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的韵母系统上古韵母系统,主要是对上古韵部的研究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是从读《诗经》感到不押韵的时候开始的《诗经》产生在先秦,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发生了变化南北朝以后的语音已经与《诗经》时代的语音有了明显差别,到唐宋以后,语音变化更大了但是在南北朝乃至唐宋时代,人们还没有确立古今语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到押韵不和谐的地方,就临时改读成自己认为合 适的读音,当时学者把这种做法称为“叶音”、“叶韵”(“叶”字也写作“协”)叶音说盛行于宋代,直到明末陈第才彻底批判叶音说,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今语音不同说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把他 的学说概括为一句话:“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在这种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古音学的研究真正走上正确的道路上古韵部划分的依据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据三方面的材料:1. 《切韵》系统2. 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 辞》的用韵3. 谐声偏旁上古汉语韵部研究简史对上古音的研究开始于宋代南宋吴棫作《韵补》分古韵为九部(东、支、鱼、真、先、萧、歌、阳、尤)其后郑庠作《诗古音辨》,就《广韵》求古音之通合,把二百零六部归并成六部(东、支、鱼、真,萧、侵),这些就是系统的古韵分部的开始。
至明代中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首次提出了今音不同于古音的历史观点,他的观点成了其后古音研究指导思想• 如果说陈第是古音学的开路先锋,那么顾炎武则是古音学的奠基者• 顾炎武作《音学五书》,把古韵分为十部他的原著只称第一部,第二部等等为了便于比较、说明,一般音韵著作称为东、阳、庚、蒸、支、鱼、歌、真、萧、侵,共十部如果拿这十部和郑庠的六部相比较,粗略地说,是从郑氏东部中分出阳、庚、蒸三部,又从鱼部中分出一个歌部,这样多了四部• 顾氏分古韵为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 点:• 其一,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 ,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其二,运用离析唐韵的方法归纳古韵,不再 把《广韵》的每一个韵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 ,而是按《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仔细地审 定每一个韵字的归部,从而使古韵分部符合 当时的语音实际顾氏所做的离析工作,直 到今天仍然被音韵学者所称道• 其三,入声配阴声顾氏认为中古音 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人声应该配 阴声后代学者并不认为中古人声配 阳声是配错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 人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 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
直到 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 是合理的江永作《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平、上、去各为一卷,又有入声八部他是修正顾氏的分部的江氏古韵分部的特点,是注重审音他认为顾氏的真部应该再分出 个元部,真部口敛(比较闭口)而声细,元部口侈(比较开口)而声大顾氏的萧部应该再分出个尤部,萧部口开而声大,尤部口弇而声细顾氏的侵部应该再分出一个覃部,覃部之声侈,侵部之声弇这样,江氏的古韵分部就比顾氏多出三部此外,江氏还从顾氏的第三部鱼部中分出侯部字,归入尤、幽部因为没 有另立侯部的名称,不影响十三部的数 目顾氏的入声韵部没有独立,实际上 是四部,江氏的入声韵,则分八部他 主张数韵共一入,大部分阴声、阳声韵 都有入声配合段玉裁作《六书音均表》分古韵为十七部段氏分部的特点有三:(1)支、脂、之分部2)真、文分部3)侯部独立段氏十七部分为六类,第一部是之部,第二部是萧部,打破了《唐韵》“始东终乏”的传统次序他说,“十七部次序出于自然,非有穿凿分为六类,是按音的远近排列的但他没有分出独立的入声韵部,如果把入声独立出来单立为一个韵部的话,则是26部,比现代学者王力29部仅仅少 3部段氏同时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同时应用这个理论对《诗经》韵字之外的所有汉字做古韵分部工作。
戴震作《声类表》,分古韵为二十五部, 其中有阳声九部,阴声七部,入声九部(戴氏 当时尚未立“阴”、“阳”之名)其阳、阴、入相关者为一类,二十五部共合为九类,自此 古韵各部的性质与彼此之间的关系才清楚明 白起来戴氏是段氏的老师,但古韵分部晚 于段氏戴氏古韵分部的特点有二:(1)把段氏的脂部再加剖析,使祭、泰、央、废四部独立为霭部2)明确承认上古音有入声,使它独立孔广森作《诗声类》,分古韵为十八部与段氏十七部比较,孔氏从东部中分出冬 部,从侵部中分出合部,而把真,文(谆)又并为一部他还主张段氏第三部(尤部)中从屋从谷从木等入声字应归侯部(这不影响韵部数目)孔氏的另一贡献,是他确立了阴声、阳声(以鼻声收尾)的名称,并建立了“阴阳对转”的理论,即阴声和阳声主要元音相同,可以互相转化王念孙作《古韵谱》分为二十一部,有四个特点:(1)他从段氏第十二部(真部)中分出一个至部(或称质部)2)王氏肯定了戴氏从段氏脂部中分出霭、遏两 部的意见,而把这两部合为一个祭部(或称月部)3)王氏又从侵部中分出缉部,从覃(谈)部中分出盍部这样就较段氏十七部多出四部,共二十一部江有诰作《音学十书》,分古韵二十一部:江氏不用王氏至部(质部)独立之说,而采用了孔氏冬部独立说。
夏炘合王念孙、江有诰二人之说作《诗古韵表二十二部集说》,斟酌王、江两氏之说,定古韵为二十二部,即以江氏二十一部为基础,增加了王氏的至部章太炎作《成均图》,分古韵为二十三部,从脂部分出入声队部章氏二十三部,即夏氏二十二部再加上队部黄侃作《音略》,分古韵为二十八部即从支部分出锡部,从之部分出德部,从鱼部分出铎部,从侯部分出屋部,从宵部分出沃部王力在黄氏28部的基础上,又做了一番改易增补工作,确定《诗经》时代为29部,战国时代为30部王力的古韵分部是今天学术界常用的,29部是把黄氏的灰部分为脂、微两部,29部与30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冬部独立与否上,冬部与侵部合并就是29部,冬部独立就是30部我们所说的上古音是指两汉以前的语音系统,所以还是以30部为准好一些,但应该知道冬侵两部很相近王力先生30部说见其《汉语语音史》上 古 韵 部 表1、之部1、之部2、职部3、蒸部• 上古时期蒸部的值是[],主要包括以下谐声 偏旁的字: • 仌声 朋声 冯声 凭声 瞢声 梦声 登声 徵声 朕声 夌声 曾声 爯声 乘声 蝇声 升声 丞声 承声 兢声 弓声 厷声 兴声 弘声 熊声 4、幽部4、幽部5、觉部6、冬部7、宵部7、宵部8、药部• 上古药部韵值为[ok],主要包括以下谐声偏旁的字:• 暴声 貌声 卓声 弔声 的声 翟声 龠声 乐声 爵声 雀声 凿声 勺声 弱声 虐声 约声9、侯部10、屋部11、东部12、鱼部13、铎部14、阳部15、支部16、锡部17、耕部18、歌部19、月部20、元部20、元部21、脂部22、质部22、质部23、真部23、真部上古韵部按韵尾分类关于上古韵部的有关问题• 1.韵部的含义。
主要有两种看法: • ① 类似中古的韵摄(高本汉、陆志韦 ) • ② 韵尾、主要元音皆相同(王力) • 2.关于上古音的构拟 • 带有主观性 3.通韵和合韵①同一类阴、阳、入三个韵部的字在一起押韵,叫通韵;②不同类韵部的字在一起押韵叫合韵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 (一)关于上古声调的各家之说 •1、古无四声说(明·陈第)•2、四声一贯说(清·顾炎武)•3、古无入声说(清·孔广森)•4、古有四声说(江永、王念孙、江有诰)•5、古无去声说(段玉裁)•6、古无上、去二声说(黄侃)•7、五声说(王国维)•8、长去短去说(陆志韦)•9、长入短入说(王力)《诗经》按调押韵的情形• (二)我们的看法• 基本同意王力先生的看法,其实从调类 上看,直接分为四声也未尝不可即:• 平声、上声、长入(去)、短入中古的语音系统中古的声母系统(一)研究中古声母系统的主要依据 1.《广韵》等韵书的反切 2.宋人韵图 3.六朝至唐代所存的直音和反切材料 4.外语对音材料日语、朝语、越语5.现代汉语方言(二)《切韵》声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 唇音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 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 齿音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 牙音见溪群疑 • 喉音影晓匣喻 • 半舌来 • 半齿日三十六字母及拟音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唇音 重唇轻唇帮 [p] 非 [pf]滂 [p‘] 敷 [pf‘]并 [b] 奉 [bv]明 [m] 微 [ɱ]舌音舌头端 [t]透 [t‘]定 [d]泥 [n] 舌上知 [ ] 彻 [ ‘]澄 [ ] 娘 [ ]齿音齿头精 [ʦ]清 [ʦ‘]从 [ʣ]心 [s]邪 [z]正齿照 [ʨ]穿 [ʨ‘]床 [ʥ]审 [ɕ]禅 [ʑ]牙音见 [k]溪 [k‘] 群 [g]疑 [ŋ]喉音影 [ø]喻 [j]晓 [x]匣 [ɣ] 半舌音来 [l] 半齿音日 []清浊五音返回中古音通常以隋末唐初的语音为代表,这是因为《切韵》产生在这个时期,所谓中古音系一般都指《切韵》和《切韵》系统韵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
而三十六字母产生在唐末宋初,所以并不能准确地表示中古声母经过众多学者的潜心研究,《切韵》(《广韵》)的声母系统,即中古的声母有38个,与三十六字母有所不同中古三十八声母如下表所列:《广韵》聲母拟音表 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来比较是这样的:①唇音“非敷奉微”4母分别并入“帮滂並 明”4母之中,这样就减少4个;②从齿音“照穿床审禅”中分出“庄初祟生 俟”5母,这就多出5个;③喉音“喻”母分成“喻三”(也称“云” 母或“于”母)和“喻四”(也称“以”母或“ 余”母)两母这样中古声母的数量就比“三十六字母”多 了两个,总数为38个中古声母系统综合表中古声母系统综合表中古声母系统综合表中古的韵母系统关于韵母的分类和命名•韵母包含的音素多,所以可以从多方面分类• a. 从韵腹和韵尾的角度分类类•韵(韵腹+韵尾+声调):韵腹、韵尾相同,声调也相同的是一韵•韵目:每个韵用一个汉字命名,这个名称叫韵目,如东、冬、钟、江等 ,元明以后用两个汉字做一个韵的韵目,如东钟、江阳、支思、齐微等 •韵基(韵腹+韵尾)【现代名称】•韵类(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东分“红东公”和“弓戎中融宫终 ”两类•韵部(韵腹+韵尾+四声)【上古用】,如“支”“锡”“耕”三部。
•韵系(阳声韵的平上去+相配入声,阴声韵的平上去),如“东董送屋 ”“之止志”•韵摄: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若干韵系合并成的更大单位,如东 、冬、钟三韵合为通摄,同摄中的韵,除平声韵外,还包括各自相配的 上、去、入三韵• 韵母和韵• “韵”这个概念在古代的内涵比较复杂,常见的义项有以下三个:• 第一、相当于今天说的韵母,即一个音节中开头辅音以外的部分,包括韵头、韵腹、韵尾• 第二、指韵书中把主要元音、收尾音和声调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单位,即韵书中的类似“韵部”的单位,如《广韵》有206韵,就是把26194字按主要元音、收尾音和声调是否相同分成的206个单位古人在属同一韵的汉字中,选取其中一个汉字作为这个韵的代表字(通常为排在这个韵的第一个字) ,这个代表字就叫“韵目”如以“东”字作为它所属韵的代表字,这个韵就称为东韵东韵的字,就都 跟“东”字同韵第三、押韵诗句中某字与某字押韵,古人常说: “×与×韵”,或说“×与×为韵”押韵条件是韵尾相同、主元音相同或相近编辑韵书的最初目的,就是 为了方便诗人查找押韵字但实际上做诗押韵比韵 书规定的韵要宽,允许某些相邻近的韵通押b. 从韵头头和韵腹角度分类类开合:开口韵:没有u 韵头、也不以u 作韵腹的韵合口韵:u 作韵头或韵腹的韵母四等:涉及韵头和韵腹。
一二四等是主要元音的问题,三等是韵头i的问题洪细:江永《音学辨微》说,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等尤细一二等为洪音,三四等为细音,因为一二等的韵腹是开口度大的元音,三四等的韵腹是开口度小的元音如山摄,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