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今语音的异同PPT课件

文库****9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96.50KB
约20页
文档ID:156713257
古今语音的异同PPT课件_第1页
1/20

古今語音的異同,,一、语音的系统性和变易性,1、语音的系统性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语音,都有各自的语音系统这种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构成和声韵调三者的配合规律如现代汉语普通话,它的声母共22个,韵母39个,声调4个声、韵母组合成不带调音节410来个,再同四个声调组合为1300多个带调音节,以此统辖全部汉字 中古时期的广韵代表了南北朝到宋代这一时期的语音系统,它有35个声母,韵母系统则由206韵、61韵部、142韵母组成,声调也有平、上、去、入四个各个方言也有各自的语音系统,彼此呈现出这样那样的差异如粤语有20个声母(包括零声母)、53个韵母、9个声调 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方言中会有不同读音,即使是在一些次方言里语音也会有不同2、语音的变异性 (1)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古今汉语语音不同,可以从方言之间的比较中看出,因为语音的地域差别正是语音古今变异的遗迹 时间词:今天、明天、后天、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身体部位名词:头发、嘴、脖子、肘、膝盖、脚趾 称呼语:父亲、母亲、父亲的父亲、父亲的母亲、母亲的父亲、母亲的母亲,,唐末胡曾(湖南邵阳人)戏妻族语不正: 呼十却为石,唤针将作真。

忽然云雨至,总道是天因 这首诗戏谑妻子的方言里“针”(-m尾)“真”(-n尾)不分,“阴”(-m尾)“因”(-n尾)不分,可见早到唐末,就有-m转到收-n尾去的现象中古时期鼻音韵尾有-m-n-三个,现代普通话里鼻音韵尾-m没有了,北方话里收-m尾的韵大约在十五六世纪就转到收-n尾去了齐桓公独以管仲谋伐莒,而国人知之桓公谓管仲曰:“寡人独为仲父言,而国人知之,何也?”管仲曰:“意若国中有圣人乎!今东郭牙安在?”桓公顾曰:“在此管仲曰:“子有言乎?”东郭牙曰:“然管仲曰:“何以知其莒也?”对曰:“君东南面而指,口张而不掩,舌举而不下,是以知其莒也 (韩诗外传卷四),,元祐间,黄、秦诸君子在馆暇日观画,山谷出李龙眠所作贤己图博奕、摴(ch)蒲之徒咸列焉博者六七人,方据一局,投迸盆中,五皆六,而一犹旋转不已一人俯盆疾呼,旁观者皆变色起立纤秾态度,曲尽其妙相与叹赏,以为卓绝适东坡从外来,睨之曰:“李龙眠天下士,顾乃效闽人语耶?”众咸怪,请其故东坡曰:“四海语音,言六皆合口,惟闽音则张口今盆中皆六,一犹未定,法当呼六,而疾呼者乃张口,何也?”龙眠闻之,亦笑而服 (岳珂桯史卷二),,山西太谷县西南十五里白城村,有糊涂神祠。

土人奉事之甚严,云稍不敬辄致风雹,然不知神何代人,亦不知其何以得此号后检通志,乃知为狐突祠元中统三年敕建,本名利应狐突神庙,狐糊同音,北人读入皆似平,故突转为涂也,是又一杜十姨矣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11),,(2)从书面语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小子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 早知书中黄金贵,高招明灯念五更 (引自郭沫若坎曼尔诗签试探) 这首诗以“心、金、更”为韵,而“心、金”二字古音收唇,韵尾是-m,“更”字不收唇,韵尾是-,这个例子也能证明在唐代中叶,中国北部地区,远至西域,-m韵尾已经开始消失了我们这里说的“古今”概念是相对概念,段玉裁说:“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广雅疏证序)汉语的语音是不断变化的,中古语音和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上古语音和现代汉语差别就更大3)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王力分期) 上古音:3C以前即先秦两汉音,以诗经韵字和谐声字为代表 中古音:4C至公元12C即六朝至唐宋音,以切韵、广韵为代表 近古音:13C至19C即元明清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现代音:20C(“五四”以后)以普通话为代表二、古今语音的异同,1、古今韵母不同 (1)韵脚不和谐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韵脚是“辐、侧、直、亿、特、食”,古韵同属职部,按今音读之,古音和现代音有较大的不同2)“叶音”的问题 A.“叶音”说的发展 “协句”说: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南”,南朝梁沈重诗音义说“协句,宜乃林反” 唐明皇读尚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认为“颇”应改读为“陂”以叶音 朱熹明确提出“叶音”说,把不押韵的某字随意改读为和谐的语音以相押,上面的“南”,朱熹说“南,叶尼心反”B.“叶音”说的评价 “叶音说”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在于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掩盖了语音发展的真相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 不过古代学者们的这些努力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都是错误的,但从另一方面证明古今语音是有差异的明代陈第认识到“叶音”的错误,提出“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的正确观点,从而启发了清代顾炎武等的上古音研究3)迭韵字不迭韵 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大都具有双声或迭韵的关系古代的迭韵联绵词用今音念,仍然是迭韵的情况居多但是也有一些迭韵联绵词,用今音念已经不迭韵了,这正反映语音起了变化。

如“恺悌”古代迭韵,同属脂部,现在既不双声也不迭韵;“仓庚”古代迭韵,同属阳部,现在既不双声也不迭韵相反的情况也有,如“舒服”现在迭韵,但古代“舒”属于阴声韵,“服”属于入声韵,并不迭韵2、古今声母不同 (1)双声字不双声 古代双声的联绵词在今音读来还是双声的占多数,但是也有小部分却因字音的变化而不再构成双声关系了 “玄黄”古代双声,声母都是匣母,现代不再双声;上古没有轻唇音,所以“缤纷”古代双声,今天则一为b,一为f,不再双声再如“蝙蝠、蓬勃、独特、恭敬、造就、迅速”等等相反的情况也有,如“学习”现代双声,古代既不双声也不迭韵,因为“学”古代属牙喉音匣母,“习”属齿头音邪母2)三十六字母 一般认为三十六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帮滂并明、非敷奉微”是唇音,更细一点,则“帮滂并明”是重唇音,“非敷奉微”是轻唇音从现代语言学的说法来看,重唇音就是双唇音,轻唇音就是唇齿音 “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称为舌音,也分两类,“端透定泥”称为舌头音,“知彻澄娘”称为舌上音实际上两者都是舌尖或舌面的塞音,不同之处是前者是舌尖中音,后者是舌面前音。

“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称为齿音齿音亦分为两类,“精清从心邪”称为齿头音,“照穿床审禅”称为正齿音 “见溪群疑”称为牙音,古人审音不细,将舌面后音的发音部位误认为是臼齿,于是就有了这个不确切的名字 “影晓匣喻”称为喉音 “日”、“来”分别被称作半齿音和半舌音3、古今声调不同 中古声调是平上去入,发展到现代,变成普遍话的阴阳上去四声: 平分阴阳:清音平声变阴平,浊音平声变阳平; 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其余上声不变; 去声不变; 入派三声:中古入声变化比较复杂,变成阴、阳、上、去的都有练习:写出下面这首诗的平仄李商隐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