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保护行动计划(2019—2033年)农业农村部二〇一八年十二月 目 录前 言 3一、物种现状和保护的必要性 4(一)物种现状 4(二)保护工作现状 41.推动建章立制,强化制度保障 42.建立协作机制,形成保护合力 53.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 54.加强科学研究,强化保护支撑 6(三)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 61.人类活动干扰严重,产卵场不断萎缩 62.繁殖周期较长,幼龟存活率低 73.受利益驱使,非法捕获和贸易行为屡禁不止 74.科研力量薄弱,基础数据缺乏 8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行动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8(三)行动目标 10三、主要任务 11(一)加强制度设计,推动海龟保护纳入相关规划 11(二)明确保护优先,提高保护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11(三)完善协作机制,引导公众及各方力量广泛参与 12四、重点工作 12(一)建立健全保护体系与机制 12行动1:建立与完善我国海龟保护体系和协调机制 12行动2:实现海龟保护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13行动3: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相关国际公约的履约 14行动4:构建我国海龟监测管理网络体系 15行动5:建立并完善海龟的生态补偿制度 16(二)加强海龟栖息地保护 16行动6:摸清我国各海龟物种野外种群基础信息 16行动7:加大海龟重要栖息地保护力度 17行动8:加强对海龟产卵场保护力度 18行动9:保护海龟海上主要分布区域 19(三)稳步推进海龟收容救护,规范海龟人工繁殖与饲养 20行动10:提高海龟救护能力 20行动11:建立离岸野化放归基地 20行动12:规范海龟饲养和人工繁殖活动 21(四)加强相关领域科学研究 22行动13:加强和夯实我国海龟基础研究 22行动14:海龟保护管理技术规范的制定与示范 23(五)改善渔业作业方式,加强渔业监管 24行动15:规范渔业作业,减少渔业活动对海龟的伤害 24行动16:充分发挥社区在海龟保护中的作用 25(六)加强保护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25行动17:鼓励公众参与海龟保护 25(七)加强国际交流,建立国际合作机制 27行动18:加强海龟保护的国际合作 27五、保障措施 27(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 27(二)加强沟通协作,完善合作机制 28(三)加强资金保障,完善能力建设 28(四)加强基础研究,完善基础支撑 28前 言海龟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大型海洋爬行动物。
作为和恐龙同一时代并存活至今的物种,海龟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被称为海洋“活化石”世界上现存7个海龟物种,其中绿海龟(Chelonia mydas)、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蠵龟(Caretta caretta)、太平洋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和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等5个物种在我国有分布海龟所有种均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和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 附录Ⅱ,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价为受威胁物种;我国分布的所有海龟均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海龟拥有独特的生活史和习性,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海龟是吉祥、长寿的象征;在某些沿海地区,海龟被赋予庇护平安的神灵之寓意同时,海龟作为长距离洄游物种,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保护海龟对于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促进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全球海龟整体种群持续衰退我国境内的海龟也面临栖息地衰退、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等问题,物种延续面临巨大挑战。
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及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有关要求,根据当前形势下我国海龟保护的迫切需要,制定本行动计划一、物种现状和保护必要性 (一)物种现状海龟广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在我国渤海到南海海域均有分布,其中西南中沙群岛及周边海域是我国最重要的海龟分布区域我国分布的海龟中,以绿海龟数量最多,蠵龟和玳瑁次之,太平洋丽龟和棱皮龟记录相对较少历史上,我国海龟资源较丰富,1993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南海海龟数量介于l6,800~46,300头近年来,我国海龟资源持续衰退,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主要栖息地特别是产卵场萎缩严重近几年陆续开展的小规模海龟调查显示,许多历史上有海龟记录的地点已很难发现海龟目前,我国已知的海龟产卵场主要集中在西沙群岛中沙滩保存相对较好的偏远岛屿二)保护工作现状作为全球海龟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度重视海龟的保护工作,通过开展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海龟物种保护1.推动建章立制,强化制度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加强海龟保护提供法律依据;《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等规划和计划,均把海龟保护作为重点内容。
各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的保护法规与规章这些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为海龟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了我国海龟保护工作的开展2.建立协作机制,形成保护合力近年来,渔业主管部门、保护机构、科研院所、水族馆、民间组织等加强交流合作,在海龟保护中起到了积极作用2018年5月23日,中国海龟保护联盟在海南三亚成立,标志着我国海龟保护工作进入全面协作的发展新阶段同时,相关执法部门加强对涉海龟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多次组织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贸易等破坏海龟资源的行为3.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近年来,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借助世界海龟日、水生野生动物科普宣传月等重要节点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多次组织开展海龟放流活动,对罚没的海龟制品进行集中销毁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扩大了海龟保护的社会影响,公众对海龟的关注度和参与海龟保护的热情不断上涨,为海龟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4.加强科学研究,强化保护支撑近年来,科研单位针对海龟野外资源和主要栖息地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在广东、海南和西沙群岛等地开展海龟卫星跟踪等科研活动,初步掌握了我国海龟活动和分布规律,为海龟保护提供了基础支撑。
我国在广东惠东设立了以海龟为保护目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西沙七连屿北岛设有海龟保护站,加大对海龟产卵场的保护力度我国海龟人工繁殖获得突破,人工条件下海龟饲养、孵化和培育等技术基本成熟,为海龟保护和资源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三)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与全球范围内海龟面临的主要威胁基本一致,我国海龟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包括人类活动干扰、栖息地丧失、误捕误伤以及非法贸易等1.人类活动干扰严重,产卵场不断萎缩海龟在岸上的活动区域与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叠,其产卵繁殖行为极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在我国东南沿海许多地点均有海龟上岸产卵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围垦、工业、海滨旅游、房地产等人类活动增加,海龟产卵场遭到严重破坏除了在一些人类活动难以到达的地方仍保有一定产卵群体外,绝大部分历史上的海龟产卵场已经多年没有海龟上岸产卵迹象以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1949年以前每年上岸产卵的海龟有近500只;1987年每年上岸产卵的海龟超过100只;2000年以后,每年上岸产卵的海龟少于20只;2012年则仅有两只海龟上岸产卵2.繁殖周期较长,幼龟存活率低海龟需要数十年才能达到性成熟,成年海龟还需要迁移数千千米才能回到繁殖地点。
在如此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中,海龟的生存极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特别是高强度海洋捕捞的影响,从而导致无法完成生活史据估算,在目前人类活动频繁的状况下,1000只海龟蛋可能只有2只能存活到性成熟时期另外,海龟的性别受孵化温度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于海龟的性别平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据科学家预测,如果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则孵化出的稚龟性别比例将严重失衡,最终可能会导致海龟种群崩溃3.受利益驱使,非法捕获和贸易行为屡禁不止由于海龟制品、标本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导致非法捕捉海龟、偷盗海龟蛋和非法海龟贸易频发,严重破坏了海龟野外资源一些水族馆和“海龟救护中心”打着“收容救护”的名义,从野外大量捕捉海龟以谋求经济利益;还有一些企业和个人打着“保护海龟”的旗号,将野外捕获的活体幼海龟作为宠物饲养或用来放生,也给海龟种群带来了巨大压力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海龟非法捕捉和经营利用行为的执法检查力度,一些违法行为已经转到地下,执法难度进一步加大,相关违法活动仍屡禁不止4.科研力量薄弱,基础数据缺乏我国海龟研究、保护和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且进展缓慢,许多基础研究尚未系统开展由于缺乏相关财政和科研专项支持,我国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开展过海龟种群状况和栖息地的全面调查,海龟野外分布、生活习性、生理特性等基础性研究十分薄弱,难以准确监测海龟重要活动区域和生存状况,给海龟的救护和保护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同时,我国海龟全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也不利于海龟的保护和管理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行动目标 (一)指导思想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有关要求,以海龟种群、栖息地及其所处生态系统的保护为目标,加强海龟保护制度与机制创新,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公众的保护和参与意识,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科技支撑、国际合作的海龟及其所处生态系统的协同保护体系,切实提升海龟保护能力和水平二)基本原则1.保护优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并优先考虑海龟的保护,积极采取措施,对海龟各物种、栖息地及所处生态系统实施有效保护,保障我国海龟生存、繁衍和其所处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依法保护在我国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海龟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监督落实好海龟保护的各项行动3.科技先行系统地开展对海龟及其生存环境的监测与研究,全面掌握我国各海龟物种保护基础信息从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出发,全面统筹、科学决策,采取相应的保护技术、标准、策略和措施,确保工作的前瞻性。
4.协作共享依托海龟保护联盟,协调渔业主管部门、保护区管理机构、海洋保护地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团体和国际机构等,加强沟通交流,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建立海龟保护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5.公众参与加强海龟保护相关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和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在海龟保护上的重要作用;强化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6.自然恢复加强海龟栖息地保护,减缓乃至终止各类干扰因素,对关键产卵场等区域进行封育,对海龟误捕量大的海域控制和改进渔业作业,辅以人工辅助孵化等适度人为干预,辅助栖息地得到有效恢复三)行动目标近期目标(2019—2028年):1.基本获得我国野生海龟种群分布、主要产卵场、洄游路线、索饵场、饲养海龟存量、各类保护、救助、人工繁育机构现状和受威胁因素等基础信息,并建立海龟人工繁育、救护和展示的规范与标准2.建立和完善我国海龟监测、评估、人工繁育、救护、预警等技术体系,构建信息平台,并与IUCN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