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谈钢琴配乐在电影中的诠释

卢卡****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68KB
约2页
文档ID:186147203
谈钢琴配乐在电影中的诠释_第1页
1/2

谈钢琴配乐在电影中的诠释 谈钢琴配乐在电影中的诠释 【内容摘要】由于电影配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已有越来越多的电影音乐作曲家投身到了电影音乐的创作中文章通过作曲家在具体影片中所采用的钢琴配乐,来阐述其在影片中所起到的艺术作用,进而阐述钢琴配乐在电影中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电影 钢琴配乐 主题 情绪 在世界艺术分类学中,电影音乐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开展历程后,确实形成了与日俱增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虽然其创作初衷依旧无法摆脱电影画面的束缚,但在有限的开展空间里,许多不同领域、不同背景、不同理念的作曲家为这个无法准确定位的音乐形式做出了珍贵的探索与实践电影音乐作曲家被称为“配乐家〞,而不是纯粹的Composer那些专职的配乐家虽然必须接受为难的称谓,但他们的音乐已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一、钢琴配乐诠释着影片的核心要素 2005年,达里奥・马里安奈利首度与英国导演乔・怀特合作,为电影?傲慢与偏见?配乐这部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充满了英式文学气息为了使音乐更加细致圆滑并富有古典韵味,马里安奈利运用他极为拿手的钢琴小品作为全篇的核心要素 配乐开篇,马里安奈利便用一曲极尽优美的钢琴主题“黎明〞为全篇定下了典雅高贵的古典基调。

后面的乐章几乎都是建立在考古学根底上的古典小品,精致华美,丝毫不输派屈克・道伊当年为?理智与情感?所作的古典乐章 最令人感到惊喜的是,马里安奈利居然模仿影片所处时代里十分流行的吉格舞曲样式,创作了两段“高仿〞音乐,作为影片中的舞会场景配乐,透着浓浓的英伦风情舞曲确实是令配乐出彩的绝佳体裁,历史上,有太多配乐名家留下过经典的舞曲篇章,而马里安奈利的这两首仿古舞曲在近10年诞生的舞曲配乐中堪称巅峰之作同样是舞曲,相比德斯普拉在?色・戒?中的发挥,马里安奈利在该作中的表现似乎更加抢眼,因其具有异常优美温暖的旋律线条,更易引起听者的共鸣 马里安奈利在该作中展示出惊世骇俗的钢琴功力,值得一提的是,在继承钢琴音乐惯有的优美典雅外,作曲家还做了更加大胆的尝试,纵观世界电影音乐史,钢琴通常只出现在抒情小场景中,这几乎是各国配乐家不约而同遵守的法那么然而,马里安奈利却打破常规,为影片的一个小高潮谱写了一首欢快的钢琴曲 前半局部,钢琴的节奏从慢到快,音色从弱到强,为最后一段的爆发充分蓄势,待到情绪积累到一定深度后,一连串轻盈跳脱的音符瞬间上升一个八度,弦乐的舒缓齐奏适时参加,营造出一派辽阔大气的景象。

原本至少需要一支小型管弦乐队来表现的场景,作曲家仅仅用钢琴作为表达主体,并收获奇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该场景可以算是“音画平行〞手法的另一种演绎方式 事实上,钢琴在整部配乐中都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起到连接转承的作用,将一首首形式相对独立的乐段串联成统一的基调很多乐段是由钢琴首先引出主干旋律,然后巧妙地带出管弦乐,加强音效厚度,营造出更复杂的戏剧气氛 古典钢琴乐章加英式民族舞曲,成就了这部新时期的古典配乐佳作 二、钢琴配乐对影片情绪起到了诠释的作用 就在?色・戒?诞生的前一年,新生代配乐名家马里安奈利也一头扎进20世纪40年代的音乐叙事中2006年,导演乔・怀特准备拍摄?赎罪?、,这部电影与?色・戒?一样,也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背景同样是二战期间影片讲述了一那么关于宽恕与忏悔的故事:充满梦想的毕欧尼误以为姐姐与仆人儿子罗比有染,而她的误会竟然导致一场无谓的牢狱之灾,酿成的后果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纠缠着她们 早在电影开拍前,甚至连剧本都尚未成型的时候,怀特就根据原著小说和剧本草稿,要马里安奈利先写出一些音乐来那时,怀特也和马里安奈利聊到了40年代的电影音乐 怀特用大卫・里恩的?相见恨晚?给马里安奈利作为参考,因为这部老电影与?赎罪?里的爱情故事有些相似,包括男女主角含蓄的演出,与爱人相处的片段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甚至没有碰触到彼此。

但马里安奈利发现,?相见恨晚?的配乐轴心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这是典型的黄金时代配乐中常见的浪漫乐章类型,一听就令人想起爱的故事可这种浪漫的激情在电影里并没有表达出来于是,他与怀特就电影主题进行了更详细沟通,而后开始制作音乐小样,再与怀特讨论这些音乐该放在电影里的哪个地方整个过程中,怀特从来不会拿所谓的暂时音轨来与马里安奈利的音乐进行比拟 电影开拍后,怀特在片场播放这些音乐,用以制造出一种气氛,让演员尽可能地在音乐的引领下融入其中这种欧洲式的合作方法,表达出怀特与许多好莱坞导演在作风上的迥然不同,他认为,不需要在配乐完成之前使用暂时音轨,而是绝对相信作曲家的直接灵感 在学院派人士眼中,电影音乐并不能算做一门纯粹的艺术它的创作动机和最终效果都须紧紧围绕电影画面展开,所以从形式到内涵,电影音乐都不可防止地沦为了电影艺术的附庸 参考文献: 【1】韩万斋.中国音乐名作快读[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2】电影艺术译丛编辑部.电影艺术译丛[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3】世界电影编辑部.世界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4】斯坦利・索罗门.电影的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