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学习模式的 个性化和学习路径的多元化等表征样态越发凸显,由数字化学习过渡到移动学习再到泛在学 习进而发展成智慧学习的多模态学习形式备受关注厘清智慧学习的学习本质观、学习空间、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对构建新时代的教学模式意义重大回溯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泛 教”思想及终身学校理念,分析其“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主张,发现该思想与泛在学 习内涵实质联系紧密,二者共同构成“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教育思想把握“泛” 教育思想的本质,构建以学习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学习观可发现:学习观由知识 本体论过渡到方法论、学习空间从一维扩展到三维、学习内容变得多而庞杂,继而学习方式 需转型[关键词]泛在学习;智能时代;“泛智”论;智慧学习;夸美纽斯一、引言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GreatDidaetiC)一书中提出“泛智”(PanSOPhiSm)论,主张“把 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倡导所有人都应掌握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即人人皆可受教,要求教 学内容应该包括“一切事物一言以蔽之,任何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接受一切对其自 身发展有用的知识,这体现了夸美纽斯提倡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束缚,夸美纽斯的设想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在信息时 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形式呈现多模态化发展的趋势作为多模态中的一员,泛 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 U-Iearning)实践“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理念, 是指任何人(Anyone)在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以任何技术设备(Any DeViCeS)通过任何方式(Any Way)学习任何知识(Anything)[3]泛在学习的6A特点与夸美纽 斯的“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信息技术不断兴起与繁荣的今天, 学习可以做到如同呼吸般自然且无处不在,泛在学习才能够真正做到“把一切知识(Anything) 教给一切人(Anyone)”.在智能时代,作为对“泛”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智慧学习超越 了原有的知识本体观,从主要关注如何教会学生知识发展到如何更好地实施个性化学习、如 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二、夸美纽斯“泛智”论与信息时代“泛在学习”的源起从词源来看,《大教学论》中的“泛智”(PanSoPhiSm)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 八版)⑷和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第二版)[5]中的释义为:Pan-作为前缀,有“泛”“整 个”“全,,“总” “包含一切的”的意思。
而SoPhi来自希腊语,等同于SOPhy,意为智慧的、 明智的故Pansophism为“万事通” “广泛的知识”“包罗万象的体系”之意泛在学习英 文原文为UbiqUitolIS Leamingo UbiqUitOUS源自拉丁语系,意为“神明无处不在”《牛津高 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4]对Ubiquitous的释义是“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该词的 前缀Ubi-多作为处方用语使用,意为“无论何时、无论在哪"而UbiqUitoUS一词被使用于 IT领域是1991年美国的Mark WiSer发表“技术以背景消失”时提出“Ubiquitous Computing” 开始的,这也被认为是泛在学习理念的最早来源[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中文译本名为《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由此可知,英语中的Leaming一词 不光指代“学习”,实则也含有"教育"的意思⑺综上所述,Pansophism与Ubiquitous Learning 兼具“泛教育”的思想及意蕴这也从词源的角度为本文要探究二者存在的内在关联奠定了 基础一)基于自然适应性原则的“泛智”与“泛教”夸美纽斯提出“泛智主义”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一次继承和超越。
他认为, 在当时的社会局势下,教育必须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8]他认为,所有人都应通过教育 获取广博知识,实现“泛智”应然诉求[8]因此,他为不同学段的学校设计了自然、人文 等包含各类学科的课程体系,提出“人人均可受教”的“泛教”主张[1]夸美纽斯基于感觉论,把教学活动与大自然万事万物的运作做类比,认为教学活动如同 宇宙万物运转一般,有其固有的、内在的、稳定的规律;学生如同自然界里的草木,在万物 运转阳光雨露下自行生长口]基于其感觉论的观点,从教学行为来看,教师应当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不断追求真知;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其特殊的身心发展规律, 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体特殊性此外,夸美纽斯还认为,人 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知事物,万事万物可以被具有感觉与理性的人所认识和理解 IUo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感知觉器官,这是所有人要接受学习的生理基础不论是人自身 的生理条件,还是万事万物客观存在的事实,两者皆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泛智” 论与“泛教”思想的客观基础和理论前提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一泛在学习泛在学习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也蕴含着未来学习方式的雏形[9]。
因信息 技术的发展并与教育的有效结合,传统学习经由网络学习过渡到移动学习进而发展为泛在学 习20世纪80年代,Mark WeiSer等人开始了关于泛在计算的研究,泛在学习概念也由此 提出[10]简而言之,诸多学者对泛在学习的认识达成的共识为:人们不受时空、地点、形 式和途径的限制,随时可学、随处能学[3, 9-10]我国可追溯的有关泛在学习释义的最早论述,是南宋时期朱熹所说过的:“无一事而不 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⑹”他指出了用任何方式、于任何时间、 在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重要性泛在学习是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延伸,但它强调环境智能 化、资源开放性和学习个性化,强调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充分利 用资源进行终身学习提供支持[11]人工智能领域的SeymOUrPaPert教授认为,学习方式发 生改变的原因是人们可以轻松获得以往不曾有过的学习媒介作为学习的方式和手段[12]信 息技术的发展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泛在学习应运而生,同时也催生 了混合式教学、MOOC等教学新形式三)“泛智”论与泛在学习的共同教育设想一一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泛智”论的“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观点与泛在学习的6A特点不谋而合。
就学 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而言,夸美纽斯大胆畅想了教给学生的内容应该是百科全书式的、包罗 万象的知识,这样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在现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下于泛在学习终得体现;而泛 在学习更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以一种更广泛的学习方式呈现对于教育任务,夸美 纽斯提出了非常清晰的三点构想:其一是智育,学习知识,让自己成为有智慧的人;其二是 德育,即让学生有德行,教育之道,以德为先;其三是宗教教育⑵8]基于这三点教育任务, 他提出,学生应该接纳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根据学段的不同、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编 撰教材,应该把文法、科学、德育等包罗万象的学科内容都涵盖进来[1].据此,他还提出 了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划分的班级授课制[8],在当时可谓具有首创性泛在学习弥补了传统 班级授课的不足,因泛网环境的普及,学习者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 学习,这种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是传统班级授课较难实现的 学习者以随时随地皆可学的泛在学习方式更好地实现了 “泛智”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 人三、“泛智”论与泛在学习、智慧学习的理论关联“泛智”论因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只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地点,如在学校、教室学习,由 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内容。
在信息时代,尤其是5G时代即将到来,学生 借助电子设备可以实现任何地点皆可学的理想“泛”学习状态泛智”论与泛在学习秉持 共同的教学理念:让所有人皆可学一)“泛智,,论是泛在学习的理论根基人们与生俱来就有可感知一切的生理条件以及万事万物可被感知的客观存在为“泛智” 论提供了客观条件与理论前提对学习者而言,泛在学习的自然特性表现在:只要遇到困惑、 想要求解,则可在泛网环境下通过身边的电子设备进行查询,学习者是根据自身需求来实现 这一过程的[13]从学习动机的角度来看,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反映 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14]泛在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内在动机强烈, 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既体现了 “泛智”论中的 自然适应性原则,又是泛在学习发生的主观因素前提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学习应该像一颗种子需要吸收阳光雨露般自然生 ⅛[l]o除了学生个人内在需求驱使外,外界的客观因素和介入作用不可忽视夸美纽斯所 说的学习中的“阳光雨露”,一方面是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另一方面,于泛在学习而言,学 习发生的前提除了主观因素外,还必须有稳定的网络环境和便捷的电子设备的保障。
技术的 飞速发展使得学习者可以忽略信息技术本身而全心关注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及其与环境的交 互作用,让学习得以自然发生夸美纽斯基于自然类比法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高度概括 了泛在学习发生的机理,即既要有学生个人的内在学习动机驱使,又要有泛网环境和电子设 备的技术保障二)泛在学习是对“泛教”思想的发展与延伸泛在学习与“泛智”论的共同设想是让所有人都能受教的“泛教”思想夸美纽斯对教 学的内容与教学的形式均作了系统的论述,认为人们应该接受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学习 的知识内容应该尽可能地丰富;并提出了男女儿童,不分贫贱富贵,不论智商高低,同样都 应该进学校接受教育的观点[1]泛在学习依托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终端、电子设备获取大量的信息, 查询自己想要了解的资讯和学习内容,从而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知识这是对“泛教”思想 中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包罗万象的知识这一主张的有力支持与延伸泛在学习的出现 得益于泛网环境下的信息互联互通,发展和超越了 “班级授课制”,使得学生能更有效率地 利用一切可学习的时机学到对自身有益的知识;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与教室里 对于“泛教”思想中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这一诉求,泛在学习实现了更理想化的状态, 学习者不再受时空限制,实现了 “无墙学校” “无墙课堂”等学习者随处皆可学的愿景[15]。
就学习内容而言,泛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夸美纽斯“泛智”论的教育思想但是 由于信息时代知识信息载体量大,学习内容多而杂乱,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应化繁为简, 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只关注知识的本体论本身,如图I所示 泛在学习对于学习内容持有更开放的态度,更强调人的综合发展,更关注个体的自主学习泛在学习对学习者的便利性及普及性是对“泛教”思想中让学生更具效率、更有针对性 的学习这一观点的发展与延伸;泛在学习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使“泛教”思想的主张在 智能时代下得以彰显及升华三)“泛智”论与泛在学习共同支撑以人为本的智慧学习智慧学习是在智能设备无缝接入的基础上自由订制个性化服务并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培 养高阶思维能力的活动[16]智慧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发挥智能技术的优势培养更具智慧的学 习者互联网像“管道”一样把“知识节点”连通起来,使得智能时代下的泛在学习成为可 能,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通过泛在学习的形式得以彰显;基于学习者个人认知发展的观点, 掌握知识与学会如何学习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共同支撑起智能时代的智慧学习不同于夸美纽斯时代的教育需求,现代泛在学习理念侧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我决定 以及与他人相互合作、构建社会交往的能力,由以往知识、道德层面上升为个体的行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