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克果论回归自我□杜丽燕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哲学所, 北京 100101)(摘 要: 在齐克果时代, 黑格尔倡导的公共理性支配着西方世界的价值取向齐克果认为, 在这种价值取向中, 人迷失了自我为了找回自我, 齐克果在伦理恐惧中走向亚伯拉罕作为找回自我的代价, 人成为孤独的个体关键词: 亚伯拉罕; 伦理恐惧; 燔祭; 自我齐克果存在主义哲学的主旨是回归自我在《或此或彼》和《人生道路的诸阶段》, 他详细勾勒了 理想存在的三阶段思想: 审美阶段, 道德阶段, 宗教 阶段审美阶段与伦理阶段通常被称作“或此或 彼”, 宗教阶段就是走向亚伯拉罕在《恐惧和颤栗》 中, 齐克果集中探讨了亚伯拉罕问题由于走向亚 伯拉罕, 齐克果回归自我可以说, 在三阶段中, 最 具有震撼性的阶段是走向亚伯拉罕理性思维的氛围内, 齐克果在亚伯拉罕事件中感受到的震撼这种震撼就是恐惧当人们把以撒看作 最好的东西时, 对所谓“最好的”究竟有多少理解? 在什么意义上理解? 富人的金钱对于富人来说是最 好的, 放弃金钱的行为被人们称道然而, 金钱与富 人的关系不是伦理关系放弃金钱尽管是道义上的 善举, 却不具有伦理意义而以撒不同, 对于亚伯拉 罕而言, 他是最好的, 可是亚伯拉罕对以撒负有“最 高、最神圣的责任”。
恐惧“对于柔弱的心灵而言, 是 非常可怕的事情然而人们想要谈论亚伯拉罕, 却 忘记这一点人们就这样谈论亚伯拉罕的, 而且在 谈论中交换那两个术语: 以撒和最好的东西”[1]5如 果我们站在黑格尔氛围的伦理关系中看亚伯拉罕, 我们无论如何很难理解他的所作所为齐克果表 示:“我把我想象成英雄, 但是, 我无法把我想象成 亚伯拉罕; 每当我达到高处, 我就会沉落下来, 因为 我所面对的是一个悖论[1]10 高处即指信仰的高 度, 即达到亚伯拉罕的信念, 然而, 当他到达这个高 度时就会掉下来是伦理道德把他拉下来的齐克 果在亚伯拉罕层面感受到的是悖论, 即信仰与伦理 的悖论在黑格尔时代, 人们看待伦理的视角是地 道的理性的因此, 信仰与伦理的悖论就是信仰与 理性的悖论在黑格尔理性宗教氛围内, 宗教是理 性的宗教, 是公众宗教如果从理性宗教的角度审 视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的信仰就是一种怪诞的东 西齐克果明确表示, 他认定信仰是最高的东西, 但是, 现代人无法达到应该属于信仰的高度因为亚伯拉罕问题发生戏剧性变化亚伯拉罕献子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创世记》讲到亚伯拉罕的故事在新约《希伯来书》中, 亚 伯拉罕献子以撒的事迹受到高度赞扬。
但是, 在150 多年前, 人们对亚伯拉罕献子还只限于赞美 对其伦理道德的思考, 只有 150 年的历史是齐克 果引发了这一研究齐克果提出, 亚伯拉罕献子的故事, 意义在于 亚伯拉罕面对上帝指令做出什么决定? 他如何做出 这一决定? 这一决定对上帝意味着什么? 对亚伯拉 罕意味着什么? 他还进一步问道, 人们虽然赞美亚 伯拉罕, 可对他究竟理解多少? 人们反复背诵亚伯 拉罕的故事, 认为他为了上帝献出了他最好的东 西然而人们的理解就够了吗? 人们对亚伯拉罕的 理解究竟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齐克果提示说: 恐惧齐克果认为, 亚伯拉罕的恐惧是伦理的恐惧,也是齐克果在亚伯拉罕故事中感受到的恐惧; 是在收稿日期: 2006- 08- 20基金项目: 北京市“ 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 06AAZX0007)作者简介: 杜丽燕( 1954- ) , 女,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 研究员《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第 1 期●哲学·人文黑格尔的时代“在信仰的位置上放入另外的东西,并污蔑信仰, 那是哲学的不诚实哲学不能也不应 给出信仰”[1]10这被放入的另外的东西就是理性。
理性对于信仰不是别的, 而是悖谬齐克果伴随亚伯拉罕走完信仰历程之后不无 体会地说, 自己亲历了一次令人恐惧的事情, 即便 自己没有在恐惧中逃遁, 鼓起勇气像亚伯拉罕那样 走上去, 他也深知自己的勇气不是信仰的勇气因 为他的理性告诉他, 上帝就是爱, 因此他不会让自 己做有悖人伦的事情支撑齐克果走完亚伯拉罕信 仰历程的就是这种力量, 理性的力量, 但这种力量 不是信仰齐克果认定, 自己这一代,“没有任何人 能够造成信仰的运动”因为这一代人只有在确定 某事的真确性时才会有所动作即便是上帝的指 令, 也是在确定上帝即是爱的前提下服从上帝在 理性的支撑下, 人们可以像亚伯拉罕那样走完那段 令人恐惧的历程然而, 理性的支撑在齐克果时代 就是公共理性的支撑它是一种外在的权威性而 亚伯拉罕是没有这种外在的权威性支撑的, 他完全 是凭借自己的信念走完这段信仰的历程, 他所求助 的是与外在的权威性完全不同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 是我们熟知的内在性和主观性当亚伯拉罕认为自 己听到了上帝的命令, 让他献以撒做燔祭时, 他凭 借自己的内在性和深层的主观性, 做出了决定—— 听从上帝的指令这种‘深层的主观性’就是一个 人在人格上的正直, 它以独一无二的个人视角为基 础, 这种视角由一个人最深层的态度、信念和倾向 构成。
当一个人不能转向外部权威时, 他必须向内 转向一个人最内在的人格真理”[2]4人们在讨论齐 克果思想时通常所说的内在性, 主要指信仰的动力 和取向, 最内在的人格真理即是指信仰的真理关于亚伯拉罕的选择问题, 确实涉及到齐克果 所关心的问题, 即选择服从上帝, 还是选择服从伦 理也就是说, 是选择服从信仰, 还是选择服从理 性齐克果站在现代理性思维的角度, 去感受亚伯 拉罕的信仰, 他感受到的是恐惧和颤栗他在这种 恐惧和颤栗中反思, 他看到的不是亚伯拉罕的选 择, 而是他如何做出选择在他看来, 亚伯拉罕选 择服从上帝指令时, 不是依赖外在的正当理由, 不 是依据某种规则, 而是凭借自身自我的正直亚伯 拉罕凭借自身自我的正直, 选择服从上帝, 因此, 他 不会有恐惧和颤栗恐惧和颤栗因伦理而生, 然而, 亚伯拉罕的选择表明, 他“根本不知道, 也不需要有 一种理论, 涉及上帝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他 能够感受到道德指令的直接压力, 即, 不要杀死天真无邪的孩子”[2]5齐克果认为, 不是亚伯拉罕敢于杀死自己的儿子, 而是亚伯拉罕有信仰的勇气, 凭 借这种勇气, 他把自己的存在上升到普遍之上, 使 自己成为一个个体。
所谓把自己的存在上升到普遍 之上, 是指超越伦理普遍”指普遍的价值标准伦理的东西是具有普遍性的, 而作为普遍性的东 西它适用于一切人; 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意味着它 适用于一切时代”[1]30每一个社会的伦理标准, 都 是一个社会普遍认同的标准在齐克果看来, 社会 普遍认同的标准, 相对于个人来说, 是外在的力量 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都必须服从这一标准苏格 拉底没有服从社会的价值标准, 最终被处死他是 多数人暴政的牺牲品耶稣重新解释犹太教教义, 在犹太祭司集团看来, 这就是背叛犹太教传统价值 取向, 因而他的死也在所难免西方文明史上两大 冤案, 都与触犯普遍性相关齐克果为此感慨不已 也许齐克果自己并不敢直颜触犯当时丹麦、乃至欧 洲流行的价值标准, 但是, 他的亚伯拉罕这样做了 齐克果在恐惧和颤栗中看到, 一个主体如何成为个 体一个普通的父亲如何成为万民之父亚伯拉罕亚伯拉罕超越伦理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版的创世记告诉人们, 宙斯为了保证人类的生存, 送给人两件礼物: 虔 诚和正义这是希腊人心目中最根本的德行只有 把这两件礼物通过教化的方式送给每个人, 人类社 会才能生存之后柏拉图对于德行的探讨, 逐渐指 向了一般, 称之为共相。
其实在人们认识到德行之 前, 即在道德的形而上学产生之前, 伦理关系同样 是一个社会中一般性的东西, 即社会成员普遍认同 的东西抱有普遍目的的个人, 在普遍性中表达自 身, 或放弃自己的个别性以成为普遍的东西, 是他 的伦理任务”[1]30然而当“个人在与普遍性相对的 个别性中维护自己, 他就是在犯罪”[1]30即当他抛 弃普遍性——伦理, 以维护自己的个体性时, 在人 们眼中就是犯罪亚伯拉罕献子一事就是这样, 这 也是齐克果面对亚伯拉罕献子时感受到的恐惧和 颤栗但是, 亚伯拉罕如果没有抛弃普遍性——伦 理, 他在踏上献燔祭的路途中, 哪怕稍有犹豫和怀 疑, 亚伯拉罕就不是万民之父齐克果由此断定: “信仰即是这样一种悖论, 个体性比普遍性为高; 请 记住, 其表现形式为, 该运动重复不断, 致使作为个 体的个人在进入了普遍性之后, 又将自己作为更高 的东西与普遍性分离开来假如这不是信仰, 我们 就不会再有亚伯拉罕, 而信仰也不会在这个世界上— 98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第 1 期●哲学·人文存在过[1]31 亚伯拉罕的故事, 使齐克果对伦理问题产生了神学上的怀疑。
沿着怀疑思考, 我们可以 看到, 齐克果从亚伯拉罕事件找到了一条走出普 遍性, 找回个体性的道路问题之一, 对符合伦理的东西进行神学上的怀 疑在伦理学上, 亚伯拉罕对以撒的关系可以直 接表述为: 父亲对儿子的爱应该胜过对他自身的 爱”[1]33这是伦理上的为父之道历史上有悖为父 之道的英雄大有人在, 然而没有人认为他们是犯 罪阿伽门农率军征讨特洛伊, 途中冒犯了女神阿 尔米忒斯, 预言家告诉阿伽门农, 只有献上自己的 女儿, 方能平息女神的愤怒尽管他很痛苦, 但还是 照做了献出女儿以保整个民族的大业, 是阿伽门 农王者行事的本分以色列勇士耶弗他与耶和华约 定, 如果他作战能够平安回来, 他会把第一个出门 迎接他的人, 作为燔祭献给耶和华然而当他回来 时, 第一个出门迎接他的人是他的女儿他如约将 女儿献作燔祭如果没有这个献燔祭的约定, 或许 他根本不能平安回来罗马人布鲁托处死参加叛乱 的儿子, 维护了罗马法的正当实施齐克果列举的 这三位英雄都曾经有过杀害子女的行为, 但是, 他 们在人们心目中是英雄, 而不是罪犯这是因为“伦 理有多种多样的等级”一个家庭, 一个部落, 一个 民族或者种族, 都肩负着伦理的重荷。
古今中外, 都 有“铁肩担道义”的信条当家庭伦理与部落、民族、 种族利益发生冲突时, 牺牲个人, 成全民族大业谓 之义上述三位英雄的行为依然处于伦理之中, 一 个为了拯救民族, 一个为了安抚上帝, 一个为了提 升国家的法律观念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宏大的理 由, 足以为自己杀害子女辩护用齐克果的话来 说, 这三个人物中, 每一位都是‘悲剧英雄’, 他们都 为了大伦理圈, 牺牲小伦理圈”[2]9他们让自己小家 庭的利益服从一般的善亚伯拉罕的情况与悲剧英雄有很大的差异他 献子做燔祭不是为了拯救民族, 安抚上帝或者提升 国家的法律观念他没有这么恢宏的理由他也不 是身处高位的国王、领袖或者勇士他只是一个普 通的父亲和丈夫只因他虔诚, 上帝许诺他的子孙 有万世之福这福泽的每一个内容仅与他的家庭有 关因此, 对于亚伯拉罕而言, 家庭是他伦理的全部 内容也就是说, 他惟一的角色定位是父亲和丈夫 可以说,“亚伯拉罕的行为与普遍性完全无关, 而纯 粹是一种私人事务”[1]36社会告诉亚伯拉罕, 作为 一个父亲, 他必须保护自己的儿子, 只有在一种情 况下, 他可以杀死自己的儿子, 即如果更高的社会需要与家庭的价值发生冲突。
但是, 当上帝要求亚伯拉罕献上以撒时, 并没有托任何社会利益之名 从宗教的角度看, 这一行为是献祭, 而从社会的角 度看,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