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医文化的价值观作者:张光霁董一帆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中医的核心价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
在浩瀚的中医文献中,有关中医文化之记载与论述,比比皆是,有关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的论述,也随处可见略举几例如下杏林春暖,大爱无疆:“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董奉行医以人为本、济世活人、仁心仁术,千百年来,其义举代代相传、享誉盛赞与此同时,〃杏林〃也由一种广泛的价值认同转换成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根植于人们心中一种对于医生高尚医德的期许前贤也早已明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杨泉《物理论》)药王孙思邈谆谆告诫行医之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备急千金要方》)医生对于患者应当无欲无求,〃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董奉行医不图财.,得有杏林春暖;当今医者也应轻利重仁爱,方有大爱无疆虚怀若谷,崇尚和谐: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中说:〃凡作医师,宜先虚怀,灵知空洞,本无一物;苟执我见,便与物对;我见坚固,势必轻人〃强调为医者,不可固执己见,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借鉴在温热派医家中,有两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叶天士与薛生白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先生,又号上津老人,是清初苏州的名医薛生白,名雪,号一瓢,又号扫叶山人二人同郡同时代,学术风格也很相近本来是很好的朋友,曾因一次诊病而结怨,薛雪年轻狂傲认为叶天士有意显露本事让自己难堪,一气之下,把自己的书房改名为〃扫叶庄〃;叶天士乃御医,一代大家,认为薛雪乳臭未干,如此无理,也针锋相对地把自己的书房改为〃踏雪斋〃,自此两人关系越走越远。
但是后来二人又因一事言归于好据说叶天士的母亲得了伤寒,叶天士仔细地为母亲开了处方,可不见好转薛雪得知后说,这种病要是放在别的病人身上,叶天士早就用白虎汤了,而对于自己母亲,就不敢用了她病有里热,正是白虎汤证,药性虽重,非用不可叶天士听说之后认为薛雪的话很有见解,就给母亲用了白虎汤,果然很快痊愈经此一事,叶天士深感名医更应胸怀大度,相互尊重,虚心学习于是主动去薛雪家登门拜访,两人不计前嫌,重归于好叶薛二位名医身上体现的就是不计前嫌虚怀若谷,医者海纳百川崇尚和谐的中医价值观目前我们处于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新鲜观点层出不穷,若想成为一名好的医生,既要接纳百家之言,博采众长,取其精华为己所用,更好地造福于百姓的健康,也要讲究医患信和、同道谦和,崇尚和谐大医精诚,德技双馨:《大医精诚》出自唐朝孙思邈所著《备急干金要方》,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重要的文献,为习医者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精〃与“诚〃第一是〃精〃要求医者医术精通孙思邈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己了〃作为一名医生,肩负的是生命的重量,责任重大,非一般职业可比。
著名医家吴鞠通也在其《温病条辨》自序中说:“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学医必须要求精,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古人也曾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所以一名医生必须有精湛的医术,才能真正造福人类第二是〃诚〃——要求医者要诚心救人〃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只有怀着感同身受的心,才能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普救含灵之苦〃抛开美丑、贵贱、亲恶皆不看,心中时刻关切病人的疾苦,生命的续存实事求是,恪守节操:《鹃冠子•世贤》有段对话:魏文侯问扁鹊日:〃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镶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扁鹊其时己为一代名医,但对于魏文王的问话还是坦陈自己〃最为下〃一是体现了扁鹊谦虚严谨的态度,二是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扁鹊并没有因为自己〃名出闻于诸侯〃就傲然自满,而是清楚地认识到长兄、中兄医术的高明自古大丈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做事先做人,医者操病患性命于手,岂可为追名逐利失其节操,更不应妄自菲薄,好大喜功。
未病先防,己病防变:《韩非子•喻老》中记载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扁鹊〃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有〃治未病〃之功力,而且胸怀仁爱之心,虽是君王,但勇敢进谏,直至惹恼君王也不顾忌,终因君王不予采纳而自陨性命,扁鹊之仁明白无遗〃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古代医家早在数千年前就十分重视治未病作为一名良医,一名〃上工〃,要治病,更要防病古代,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则是不仅防病,还要防止疾病传变,注意阻挡病变传变的趋势,防止新的疾病的发生,从而掌握主动权未病先防与己病防变,于当今临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