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标权重的确定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1.综述综述 目前关于属性权重的确定方法很多,根据计算权重时原始数据的来源不同, 可以将这些方法分为三类三类: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组合赋权法 主观赋权法是根据决策者(专家)主观上对各属性的重视程度来确定属性 权重的方法,其原始数据由专家根据经验主观判断而得到常用的主观赋权法常用的主观赋权法 有专家调查法(Delphi 法) 、层次分析法(AHP )106-108、二项系数法、环比 评分法、最小平方法等本文选用的是利用人的经验知识的有序二元比较量化 法 主观赋权法是人们研究较早、较为成熟的方法,主观赋权法的优点是专家 可以根据实际的决策问题和专家自身的知识经验合理地确定各属性权重的排序, 不至于出现属性权重与属性实际重要程度相悖的情况但决策或评价结果具有 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客观性较差,同时增加了对决策分析者的负担,应用中有 很大局限性 鉴于主观赋权法的各种不足之处,人们又提出了客观赋权法,其原始数据 由各属性在决策方案中的实际数据形成,其基本思想基本思想是:属性权重应当是各属 性在属性集中的变异程度和对其它属性的影响程度的度量,赋权的原始信息应 当直接来源于客观环境,处理信息的过程应当是深入探讨各属性间的相互联系 及影响,再根据各属性的联系程度或各属性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来决定属性权 重。
如果某属性对所有决策方案而言均无差异(即各决策方案的该属性值相同) , 则该属性对方案的鉴别及排序不起作用,其权重应为 0;若某属性对所有决策 方案的属性值有较大差异,这样的属性对方案的鉴别及排序将起重要作用,应 给予较大权重.总之,各属性权重的大小应根据该属性下各方案属性值差异的大 小来确定,差异越大,则该属性的权重越大,反之则越小 常用的客观赋权法常用的客观赋权法109-110有:主成份分析法、熵值法111-112、离差及均方差 法、多目标规划法等其中熵值法用得较多,这种赋权法所使用的数据是决策 矩阵,所确定的属性权重反映了属性值的离散程度 客观赋权法主要是根据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权重,因此权重的客观 性强,且不增加决策者的负担,方法具有较强的数学理论依据但是这种赋权 法没有考虑决策者的主观意向,因此确定的权重可能与人们的主观愿望或实际 情况不一致,使人感到困惑因为从理论上讲,在多属性决策中,最重要的属 性不一定使所有决策方案的属性值具有最大差异,而最不重要的属性却有可能 使所有决策方案的属性值具有较大差异这样,按客观赋权法确定权重时,最 不重要的属性可能具有最大的权重,而最重要的属性却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权重。
而且这种赋权方法依赖于实际的问题域,因而通用性和决策人的可参与性较差, 没有考虑决策人的主观意向,且计算方法大都比较繁锁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主观赋权法在根据属性本身含义确定权重方面具有 优势,但客观性较差;而客观赋权法在不考虑属性实际含义的情况下,确定权 重具有优势,但不能体现决策者对不同属性的重视程度,有时会出现确定的权 重与属性的实际重要程度相悖的情况针对主、客观赋权法各自的优缺点,为 兼顾到决策者对属性的偏好,同时又力争减少赋权的主观随意性,使属性的赋 权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进而使决策结果真实、可靠因此,合理的赋权方法 应该同时基于指标数据之间的内在规律和专家经验对决策指标进行赋权目前, 这种确定权重的主客观信息集成方法的研究已经引起了重视,并且得到了一些 初步的研究成果113-115 本文在权重的选取上采用了第三类赋权法,即主客观综合赋权法(或称组 合赋权法) 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的两种常用方法是:“乘法”集成法、“加法” 集成法其公式分别是 m i iiiii babaw 1 , (4-3) iii baw)1 () 10( 其中表示第 i 个指标的组合权重;,分别为第 i 各属性的客观权重和 i w i a i b 主观权重。
前者的组合实质上是乘法合成的归一化处理,该方法使用于指标个 Comment M1: 数据越离散,数据的 发生越不容易预测,不确定性越大, 故可以用熵值来判断离散程序 数较多、权重分配比较均匀的情况后者实质上是线性加权,称为线性加权组 合赋权方法当决策者对不同赋权方法存在偏好时,能够根据决策者的偏好 信息来确定 2 有序二元比较量化法有序二元比较量化法 本文选用的方法是利用人的经验知识的二元比较量化原理与方法(二元对 比模型)去确定主观权重主观权重116-120 对于定量目标相对优属度的求解,权重的确定需要将方案集 X 换成目标集 G,模糊概念优越性变换为重要性,人的经验知识换成决策者的意向但多目 标系统决策要求系统目标权重值之和等于“1” ,故在系统目标对重要性的相对 隶属度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归一化 将 m 个目标进行二元比较重要性定性排序,经过一致性检验判断与调整得 到排序一致性二元对比标度矩阵 E根据标度矩阵 E 各行元素值之和,从大到 小排列,得到关于优的排序次数,再以排序第 1 位的目标作为标准,与其他目 标进行重要性程度的比较,可得非归一化目标权向量 12 (,,,) m ww ww 然后进行归一化计算,即可得目标权向量式:满足 12 (,,,) m ww ww 1 1 m i i w 3 熵值法熵值法 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
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 小;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也越大根据熵的特性,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熵值来判 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也可以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的离散 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 人们在决策中获得信息的多少和质量,是决策的精度和可靠性大小的决定 因素之一信息论中,信息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 度量,两者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熵是信息论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它表示 Comment M2: 熵值越大,提供的信 息越多,对输出影响越小,因此权重 就越小 Comment M3: 为什么这么定义? Comment M4: 将一列数同比例缩放 后化为其和为 1 的形式,常用的方法 是用每一个数除以所有数之和 从一组不确定事物中提供信息量的多少在多指标决策问题中,某项指标的变 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大,那么在方案评价中所 取得的作用就越大,该指标的权重也就越大;反之,某指标的变异程度越小, 信息熵越大,该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越小,那么该指标的权重也就越小根据 各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121-125。
熵技术就是利用决策矩阵和各指标的输出熵来确定各指标的权系数的一种 方法 若考虑 n 个方案,m 个指标的多指标决策问题的决策矩阵 nmij xX )( 首先,为了便于计算和优选分析,消除指标间由于量纲不同而带来比较上 的困难,可利用标准化公式(4-1) (4-2)将决策矩阵 X 转变成为标准化决策矩 阵 R= nmij r )( 定义 1(评价指标的熵):在有 n 个被评价对象,m 个评价指标的评估问 题中,第 i 个评价指标的熵定义为: i1,2,,m ;j1,2,,n n j ijiji ffKH 1 ln 其中 K=,;并假定,当0, 1 ln n n j ij ij ij r r f 1 ij f0ln ijij ff 由于,所以,也由此可知,10 ij fnff n j ijij lnln0 1 10 i H 定义 2(评价指标的熵权):在(m,n)评价问题中,第 i 个评价指标的 熵权定义为: i w m i i i i Hm H w 1 1 由上述定义以及熵函数的性质可以得到如下熵权的性质: (1)各被评价对象在指标 i 上的值完全相同时,熵值达到最大值 1,熵权 为 0。
这也意味着该指标向决策者未提供任何有用信息,该指标可以考虑被取 消 Comment M5: 平移 (2)当各被评价对象在指标 i 上的值相差较大、熵值较小、熵权较大时, 说明该指标向决策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同时还说明在该问题中,各对象在该 指标上有明显差异,应重点考察 (3)指标的熵越大,其熵权越小,该指标越不重要,而且满足 且10 i w1 1 m i i w (4)作为权数的熵权,有其特殊意义它并不是在决策或评估问题中某指 标的实际意义上的重要性系数,而是在给定被评价对象集后各种评价指标值确 定的情况下,表示各指标的在竞争意义上的相对激烈程度系数 (5)从信息角度来考虑,它代表了该指标在该问题中,提供有用信息量的 多寡程度 (6)熵权的大小与被评价对象有直接关系 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系数步骤步骤如下: 1)数据的非负数据化处理: 由于熵值法计算采用的是各个方案某一指标占同一指标值总和的比值,因 此不存在量纲的影响,不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若数据中有负数,就需要对数 据进行非负化处理!此外,为了避免求熵值时对数的无意义,需要进行数据平 移: 对于越大越好的指标:+1 (4-1) minmax min ii iij ij xx xx r 对于越小越好的指标:+1 (4-2) minmax max ii iji ij xx xx r 为了方便起见,仍记非负化处理后的数据为 rij。
2)由 R=计算第 i 项指标下第j 个方案占该指标的比重 nmij r )( ij f i1,2,,m;j1,2,,n; (4-4) m i ij ij ij r r f 1 Comment M6: (1-Hi)表示熵权, 熵权与熵成反比该步的目的是对权 重同度量化即该指标的熵权除以所 有指标熵权之和,目的是为了保证所 有权重之和为 1. 3)第 i 个评价指标输出的熵 i f j1,2,,n; (4-5) n j ijiji ffKH 1 ln 4)各目标的熵权系数 i1,2,,m (4- m i i i i Hm H w 1 1 6) 该方法的两个缺点缺点: 缺乏各指标之间的横向比较; 各指标的权重随着样本的变化而变化,权数依赖于样本,在应用上限制 Comment M7: 层次分析法的主要运 算步骤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 判断矩阵;用和积法或方根法等求得 特征向量 W(向量 W 的分量 Wi 即为 层次单排序) ;计算最大特征根 max;计算一致性指标 CI、RI、CR 并判断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 1 概述概述 层次分析法,是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 法。
层次分析法本质是一种决策方法,所谓决策是指在面临多种方案时需要依据一定的标 准选择某一种方案,详见运筹学 层次分析法可应用于决策、评价、分析、预测 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和方法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和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系统模型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2 构造判断矩阵 2.3 一致性检验 2.4 计算各层权重 2.5 总体一致性检验 下面我们依次分析: 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分析法强调决策问题的层次性,我们必须认清决策目标与决策因素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处理各个因素之间的包含关系,再把它们放在一个层次结构图中一 般地,我们把层次结构图分成 3 个层次: 目标层:决策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 准则层:考虑的因素、决策的准则 方案层:决策时的备选方案 作为本文的例子,我们以选择旅游地作为问题,演示层次分析法的过程 选择旅游地是决策目标那么应放在目标层 同时我们在选择旅游地时会考虑到不同的因素,如景色、费用等,这些作为准则层 最后,我们把各个景点纳入考虑的范围,就有方案层 值得注意的是分层取决于问题本身,所以决策目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