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ji****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5KB
约8页
文档ID:45194858
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_第1页
1/8

第 1 页 共 8 页五年制高五年制高职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实践研究践研究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打破“3+2”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其特色在于学生入学五年一贯制学习,大部分学生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一般在入学后2-3年就接触专业实践学习,学校便于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过程,适宜于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校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在传统机电一体化和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基础之上,积极开展具有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行动研究,构建了综合化模块、结构的多元整合课程体系,实现了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和社会性有机统一一、指一、指导导思想思想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指导,认真总结五年制高职教育在发展方针、教育思想、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教育环境、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创新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五年制高职教育在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二、二、课课程体系与程体系与结结构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考虑人才培养目标(知识、技能、素质)和教育对象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科学性、情境性和人本性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构建能力主题学习单元,并考虑各能力单元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对主题学习单元进行优化1、岗位调研:为准确定第 2 页 共 8 页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目标和规格,我校部分老师到广陵产业园和江阳产业园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工作岗位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可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大致可分为:机器人应用、自动生产线运行于维护、机电产品创意与设计、市场营销等岗位,各项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熟练的专业技能及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再者岗位需求对于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较高的认可度2、确定目标:根据岗位调研的数据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主要面向装备高新技术与现代化制造技术企业的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够胜任岗位群体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构建体系:综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群内涵丰富、复合型强、专业成才周期较长、对机电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等特点,我们初步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干课程有职称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和实习训练,主要涉及机械、电子、信息、控制、传感器等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和融合,有利于学生就业与择业空间大、弹性好,有利于学生岗位迁移和可持续发展;其他专业课程根据学生不同爱好进行选修。

在每个方向上均有专业核心课程与生产训练相结合,课程之间有 “循序渐进、递进包含”的关联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课程涵盖了传统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是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作为一个职业人所需要的必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以职业岗位群技术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设置的系列课程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应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将相关联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第 3 页 共 8 页及实践内容进行综合,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使得同一课程中前述内容成为后述内容的应用,使抽象的内容更为具体、具体的内容更容易灵活掌握与应用￿形成可伸缩的开放式教学内容体系顶岗实习是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故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宜采用了“4+1”的模式,前四年采用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培训形式,最后一年采用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顶岗实习培训形式使学生通过一年的顶岗实习,真正接触到机电行业的先进设备,领悟企业文化,形成质量意识、产量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实现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有机结合,保证毕业设计的真实性4、全面优化课程内容:传统学科体系中课程的内容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展开,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智力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学生逐步地发展和提高。

但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逻辑思维的不适应性和动作技能形成的情境性要求,使得该课程体系实施的效果较差,行动体系中的课程内容,按行动的过程为导向序化,它有利于直接经验的获取和动作技能的形成二、教学模式与方法二、教学模式与方法通过对于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又广泛听取企业员工对学院学生的要求和现实表现,根据学院的要求我们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1.加强五年制大专(高职)办学理念学习,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办学指导思想是五年制大专(高职)教育的灵魂,关系到专业方向设置是否合理和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加强五年制大专(高职)教育有关理论的学习,对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五年制大专(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可设置不第 4 页 共 8 页同方向,如控制技术方向、制造技术方向、数控加工方向、某类机电设备安装与装调方向等与其让学生对本专业所有方向广泛涉猎,不如让学生专研某一个具体方向2.进行五年制大专(高职)教学模式改革,加大教学资源建设改变过去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积极探索具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教学做一体、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等教学基本文件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目前学校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 学校要根据各级教育部门文件精神,对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基本文件进行规范化建设,减少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选用优质教材,并有步骤地进行院本教材开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五年制大专(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新课程体系, 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化教学模块三、教学管理与三、教学管理与评评价价随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教学内容和手段不断更新,对教学管理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管理水平的好坏目前我校的五年制高职教学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 5 页 共 8 页1、加强常规建设:常规建设中专业、课程建设是重中之重,他将直接关系到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方向,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各项申报和评价的结果,关系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质量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和培养技能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引进企业,创新生产型职业环境。

2、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目前在学院中占有大部分的规模,纵然有许多造诣深厚的学者和先进的教学仪器,若没有高效优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加以组织、协调和服务,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在目前情况下,必须完善对教学管理队伍吱声的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基础上明确岗位职责,设立教师对于教学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的监督机构和评价体系,同时注重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作风在教学管理中宣传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的思想,保证各项教学环节安排的科学、合理、有序,教学管理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3.加大五年制大专(高职)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很多学校的五年制大专(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高职专业教学要求,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这种矛盾将日益突出学校要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改善专业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各级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把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要求落实到实处学校要逐步优化第 6 页 共 8 页在职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同时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工作 逐步增加外聘企事业单位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的比例,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专业资源共享。

4.加强五年制大专(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有五年制大专(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校要广泛开展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加强学校之间交流,促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五年制大专(高职)教育理论的研讨,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切实按照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办学四、四、专业专业文化与文化与创创新新根据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特色,结合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索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以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加强内涵丰富的专业文化建设,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塑造专业职业精神、创建校园专业文化精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时代主旋律,提升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文化创新水平首先是学院的管理文化:促进师生发展,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国家政策法规及社会道德在学校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体现 的学校管理风格,是全体教职员工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它能把学校的价值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学校核心价值一是强化规范管理制度建设是规范管理的必需,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我们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化为师生的第 7 页 共 8 页思想,渗透到师生的言谈举止中,才能保障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 可循、井然有序。

以“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学生十创目标,十项禁令”为准绳,努力促 进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二是突出人文管理规范管理的目的主要是追求秩序和效益,但这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最高的境界是实现人的发展因此在管理中,不仅要注重制度的精细与完善,还要注重人的丰富与完善,不仅要注重管理的结果和效益,还要关注、呵护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经营学校的制度文化时,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与规范管理手段相结合,使刚性的气度闪耀着人文的光辉 三是追求创新管理学校的管理还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 新观念、新潮流我们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开展了“学生自主管理”活动,学生积极融入学校常规管理之中,从环 境卫生、行为举止,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的参与和影响的痕迹四是拓展发展空间,我校目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科学规划校园网,利用近两年的时间实现了光纤到校园,网络进教室,班班多媒体,室室有终端,网络、广播、 监控等系统全线运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拓展视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是活动文化:彰显学生个性活动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停留在墙上、嘴上,而应是做的,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 提升的我们把时代精神与学校实际、办学传统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丰富 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从中挖掘提炼富有学校个性的文化亮点,不断做亮做精,努力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学校品牌文化。

第 8 页 共 8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