亦高师院校办学性质与特征之高度凝炼 为师之“高学”不惟知识、技能,亦涵括获取知识、技能之途径、方法;为范之“正身”,既指形象、表率,也关乎社会责任之凛然承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挺立一校之风,惠及万千生民 重师教风:博学敬业 为人师表 博学 《论语子罕》:“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更有《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本意是指学识渊博,知多见广。
为师之“博学”强调“师从师出”,教会学生明事辩理,既敏于博学之思,亦通晓博学之途 敬业 《礼记学记》有云:“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这里的“敬业”主要指的是专心致志于学习;又有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言:“主一无适便是敬意指忠于一事,心无旁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专门撰有《敬业与乐业》一文,透析“敬业”而我们所说的“敬业”更强调责任心,要求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尊重教师职业 为人师表 语出《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意指在学问人品诸方面做出榜样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时时树立教师形象,处处体现表率作用 “博学敬业,为人师表”,既是该校教师之实绩,同时也是该校教师之追求爱教乐教,以表率之言行,促学生之成长 重师学风:勤学善思 求是致用 学生之所学不惟知识,更在方法与思路,“授人以鱼,弗如授人以渔”在抱持勤奋态度的同时,要善于总结,勇于创新,做到学与思的统合,力求学有所得,得有所用 “求是”即求真,“致用”即实践,亦即“尽其所用”《易经系辞》:“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寓意人才当以为天下服务为己利,要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让知识和能力产生最大效应。
重师学子应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典,努力做到寻求真理与务实践行相结合,掌握专业知识与熟悉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活跃校园与服务基层相结合 “勤学善思,求是致用”,既是该校学子既有之风范,亦为该校学子学习之法则知行相和,遂为杰才 编辑本段领导班子 党委书记 邓卓明 校长、党委副书记 周泽扬 党委副书记 龚燕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