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漫话洛阳龙门石窟造像——卢舍那大佛(1).docx

cao****hu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8.25KB
约2页
文档ID:129719018
漫话洛阳龙门石窟造像——卢舍那大佛(1).docx_第1页
1/2

漫话洛阳龙门石窟造像——卢舍那大佛(1)内容摘要:卢舍那大佛造像是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文章从佛教、艺术等角度去重新审视大佛造像,并阐述了卢舍那大佛的来源和艺术特点关 键 词:卢舍那大佛 石窟造像洛阳龙门石窟以西山明珠——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而闻名世界,卢舍那大佛造像既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的反映;既是中原传统文化的象征,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体现多少年来中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对卢舍那大佛造像的探讨和研究源源不断,肯定和评价是众多的笔者就卢舍那大佛造像谈谈自己的认识理解和看法一、佛教中的卢舍那卢舍那大佛造像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造像中的一颗明珠,取材于佛教众所周知,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古印度,于两汉之间开始传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初步的繁荣发展,出现了大量巨大的佛教造像,如云冈大佛等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佛教的兴盛程度在中国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佛教造像呢?佛教原本是没有佛像的佛教徒认为佛是人天之师,其智慧、人格、道德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完美的、圆满的、至高无上的因此不能用普通人的相貌来表现佛陀的形体和相貌,所以原来只是以佛的脚印表示佛的存在,以菩提树表示佛陀的智慧,作为佛陀的标记。

后来古希腊雕刻艺术传入古印度,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佛教徒吸收了希腊艺术的表现形式,开始以人的形象来直接表现佛陀的容貌和身体,在中印度首先形成了后来的秣兔罗艺术大约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北部兴起了一股佛教派别,就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宣称自己修行的目标是普渡众生,他们认为佛陀不仅是导师,而且是具有各种神通的超人,释迦牟尼的肉身虽去,但法身永存,而且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直接对佛进行崇拜在经典上极力宣扬建造佛像的巨大功德,如《大乘造像功德经》《佛说造立形象福报经》等,记载造佛像可以得到无穷的福报等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乘佛教教徒开始制作大量的各种佛像,随着佛教的发展,造像越造越多也越大卢舍那大佛造像就是大乘佛教造像影响的结果,而卢舍那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佛陀的报身,梵语“卢舍那”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佛教有“佛有三身”之说:即应身佛“释迦牟尼”、法身佛“毗卢遮那”,以及报身佛“卢舍那”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舍那佛也是如此,而在佛的“三身”之中,也只有报身佛“卢舍那”才宣称“现世现报”,我即是佛,佛就是我,人人皆可为佛陀。

因此,报身佛也最接近尘世,最能体现慈悲和众生平等的思想庄严美丽的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的象征,也是大唐盛世的体现,大佛位于奉先寺,所以又称奉先寺大佛大佛建造于唐代中期武则天时期,据说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也就是说把武则天当作佛来歌颂和朝拜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唐代的一个女皇在她执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由于佛教提倡“众生平等”思想,符合武则天当时的形势要求,所以武则天大力支持佛教,曾经亲自组织并参与《华严经》的翻译,为建造卢舍那大佛曾经捐赠了两万贯的脂粉钱等因此,佛教为武则天称帝登基造了大量的舆论,使基层民众对这位女皇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和评价,把她比作慈悲的化身、佛陀转世,菩萨再来,于是按照她的形象来创造卢舍那也就不奇怪了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王志强谈现代园林雕塑的泛空间意识浅析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处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