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化的重要部分先秦文化的重要部分——南陵土墩墓群南陵土墩墓群我国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各地社会发展阶段不尽一致,物质文化发展上也就各具特色,共同形成了我国古代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宝库 南陵县土墩墓,年代西周至春秋,是一种具有中国南方吴越民族地方特点的墓葬,是秦汉中原文化没有融入前,当地土著人的独特墓葬形式其埋葬形式为平地起封,不挖深坑,只有封土没有墓穴,随葬的器物以几何印纹陶器为主,以及常见的泥质或夹砂器物,还有部分原始青瓷器,少数墓葬发现铜器物 目前,土墩墓仅在中国苏皖南部、浙北、赣北地区有发现,安徽境内以南陵、繁昌为主,土墩墓在南陵县分布最广,在全县许多乡镇地区均有发现,其大致分布为: 何湾镇乔冲土墩墓群,何湾镇戴汇天官村土墩墓群,家发镇殿山土墩墓群,家发镇长山土墩墓群,三里镇孔村土墩墓群,三里镇澄桥土墩墓群,三里镇西峰土墩墓群,三里镇吕山土墩墓群,峨岭半边山土墩墓群,籍山镇五里沈亭九龙包土墩墓群,籍山镇吴家大山土墩墓群,籍山镇千峰山土墩墓群 1985 年 6 月,省考古所与安徽大学经报文化部批准联合对千峰山土墩墓群进行首次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取点三处,分布范围 1 平方公里,共出土文物 40 余件,主要是原始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器。
器形的豆、壶、罐、坛、碗、鬲等生活用具 该土墩墓群特点是:占有较高地势,沿河流两岸的丘陵岗峦分布,一墩一墓,不见尸骨或仅见少量骨屑,随葬品置墓中心,一般1 至 8 件,亦发现没有随葬品的空墓,以印纹陶盛器,夹砂陶炊器和原始青瓷器为主,铜器少见,常见铜器为鼎、剑、戈等,其形制大体与中原相同,纹饰有变形兽面纹、云雷纹、弦纹等,少数图形为本地所特有,如一铜鼎上铸有三翅蝴碟花纹,这种纹饰其它地域均未发现,具有重要研究介值 土墩墓墓葬形式有两种:一种为无规律密集式分布;一种为顺山脊一字形分布,它历经二千余年,有的土墩墓已坍塌不显见,有的仍保持着显著的土墩,在峨岭、三里、五里发现仍有高 6 米,底径 20 米的巨型土墩墓土墩墓的大小与其随葬品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这也是其墓葬的特点之一从千峰山土墩墓葬考古发掘发现,有的封土高大的土墩墓随葬品寥寥无几,仅一、两个陶器并且,千峰山与牯牛山城遗址相邻,且出土文物内涵较一致,推断墓主多为吴城居民这对研究当时当地社会习俗及其生活方式具有较高价值 中国史料主要记载黄河流域中原文化,土墩墓的发现填补了古吴越地区文化研究的空白国务院于 2001 年 6 月公布千峰山土墩墓群为全国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除了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各乡镇在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中也陆续有一些文物出土,其中有一些堪称国家级的精品如: 青铜双龙耳尊,何湾镇绿岭农四村出土,国家一级文物,曾被专门借调往北京于亚运会期间对外展览,为中国青铜器精品,是本地区土著人冶铸技术的杰出代表 吴王光剑,三里镇吕山村出土,通长约 50 厘米,茎为圆柱形,腊窄,无纹饰、有脊铸有铭文,意为“攻吴王光自作用剑,以战越人” ,乃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所用之物,国家二级文物后调查得知,该剑出土于一坍塌的土墩墓中,没有发现其中共存物 鸭形壶,葛林千峰出土,印纹硬陶器,侈口、双耳,口至尾部有简单的刻划纹饰,整个器物造型敦厚丰满,实用性与观赏性完美结合,显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属国家二级文物 1995 年,何湾镇前桥村农民在山包取土时发现铜剑一把,后经县文物管理人员前去清理,发现是一土墩墓,同时清理出铜矛、铜戈各一殉葬物显示死者生前或许为一武士 南陵土墩墓没有当时中原地区墓葬所见的等级森严的礼制和野蛮的人殉、人祭现象,也没有发现随葬品特别丰富的墓葬,不似中原奢侈之风,表明当时这一地区和中原地区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仅就殉葬品来看,它仍部分沿习着原始社会惯有的习俗,即将生前随身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喜爱的日用品殉葬。
这在当时阶级社会大量存在的杀葬、杀殉浊浪中,独保一泓清流,是非常独特的和有一定缘由的这对于全面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土墩墓的研究,不仅填补了商周时期吴越文化的空白而且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研究也提供了重要资料 规模宏大的土墩墓葬,至战国中晚期渐渐消失,这是因为越灭吴后,又被楚国所灭,至战国以后,逐渐与楚汉文化相融合可以说土墩墓的兴起与衰落是与吴越的兴亡相始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