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讲 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主要内容提要,城市的发展,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业社会的城市,(奴隶、封建社会),农业社会产业结构,历经6000余年;,城市发展很慢,绵延时期很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很少,直至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总数为2930万人,仅占世界总人口的3%左右;,城市规模很小,,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认为,一个理想城市的居民人数不要超过1万人,13世纪的欧洲城市人口很少超过5万人;,城市功能简单:,行政管理、宗教活动、军事、手工业或商业中心等;,城市的结构和形态都较单纯:,城市多以王宫、庙宇、教堂、官邸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为中心,布局上体现出阶级对立的思想或者礼仪思想;,工业社会的城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并存),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城市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工业城市大量兴起,工业生产成为城市职能的主要职能;,工业化城市化功能多样化用地类型多样化环境人工化;,城市问题出现:,土地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问题等;,城市分布的不均衡,,形成区域性的城市密集区(英国和德国)。
沿海岸线或淡水河流;内河入海口;资源分布广的地区后工业化社会(信息社会)的城市发展:,城市职能:,制造业地位下降,城市成为金融服务业、文化活动、国际贸易活动以及高科技活动的中心;,城市郊区化;,城镇密集区和大都市带的出现;,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如大气和水质的恶化,热岛效应、人口拥挤等;,世界城市发展不均衡,,中国的城市,奴隶社会: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邑(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按照奴隶制的等级制度规定其规模的大小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封建社会:城市主要分为三类:,封建统治的都城,地区封建统治的中心,一些府县和小的手工业城市,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结:,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后期城市功能趋于多元化;,城市的发展受到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呈波浪型曲线向前发展的轨迹;,城市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逐渐分离(呈分离状态);,城市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大一统体系中的城市的有限变化;,近代中国城市: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城市,,一批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城市发展起来,沿海或沿江商埠城市发展起来;,解放后的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建设比解放前发展快,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国家的政策,促进中西部城市的发展,一批重点工业、资源型、交通枢纽型城市建设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许多新的城市和城镇,沿海城市率先发展起来,以形成以京津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主的大都市地区,上海、北京、广州向国家化大都市迈进;,中国的城市,五、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殷周时代的城市,商城(郑州),周代的都城,周王城,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齐临淄(长5Km,宽4Km 7万人)燕下都 赵邯郸,秦汉时期的城市,汉长安,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隋唐时期的城市,唐长安,日本(平城京、平安城),元宋时期的城市,北宋东京(开封),宋平江府(苏州),元大都(北京),明清时期的城市,明清北京,景德镇,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2、中国近代城市,(,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城市),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形成的城市,几个帝国主义共同占领的城市天津、上海,一个帝国主义独立占领的城市青岛、哈尔滨、旅大、广州,原来的封建城市的局部变化,北京、成都,由于交通或工业的发展形成的城市,由于交通发展形成的城市郑州、石家庄,由于手工业、工业发展形城市唐山、阳泉,3、现代城市,(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城市),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三、国外古代城市的发展,1、早期的城市,古巴比伦城,卡洪城,雅典卫城,庞贝城,2、中世纪的城市,佛罗伦萨,威尼斯,锡耶纳,巴黎,国外古代城市的发展,古巴比伦城,古巴比伦城,卡洪城,雅典卫城,庞贝城,四、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1、工业革命,英国1640年、法国178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打下政治基础。
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始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法、德、俄、日在19世纪内相继完成1781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促进了城市间的交往,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开始摆脱原料基地的束缚经济革命带动了政治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趋于成熟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器的发明使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城市的联系更为快捷,运输量更大,生产力的提高与人口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城市建设管理的变化,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近代城市发展经历的三大阶段,1、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大规模迁移;,交通枢纽城镇呈现由中心向外围扩展的态势优势,发挥集中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弊端,交通组织越来越空难;,环境污染加剧,人们远离大自然2、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小汽车等机动交通工具出现,人口纷纷迁居郊区;,郊区增长超过城区增长3、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城际间快速、大运量交通条件成熟;,区域内部从城镇到郊区的人口迁移;,摆脱自身独立发展的束缚,向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阶段迈进;,形成巨型城市群或城市带。
近代城市发展经历的三大阶段,城市未来发展趋势,1、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3)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和资源全球共享4)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网络化和集中化城市未来发展趋势,1、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5)人口增长及其空间分布:,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口分布区域不均6)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升级,空间转移加快7)社会变化及其空间演化:,消费结构升级,中产阶层壮大8)制度及政策变化:,市场制度完善,公共政策调整2、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延增长:,未来城市发展继续加速内涵发展:,未来城市发展趋向高级化地域结构:,未来城市发展趋向集约化体系演化:,未来城市体系将是城市大型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网络化空间演化:,未来城市发展将是梯度推进和动态演化城市未来发展趋势,2、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功能定位:,未来城市发展将呈个性化和多样化内外关系:,未来城市发展将更加开放和全球化发展层次:,未来城市发展是多层次化和非均衡发展城乡关系:,中国一些城市未来城乡一体发展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城乡不分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农业社会:并存/工业社会:对立/生态社会:融合,城市随产业高层次化而呈螺旋上升式发展及二者之间的互动,集聚分散再集聚再分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第四节 城市化,主要内容提要,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四节 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城镇化,urbanization),简单地讲: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生活方式的城市性(社会学),人口职业的转变(人口学),产业结构的转变(经济学),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地理学),空间表现: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单一指标度量法,通过某一最具有本质意义的、且便于统计分析的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人口统计学指标:,PU=U/P,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缺陷:,各国城镇标准相差甚远,缺乏可比性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城市化的三个阶段:,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1979年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中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30%以下),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缓慢;,中期阶段(30%70%),由于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显著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稳定阶段(70%90%),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主要表现为城镇内部的职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过城市化:,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逆城市化:,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1979年以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速度很不稳定,既有激增又有骤减,波动十分明显,与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以后,城镇人口增长快,城市化出现了前所谓有的规模和速度,我国城镇总人口由1949年的4900万人增加至2005年的5.6万人,净增城镇人口近5亿,至2005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2.99%。
我国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国家政策导向有密切关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表1 1949年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情况一览表,年份,设市城市,数量/个,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率/%,备注,1949,136,5765,10.6,1960,199,13073,19.8,1964,169,9885,14.0,受经济困难时期影响,1970,176,14424,17.4,受“文化大革命”影响,1975,184,16030,17.3,1980,223,19140,19.4,1985,324,25094,23.7,1990,467,30191,26.4,1995,640,35174,29.1,1998,668,36935,30.4,2005,661,56200(,约,),42.99,中国城镇化进程图,改革开放以前:,第一阶段(50年代初中期),1952年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制造业对中国的转移,重工业优先,第二阶段(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允许地方发展工业,第三阶段(60年代前半期),三年自然灾害,第四阶段(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后,改革推动期(1978-1990),1978年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大经济特区的成立,城市层面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外来投资;,中国形成大城市圈和城镇密集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关中城市群,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99,2005年,人口所占比重为3502,而GDP所占比重为5283。
也就是说,十大城市群以不到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承载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二分之一以上的GDP讨论: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城镇化面临由“数量城镇化”到“内涵城镇化”;,城市土地的粗放式扩展,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中国城镇化的“城乡二元化”模式现象;,土地及农民工权益等制度环境成为城乡协调的突出矛盾,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差距状况,农村及城市贫困问题,中国城镇化的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变革,城市管理如何变革?,中国城镇化的模式,紧凑型城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为城镇人口提供商品粮;,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为城市工业提供原材料;,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生产性服务的增加,消费性服务的增加,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表2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对应关系,阶段,工业化特征,城市化特征,部分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工业化起步期城市化初始阶段,轻纺工业是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