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黛玉之绝唱 ——《葬花吟》作者:张惠莲完成时间:2010 年 12 月摘 要: 《葬花吟》是林黛玉用热血和生命谱就的心灵之曲,采取自由的歌行体裁,融入独特的葬花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运用借喻的修辞以落花喻红颜,向人们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关键词: 《葬花吟》 林黛玉 诗歌特征 人生感悟前 言从《红楼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贾府的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更让我们了解到它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凸现了人间的悲苦辛酸而在《红楼梦》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生这一世态的正是黛玉所吟的《葬花吟》 ,它是林黛玉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采取自由的歌行体裁,融入独特的葬花内容,运用借喻的修辞以落花喻红颜,向人们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再现了其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简单明了,朴实而富于哲理,一首歌,一首诗,不仅在全书中起到轴心作用,更可以让我们对人生世事进行了一次透彻的思考,从中悟出了许多人生之道, 《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特别是当你看到一个纷乱复杂的社会时,人应该怎样看待生活,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葬花吟》的特征(一)在诗体上采用歌行体裁歌行体,既可以自由随意抒情,又可以自然流畅富于节奏它作为一种诗体,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题目,七言歌行以七言为主,或齐言、或杂言、长短句,乃亦歌亦诗、亦文亦赋、节奏感强、具有格式又不拘格式的古自由体诗歌,字数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乃至八、九、十言;用韵上可以转韵,多平韵仄韵交替,一般四句一换韵;平仄多入律,声律富于节奏感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将古风按字数分为:四言、五言、七言、五七杂言、三七杂言、三五七杂言和错综杂言七种,错综杂言指诗句的字数变化无常,除了七言、五言或三言之外,还有四言或六言的句子,甚至有达八九字以上者,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仍以三五七言为主者,在格调上与五杂言及三五七杂言相近似;另一类就是四六八言颇多者,多具散文气息据此看来,黛玉的这首《葬花吟》应属于以七言为主的错综杂言,字数的长短变化看似自由取舍,实则颇有讲究,何处长、何处- 2 -短,均是随诗人情感流转而动,充分利用了歌行体不拘字数的优势,参差而不杂乱,平添一种错落变幻之美《葬花吟》在诗体上采用了歌行体裁,更加灵活、自由,多通韵,不避同韵,多用长韵;转韵与诗歌情感的转折紧密结合在一起, 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收到诗歌押韵的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了歌行在抒情上的优势。
林黛玉作诗,讲求的是“不以文害意” 、 “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而《葬花吟》作为其代表,自然不会刻意雕琢,而是意之所至文之所随,笔随情转,一气呵成,细读起来,又更觉流畅自然、极具节奏感,收到了诗歌体裁表现的最佳效果二)在内容上以葬花始,以感怀终《葬花吟》写于林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小丫头们的闭门羹,一径自想自伤,恰逢次日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在古风俗凡交芒种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这一回的回目叫”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1,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黛玉自幼便没有了母亲,失去母爱关怀的她自进贾府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唯恐被人耻笑,虽然受着贾母的万般宠爱,但却弥补不了寄人篱下的愁绪、孤苦无依的痛苦,再加上父亲仙逝扬州城,奔丧回来的黛玉已然成为投奔贾母的孤女,这在派系错综复杂、人情分外淡薄的贾府, “风刀霜剑”就更为尖利了,教“病如西子”的她又如何能够消受?环境的严酷让她不得不想方设法以求自保,而个性上的差异使她不可能像宝钗那样用圆滑世故作盾牌躲避“刀剑” ,黛玉象刺猬,竖起满身的尖刺随时抵抗外来的攻击,她的小性儿、她的尖酸刻薄、她的斤斤计较,说到底,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对宝玉越来越深的情愫加剧了她的敏感多疑、多愁善感。
正是因为如此的身世,如此的性格,才会有黛玉的葬花之举,也只有黛玉,才会用葬花来释放满怀的愁绪诗,对于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是不可一日无的在现实中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这也决定了她的诗是自由的、充满感情的,整首《葬花吟》洋溢着黛玉的诗情、才情、品情,集中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独立不阿的人格、美丽圣洁的灵魂,也为黛玉笼上了一层迷人的艺术光辉三)在修辞上以落花喻红颜《葬花吟》修辞中最精妙处就是比喻黛玉以落花自比,写花实则写人,因此《葬花吟》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借喻,黛玉作为借喻的本体,始终藏在诗歌文本的背后,我们只有融入她所营造的暮春落花的意象群里,才能真正体悟到她的情感起伏,真正窥到她的内心世界以落花喻红颜,原是诗家的传统手法,宋祁《落花》诗有句云:“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2周邦彦《六丑•落花》有句云:“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3黛玉的别出心裁在于:以落花为中心,将“落絮” 、 “柳丝榆荚” 、 “桃李” 、 “燕子” 、 “风刀霜剑” 、 “泪” 、 “花魂”等等意象组合在一起,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借喻本体,亦花亦人、人花交融,令人感同身受、悲从衷来。
运用借喻手法,更充分表现出黛玉的抑塞不平、哀伤凄恻之情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表面上是描绘了凄美的落花图,实则点明黛玉的身世之苦:父母早亡,无根之人寄寓他门,在“如履薄冰”的险境中艰难生存 “风刀霜剑”既是严酷自然环境的描写,更以此喻示了贾府及其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的险恶环境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这里用了湘妃哭舜的典故:传说湘妃哭舜时,眼泪滴在竹上变红,成“湘妃竹” 此处以“血痕”喻湘妃竹,其色翠中带红意则喻意林黛玉的一派天然生机与痴情泪亦是此诗中重要意象, “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抛红豆,说不完的新愁与旧愁 ”,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注释: 1《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2《全宋诗》卷二一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3《全宋词》第 610 页,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3 -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眼泪跟诗歌一样,是林妹妹灵魂和智慧的倾泻,是黛玉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
《葬花吟》谶语式的表达,正暗示了黛玉泪尽而亡的悲剧性命运二、 《葬花吟》的感悟王国维说:“《红楼梦》者,悲剧中之悲剧也 ”4《红楼梦》的全篇自始至终笼罩一种感伤氛围曹雪芹之所以呕心沥血写这部奇书,亦是为了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人生空门的悲叹,一种不可救药的末世衰颓的感受伤,一种犹如梦幻般缥渺难寻的愁思,一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苦痛 ”读完《红楼梦》,掩卷回想,林黛玉荷锄葬花的细节在脑海中总会显得格外清晰的确,在曹雪芹笔下所有关于黛玉的描写中,最为传神的一笔无疑是“黛玉葬花” 可以说,黛玉的形象和灵魂在葬花的细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黛玉的诗词中,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能读到黛玉的生命意识和深层的哲学内涵他笔下的艺术形象都洋溢着人生空幻的悲凉情调林黛玉是曹雪芹用生命塑造出的不朽的艺术典型,通过林黛玉的葬花使全文达到了悲剧美的升华 ,从而让曹雪芹深刻地认识到人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同时,人生也是一出悲剧,体现了《葬花吟》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一)折射其性格与生命在曹雪芹笔下,黛玉的灵魂是一个叛逆的灵魂,诗化的灵魂她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埋葬的贵族少女,处于全剧冲突的中心位置,有着完整的悲剧灵魂形成这种特殊状态的灵魂是其特殊的社会根源和心理依据构成的。
在整部《红楼梦》中,时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无不是她那脉脉含情的眼睛里,不时闪射着的爱,火烫的情,沉陷到伤感、幽怨的诗意中去《红楼梦》巨著中,最最闪光,最最动人的心魄的莫过于伤心一首《葬花吟》,这是黛玉性格与生命的折射在“花谢花飞”的暮春里,黛玉仿佛听到了花魂,鸟魂发出的悲歌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开始,黛玉的心灵之窗正悠悠开启,她发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的沉痛呼号和控诉;她叹息“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她希求“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泥淖陷渠沟黛玉的低吟,顺着她心中翻滚的思潮倾泻而下,一直吟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睹春尽而伤情,观花谢而落泪她的境遇,她的一生,恰似一朵飘零的落花在那样的社会中她必然成为一朵殒落的凄清的落花黛玉对落花的伤情,实际上是她对自己沉重压力下对生活的感受诗中有浓重的伤感和悲观,但又有激越的控诉和抗议她明确表示,决不屈服于污浊的残酷压力,要永远保持那孤标傲世的洁白品格从总体上看,《葬花吟》不但展示了林黛玉的思想性格,表现了作者对她身世遭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她高洁品格的由衷的赞赏,而且在全书结构上有不可忽视的预示作用。
曹雪芹的生前友人察其意义,写了:“伤心一首《葬花吟》,似谶成真自不知 5这样一句话,可以证明《葬花吟》是黛玉生命的折射二)深沉感叹生命的孤独在这首诗里,我们深深地感到了黛玉的孤独,她的无可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只好看着同于自身命运的落花,有感而发这里的孤独,并不是少女伤春的孤独,而是一种青春的孤独,一种生命的孤独,一种人的存在的孤独《葬花吟》所表现的正是一种生命孤独的深沉感叹这种植根于人物心灵深处的深刻的孤独之感,正是个体的存在与她的生存环境严重脱节或对立的结果古人所谓:“贤者注释: 4引自王国维《红楼梦评论》5选自《绿烟琐窗集七言绝句》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 年版- 4 -孤独自伤”唐人所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6都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现实环境中,黛玉的心是孤独而痛苦的而在精神王国中,她去要以自己的存在,重建一个同现实相对抗的世界,哪怕这个世界只能在幻想中存在,她也仍然执着追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呸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突出表现了黛玉叛逆精神黛玉正是通过内心化,情感化的方式,完成了她在现实环境中难以彻底实现的自主人格的追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她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全诗以花自喻,文情并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诉说着无情的现实对人生的残酷摧杀,表现了对美和自由的热切渴望,以及无法达到这渴望的深刻悲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是林黛玉的人生自传和精神祭文,林黛玉特殊的生存处境处她拥有精神的奢侈品——孤独,如此透骨的心灵颤栗和苍冷独白在古代文学史上堪称为最在这以生命的光和热,泪和血凝成的诗句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孤独生命个体的神圣情思和唯美风采三)蕴含其对生命的热爱《红楼梦》中具体写到黛玉葬花的地方有两回,即二十三回和二十七回在二十三回中黛玉葬花是与宝玉相伴的,小说先写宝玉在沁芳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头上坐着,从头细看《会真记》因见风吹花落,于是兜了那花瓣抖到水中,回来只见地上还有许多花瓣,开始了二人的葬花序幕在曹雪芹笔下,宝黛二人不约而同地惜花怜花之举,正是他热爱生命,热爱美好事物的心灵的流露,而对《西厢记》的由衷赞美,正暗示出他们对纯真爱情的肯定和向往而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曹雪芹在这一回结尾又特地安排黛玉在读《西厢》,葬落花之后,又来听牡丹亭的曲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