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和目的任务教学内容: 1、学科的性质 2、学科的特点3、学科的目的任务第一节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一、语文的涵义A、解放前:小学“国语〞——强调“读〞 中学“国文〞——强调“写〞B、解放后对“语文〞的不同理解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言文学〞“文字〞——字、词、句等到教学内容“文章〞——篇章构造教学“文学〞——文学体裁,作家、作品知识教学“文化〞——文化精神、文化风格熏陶C、权威解释 语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一 语——口头语言 文——书面语言防止两种倾向:其一,只重读写〔书面语〕,不重听说〔口头语〕其二,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或文章课二、语文学科的性质2001年版“语文新课标 〞明确: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1、“交际工具〞——语文的本质属性 A、外部语言——交际工具 B、内部语言——思维工具 语言能力——显性知识 思维能力—— 隐性知识 语言——思维综合训练2、“文化的一局部〞——语文的人文性 人文性 人性:自然人的欲求 文化性:社会人的要求新课标中有关语文“人文〞教育的内容包括: ▲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教育▲理想人格教育▲审美教育三、 语文学科的特点1、技能性和实践性 技能掌握过程:知识——技能——技巧——习惯〔能力〕 语言习得的模式:“模仿——实践〞2、 思想性和人文性3、社会性和综合性第二章 语文学科的理念和教学目标一、语文课程的理念〔一〕课程理念——指人们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二〕新课程的根本理念新课程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开展1、教育**2、国际理解3、回归生活4、关爱自然5、个性开展〔二〕语文课程的根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素养——先天的素质天赋与后天的修养训练“能力〞与“素养〞的区别能力:重在功用性、表现性,主要靠训练形成素养:包含功用性与非功用性,靠修养、薰陶形成〔2〕语文素养的内涵A、热爱祖国语文B、具有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C、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D、具备较强的语文能力E、具备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F、开展思维能力G、形成良好个性H、有健全的人格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A、重视语文学习的个性特点B、强调实践性C、遵循汉字、汉语的规律3、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4、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二、语文课程的目标教学活动是一种在目标控制下的特殊认识活动,确定目标,以克制教学中盲目性和随意性性(一)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教育法规〔如:大纲、课标〕 2、社会需要 3、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语文水平 4、语文学科的特点〔二〕语文课程的总目标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1〕培养爱国主义感情〔2〕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3〕学习民族文化传统,传承民族文化 〔4〕关心当代生活、尊重多元文化2、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直接参与认知活动,如:记忆、思维 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活动,对认知活动起推动、支持、调节作用,〔如:情感、态度、意志、习惯〕 〔1〕树立学习的信心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掌握最根本的语文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识字与与写字能力 〔2〕阅读能力 〔3〕写作能力 〔4〕口语交际能力三、语文教学目标的构造和表述〔一〕构造*四分构造: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智力、语文人格*三分构造:语文德育目标、语文智力目标、语文能力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教育目标〔二〕目标表述要求1、把握总体,形成阶梯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要点2、分类分级,科学安排3、目标表述要准确、具体,尽可能显性化A、行为性目标:用可观测的行为变化和可测量的结果来描述目标B、表现性目标:以学生从事*种活动后的结果为描述对象C、展开性目标:以学习过程为描述对象第四章 教材教学内容: 1、语文教材的历史沿革 2、语文教科书的构成要素及编制体例 3、新教材的特点 4、教材使用和处理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历史沿革〔略〕第二节 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和编写体制一、概念 1、“语文教材〞:▲泛指——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特指——教科书、习题集、教学挂图、教参、音像资料等一个系列▲专指——教科书二、教材的构成要素和编写体制〔一〕构成要素:*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 1、*文系统——课文 2、知识系统:*听说读写知识*语言知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知识*文学知识 3、作业系统——练习题 4、助读系统:*单元提示*预习提示,阅读提示*常识、字词注释〔二〕编写体制 1、分编型:▲两分法:文言与白话分编 文学与汉语分编 阅读与写作分编▲多分法,如2001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课内局部〕,分为?文言读本?〔高一〕?文学读本?〔高二〕?文化读本?〔高三〕〔课外局部〕?现代文选读??文学作品选读??文化著作选读? 2、合编型:一般是“主次配合〞的格局、即以*文为主、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为次相互配合※单元编排的首创——复丐尊、叶圣陶?国文百八篇? 故,处理单元教学内容要以单元知识为纲,以*文教学为例,以自读课本为举一反三,结合练习稳固应用第五章 阅读教学教学内容: 1、阅读的性质 2、阅读教学的任务 3、阅读教学的过程与模式 4、各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教学 一、概念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开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义务课标〕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高中〕二、阅读教学的作用1、开发智力2、丰富知识3、陶治性情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因素 1、认读感知力 认读能力的表现:量、质、速度 感受——对读物的体验(艺术敏感) 感受:文——语言文字、文章形式 象——文章的材料(人、事、理、景) 道——文章的主旨或意图 三者关系:文以载道、文道相依、意〔道〕以象尽、象以言著2、 阅读理解力——阅读能力的核心 理解的实质——能“据言会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培养方法:*在一定语境中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清思路*分析表达方法 理解能力的形成:其一,知识其二,生活经历其三,心智技能3、阅读欣赏力——指在全面理解的根底上,上升到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审美,要求发挥想象,反复涵咏,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欣赏要求:调动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再现文章中写的各种情景事物,使人如见其物,如临其境4、筛选能力(围绕阅读目的筛选精彩句段的关键字词)5、评价能力 评价——在理解的根底上,对作品的内容、形式的是非、优劣、得失进展理性的鉴别与评价。
理解——因文悟道 鉴赏评价——因道解文三、 中学阅读教学的内容 培养阅读兴趣,传授阅读知识,传习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一〕培养阅读兴趣 1、广泛的兴趣 2、专一的兴趣 3、浓厚的兴趣 4、高尚的兴趣5、新奇的兴趣〔二〕传授阅读技能1、阅读感知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要求:初识文章框架,粗知课文思路,抓住作者运用了哪几项主要材料〔2〕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的内容,感受课文表达的感情与课文内容的关系2、阅读理解技能:〔1〕揣摩词句要求:选择关键语句运用揣摩方法,一是联系语境,二是调动生活体验,三是比拟揣摩,四是实践揣摩〔2〕读解语段选准一篇课文的重点语段〔标志:中心明确、集中表达了本文特色、知识点比拟集中〕3、阅读探究技能:〔1〕课文意旨——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态度、观点和看法求旨要求:第一寻找显性意旨,第二体会隐性意旨〔方法:看事料,识褒贬;读语句,寻意蕴;探曲笔,明寓意〕〔2〕课文写法——选词、炼句、剪材、布局、谋篇以及记叙、议论、说明描写等艺术技巧4、阅读评赏技能:〔1〕欣赏评价语言内容要求:优美语句,精辟语句方法要求:一是运用联想和想象,二是运用是否得体,三是运用是否机智。
〔2〕欣赏评价形象内容要求:欣赏评价人物形象 欣赏评价景物形象 欣赏评价事物形象(3) 欣赏评价技法(三) 传习阅读方法默读、朗读、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1、朗读*现代语文课堂中的朗读分类 〔1〕、宣读 〔2〕、表情朗读——美读 〔3〕、吟诵*朗读根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郎读技巧训练重点: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训练方法:教师*读,学生齐读〔诗歌等节奏强〕、单读,学生分角色读〔戏剧〕2、默读〔速读〕默读训练的方法:〔1〕速度:努力扩大视野,减少回视〔2〕理解:能迅速把握材料的意义,方法:读前提要求,读中动手动脑,读后检测效果 〔3〕习惯:认真专注,边读边记边思、不出声读、唇读、喉读、指读 〔4〕、阅读程序模式化:文章标题 作者 出处和出版时间 文章的根本内容 文章所涉及到的重要事实 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和有争议之处 文章中的新思想及读后的启示3、 精读精读训练的一般步骤: 疏通文字、粗知轮廓——研究文章构造——深入重点段落,剖析语言,分析内容——综合归纳例:“五步精读〞模式 第一步:审题 第二步:理清构造 第三步:咬文嚼字 第四步:整体总结 第五步:发散思维(四) 培养阅读习惯读书用脑的习惯读书用笔的习惯读书用工具书的习惯读书讲卫生的习惯第二节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阅教学过程包括: 单元教学过程、单篇教学过程、单节课教学过程一、一般文章阅读的心理过程: 感知认读——理解——鉴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