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科教强国的杰出世家——试论徐氏祖孙三代的科技成就及对格致书院的贡献.doc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5KB
约11页
文档ID:537424476
科教强国的杰出世家——试论徐氏祖孙三代的科技成就及对格致书院的贡献.doc_第1页
1/11

科教强国的杰出世家——试论徐氏祖孙三代的科技成就及对格致书院的贡献摘要:本论文以时间为线索,主要论述徐氏祖孙三代在整个洋务运动时期,是如何努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为中国近代开辟新的科学道路的在造船工业上,首次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在化学领域上,首创采用“铅室法”配制成功硫酸;在翻译书籍上,不歇脚步,紧追世界科学最前沿;在传播新知方面,求实求是,因势利导,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与此同时,本论文也论述了格致书院的整个建校过程,徐氏祖孙在格致书院(即今天的格致中学)整个创办过程中起到的不可获缺的重大作用,及在格致书院建成后作出的巨大贡献文中容入了我们的个人理解与想法侧重在于发现徐氏祖孙三代的爱国、钻研、耿直、远见卓识的优秀品质、精神;进而了解格致的校史,体会格致的辉煌过去;学习前辈们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从而激发自身对格致的热爱之情,为今后如何开创格致更灿烂的明天努力关键词:徐寿、徐建寅、徐华封、徐尚武、徐家宝、科学、化学、翻译、格致书院引言随着清朝鼎盛时期的到来,中国开始适应自产自足的贸易方式,渐渐切断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联系与交流骄傲的清朝皇帝们认为中国是那样强大,坚不可摧而另一方面,英国等诸多西方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发展了阿拉伯人传入的中国火药术,发明了火枪及威力迅猛的火炮,再配上铁甲铸成的先进巨轮,成为了军事强国。

当他们从马可波罗写的游记中得知中国这个遍地是黄金的地方后,便开始产生了翩跹的联想,做梦都想到中国来发笔横财于是他们远度重洋,开辟新航道,走上了殖民的道路其实火枪之类的发明早在康熙年间就通过外国传教士来到了中国,可中国的统治者不想让百姓获得造枪炮的方法,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反而着力于巩固中央集权,进一步禁锢百姓的思想,阻止了西方先进技术传播可历史告诉我们,他们的这种做法是愚昧、荒谬的,中国在那一时期的发展是缓慢的,几乎在原地踏步而西方国家终于绕过了好望角,抵达了印度,转而来到了中国这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已远远超过了中国,战舰的威力更是让停滞不前的中国帆船望尘莫及蛮横的列强按不住性子,迫切希望通过武力来获取更多的利益就这样,在1840的鸦片战争在中国打响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政治上逐渐从属于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多少的战争,多少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没落,生灵涂炭古人常说,时事造英雄不错,列强的殖民统治,中国的落后挨打,唤醒了一批有识之士由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清朝大臣率先在国内兴起了“洋务”运动,中心内容在于“练兵制器”,目的在于改变在军事上落后于西方的状态这一时期,在中国小部分敢于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中,徐寿脱颖而出,带领他的一家三代率先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国近代的科学事业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同时,在徐寿等人的积极推动下,格致书院也在那一时期孕育而生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培养专门科技人才的学校正文徐寿,字雪村,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818年2月2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钱桥社冈少年徐寿,禀性耿直纯朴,刻苦耐劳,在清贫的家境中,安之若素幼时,就曾为自己写下座右铭:“不二色,不妄语,接人以诚”,“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谶纤纬”青少年时,徐寿学过经史,研究过诸子百家,常常表达出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因而受到许多人的称赞然而他在参加获取秀才资格的童生考试时,却没能一举成功经过反思,他感到学习八股文实在没有什么用处,毅然放弃了通过科举做官食俸的打算尤其在他目睹清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后,他认为现在的中国急需的不是那些中庸之道,要的不是那些达官富人,要的不是一己私利,最重要的是要使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先进科学技术稚幼的他,便在此时确立了科技强国的人生目标于是他开始翻阅天文、历法、算学等书籍,准备学习点科学技术为国为民效劳这种志向促使他的学习更为主动他学习近代科学知识,涉及面很广,凡科学、律吕(指音乐)、几何、重学(即力学)、矿产、汽机、医学、光学、电学的书籍,他都看。

这些书籍:成为他生活中的伴侣,读书成为他一天之中最重要的活动就这样,他逐渐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在他的学习过程中,实践始终贯穿其中,这是他的一大优点,他注重体验的结果,不轻易相信书上的东西他爱好制造些小物件,仿制古乐器,手工极为精细,任何他想制造的东西他都会想尽办法去创新、去尝试、去钻研在制做器件过程中他结识了华翼纶,彼此一见如故经华翼纶介绍,徐寿又认识了他的儿子华蘅芳(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擅长数学)他们常在一起,共同研讨遇到的疑难问题,相互启发,有时废寝忘食,甚至通宵达旦,彻夜不眠他钻研的优秀品质由此体现咸丰六年(1856年),年近中年的徐寿来到上海读到了墨海书馆刚出版的、英国医生合信编著的《博物新编》的中译本这本书的第一本介绍了诸如氧气、氮气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的近代化学知识书籍,书中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化学实验这些知识和实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依照学习物理的方法,购买了一些实验器具和药品、根据书中记载,边实验边读书,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提高了化学实验的技巧徐寿甚至开始独自设计实验,表现出了他极强的创新能力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坚持不懈地自学,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终于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掌握近代科学知识的学者。

受徐寿的影响,他的两个儿子也从事了科学事业,并在当时的中国近代的科学事业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徐建寅,字仲虎,徐寿的次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出生在江苏无锡钱桥社冈里在父亲徐寿的教育下,从小就十分聪明好学,随父亲、华蘅芳(数学家,徐寿之好友)学习科学知识,还参加实验,被人称作“少勤敏,善察微”徐华封,字祝三,徐寿的第三个儿子,咸丰七年(1857年)出生在江苏无锡钱桥社冈里徐华封自幼才思敏捷,聪明不凡,深收徐寿宠爱咸丰十年(1860年),徐寿带徐建寅、徐华封来到上海,并且开始定居上海,在上海发展事业其家位于当时江南制造局北侧的一幢五开间的两层楼住宅,高昌庙龙华路三十七号,家中设有一间独一无二的实验室,这是当时少有的家庭实验室其中有几台30匹、50匹、70匹的发电机,一台电影放映机等,通常徐寿父子在此实验室中进行一些实验、发明、研究的等工作徐寿父子的大部分时间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有时到了关键的时刻,他们甚至废寝忘食,相互质疑,完全沉浸在了科学的无穷魅力中同治元年(1861年),洋务运动兴起曾国藩在安庆开设了以研制兵器为主要内容的军械所,他以“研精器数、博学多通”的荐语征聘了44岁的徐寿和他的儿子徐建寅,以及包括华蘅芳在内的其他一些学者。

因为徐寿当时曾在《博物新编》一书中得到一些关于蒸汽机和船用汽机方面的知识,所以徐寿等在安庆军械所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试制机动轮船参与制造的有华蘅芳和徐寿之子建寅华蘅芳在绘图、测算、和配置动力等方面给予他极大帮助他们曾到一艘外国轮船上去调查,仔细研究蒸汽机的工作情况根据书本提供的知识,对外国轮船的实地观察,三个月的潜心研究和不懈努力,制成了一个轮船汽机模型模型运转成功以后,徐寿着手试制一小型木质轮船,于同治二年(1863年)10月开始动工,很快就完成新汽机由于设计制作不够完善,不能连续供给蒸汽,轮船只行驶了1里其后,经过技术上改进,大获成功,航速约为1小时50里三年后,同治三年(1864年),军械所由安庆迁往南京徐寿等人在前次试制轮船基础上,继续研究改进一年后,终于独立设计制造出以蒸汽为动力的木质明轮船该轮船顺水8小时行225里,逆水14小时行225里曾国藩之子纪泽在乘此船北上高邮时,在船上大书“黄鹄”二字,“黄鹄”号由此得名 “黄鹄”号轮船除回转轴锅炉等所需钢材系从海外购进的以外,所有工具和设备均是在没有洋人指导下自己完成的它是我国造船史上第一艘自制的汽机轮船清廷曾赐予徐寿“天下第一巧匠”扁额,但他从未悬挂,一直孜孜兀兀地勤奋工作。

足见他的高尚品质,从不沉溺于别人的夸耀在上海,徐寿父子从事造船工作多年,为中国的造船工业奠定了技术基础在此期间,他们又从事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制造出了硫酸和火药,为我国近代化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他们父子研究化学之前,中国在军事上使用的火药和制火药的材料如硫酸、硝酸都要从外国进口,每年耗费许多资金,清政府曾考虑请外国人来帮忙研制,但所用资金并不比前者少对次,徐寿十分着急,他决定自制硫酸和火药,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损失他同儿子们合作,靠多年积累的化学知识,首先在江南制造局药水厂化学房里进行试制那里设备不齐全,条件不好,工作环境又很恶劣,难免时常出入于硫磺毒气之间,可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试制成功,并很快投入了生产这是我国第一次用“铅试法”制酸,其质量和外国当时的几乎无多大差别,而价格却要比外国研制的便宜许多这也是我国近代化学的开端后来,徐建寅又被调到山东机器局任总办,主持建成了云集我国技术人员的近代火药厂为了造船需要,徐寿曾亲自翻译了关于蒸汽机的专著《汽机发初》(1871年出版),这是徐寿翻译的第一本科技书籍,它标志着徐寿从事翻译工作的开始由于当时没有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才,翻译工作只好由西方传教士口译,由国人笔记成书。

同治七年(1868年),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徐寿父子都参加了译书工作徐寿到任后不久,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了办好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四项建议:“一为译书,二为采煤炼铁,三为自造枪炮,四为操练轮船水师他认为,办好这四件事,首先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译书不仅能使更多的国人学习到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能探求学习科学技术的真谛即科学的方怯、科学的精神正因为他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在当时封建迷信盛行的社会里,他却成为一个无神论者这种信念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年复一年,他们共同努力,克服了层层的语言障碍,翻译了数百种科技书籍这些书籍反映了当时西方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发展水平及发展动向,对于近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徐寿和他的译书馆,随着一批批介绍国外科学技术书籍的出版发行,声誉大增在制造局内,徐寿对于船炮枪弹还有多项发明,例如他能自制镪水棉花药(硝化棉)和汞爆药(即雷汞),这在当时确是相当了不起的他还参加过一些厂矿企业的筹建规划工作,这些工作使他的名气更大了李鸿章、丁宝侦、丁日昌等官僚都争相以高官厚禄来邀请他去主持他们自己操办的企业,但是徐寿都婉言谢绝了,他决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译书和传播科技知识的工作中去。

徐寿父子在之后的时间里先后翻译出版许多书籍他们的译书有名、新、广、实、严五大特点名,即是译的大都是名人名著,《声学》的作者是英国卓越的物理学家丁锋尔,而《谈天》的作者更是赋有盛名的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新,即是新理论,新发现,新版本如《声学》是1869年最新版本,1874年就译出,而且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还继续补充新的材料,《谈天》一书中就有补入的天文学新发现广,即内容广、流传广、影响广他们翻译的内容包括化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制图学、机器制造学、工艺技术学、政治学、局势学等许多领域其中《运规约指》、《化学分原》更是流传到了日本更值得一说的是其所译之书的影响广,对当时的科学界,甚至思想界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当时著名的改良主义家梁启超曾将其《谈天》一书中的日心说、天体演化论作为批评封建主义的有利证据,对维新变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即是实用性、实践性、实验性强其中的《造石灰法》、《水师操练》、《轮船部阵》等对当时的科技、政局而言,都有很大的实用性,而相对办厂、做实验,更有实践性可言严,又是译笔严、治学严的意思,有人形容他的译著“文辞朗畅,足兼信、达、雅三者之长”,而且有时碰到一些不清楚的,还通过实验来验证书的准确性,足可见其译书之严。

他们父子三人一生笔耕不辍,一起努力开辟、发展了我国近代科学徐寿直到1884年逝世,徐寿共译书17部,105本,168卷,共约287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