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素材一】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4.13KB
约9页
文档ID:266270679
【素材一】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_第1页
1/9

第 1 页 共 9 页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素材链接1关于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 岁在这里求学 , 塾师是寿镜吾老先生三味书屋, 是三长间的小花厅 , 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三味书屋”之味: 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 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 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 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 “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 , 读史味如肴馔 , 读诸子百家 ,味如醯醢(音 x hi, 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 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 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 当时, 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 ,太羹有味是读书2关于私塾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 200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 , 对于传播祖国文化,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培养启蒙儿童 ,在使学童读书识理方面 , 起过重要的作用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 学生入学不必过入学考试, 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 , 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 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 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私塾规模一般不大,第 2 页 共 9 页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 , 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 , 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就私塾的教材而言 , 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 “三、百、 千、 千” ,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 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 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 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 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私塾的教学时数 , 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 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 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 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 , 其“长”的含义, 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 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 学习的内容也多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在蒙养教育阶段 , 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 , 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 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 为我国教育的传统 在教学方法上 , 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 讲课时 , 先生正襟危坐 , 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 然后侍立一旁 , 恭听先生圈点口哼, 讲毕, 命学生复述。

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 , 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 , 私塾中体罚盛行 , 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 , 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3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1)鲁迅曾制作一张书签 , 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 口到, 眼第 3 页 共 9 页到”十个字 , 夹在书页里读书时 , 读一遍书 , 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 大家都仿效起来2)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 , 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别人影响自己的学习, 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 , 纸上写着“君子自重”四个字3) 鲁迅读书时 ,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 , 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 , 因为多做了些家务 , 读书迟到了 ,受到老师的责备, 他就在书桌的左下角用小刀刻了个 “早”字, 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也没有迟到一次4鲁迅与寿镜吾说起鲁迅先生 , 我就会想到我的先人 , 我外婆的曾叔祖、开办“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 鲁迅先生童年时曾在这儿三味书屋学习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 都说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 书 、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 , 而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在他写的文章中则是这么说的:“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 , 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

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 菜根香 , 诗书滋味长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 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 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 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 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 ,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 要子孙第 4 页 共 9 页认真体会 , 身体力行寿镜吾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 立志不当官 , 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当官他不允许小儿子去赶考 , 甚至把他锁在楼上 , 每顿饭菜都叫人给送去结果他的小儿子用麻绳绑在窗门上, 缘绳而下 , 逃出了楼房 , 终于去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 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寿镜吾老先生就骂他不孝, 骂了好长一个时期大概吴越是山水鱼米之乡,读书人家里若有些小的产业, 不至于过不去、非要去当官不可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乱 , 寿老先生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是深恶痛绝的, 认为乱世切莫去做官 , 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在当时这种遁世退却、不合浊流的态度是可贵的, 联系“三味书屋”的命名, 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这对于他的学生, 如后来成为反封建的猛士的鲁迅先生,大概不会没有影响吧!我们常谈到鲁迅先生批判传统文化的勇敢、坚决、深刻。

鲁迅先生固然受到很多西方的影响, 但他不是一个在西方长大的人, 在接受西方影响之前 , 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活了十几年我们不能把鲁迅先生理解得过于现代化 五四时代的开放使中国人最大程度地了解了西方, 但五四也是离传统文化很近的一个时代在拯救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手术台面前 , 西方的刀和中国的肠胃的不和谐, 也深深地体现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 体现在鲁迅先生的包括希望和绝望的一切矛盾中我们三味书屋不但要从他的战斗中读出一份信心来, 我们也要从他的颤抖中读出一份中国人的精神来传统是一条链环 , 它不是拘束人心的 , 而是在血脉深处的让人赖以第 5 页 共 9 页生活的存在想起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想起鲁迅先生的同胞是些怎样的人, 我禁不住问:难道鲁迅先生犀利的杂文与诗 书 礼 乐就一点儿也产生不了共鸣吗?对于我来说,鲁迅先生的杂文与孔孟经典的相通之处并非文字的优美, 修辞的高超 ,而在于一种精神的暗合 我所接受的所有传统文化教育丝毫没有妨碍我接受鲁迅 , 并使我更接近他而不是远离寿宁先生写道:“鲁迅每年春节前 , 总是用大红八行笺给我祖父写拜年信, 都是恭恭正正的小楷 , 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 敬禀者为开头, 以敬请福安为结尾 , 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之类的话。

鲁迅先生对于吃人的封建礼教是憎恨的, 但这里却显示出了他对具体的传统道德的尊敬的一面我感觉到, 鲁迅先生抨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时代的需要, 如果鲁迅先生活到今天, 或许也会为传统精神呐喊一声的5关于百草园百草园, 是浙江绍兴新台门周家的一个菜园子, 百草园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后面 , 是鲁迅小时玩耍的地方原来是新台门周家的智、仁两大房族所共有各个家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但因园子大而显得有些荒凉百草园里虽无明显界线 , 却有大园小园之分 小园在北 , 占地较小 ,向西北角突出 , 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 有门通向东咸欢河 , 河沿筑有河埠 , 积肥农船便可在此靠岸 , 运走周家草灰和粪肥大园在南, 占地较大 , 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 高约一米的泥墙 , 作为与西邻梁家第 6 页 共 9 页后园的分界线 在泥墙的南端 ,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 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 这块界石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6欣赏品味童趣母亲的童年趣事童年是什么 ?是树上的蝉 ,是水中的蛙 , 是牧笛的短歌 , 是伙伴的迷藏总之 , 童年是无忧无虑的 , 幸福美好的。

每当母亲绘声绘色地讲述起她童年时代的趣事时, 脸上总泛着红润的光彩 , 毕竟, 那往事就像潺潺的流水在她心中萦绕, 一旦进发应是那么滔滔不绝母亲小时候很顽皮 在外婆家附近 , 曾堆放着一摞又一摞厚实的稻草, 放学归来的母亲耐不住寂寞, 一头扎进草里摸爬滚打, 嬉戏玩耍从此, 稻草堆就成了周围孩子们温暖舒适的“安乐窝”不久, 邻家的小孩掀起了玩“跳伞”的热潮所谓“跳伞”, 顾名思义就是撑开伞从楼上往稻草堆里跳每天, 都有一把把五颜六色的小“降落伞”从楼上“降落”到草堆里 , 使得四周“烟雾”缭绕母亲见状, 立刻心血来潮, 加之别人怂恿 , 更是义无反顾地冲回家, 翻箱倒柜 ,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出一把灰溜溜的破伞母亲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飞奔至二楼, 撑开伞 , 刚想迈步 , 一股莫名其妙的紧张感猛地侵袭而来她的心忐忑不安 , 双腿瑟瑟发抖 , 脸“刷”地白了地下的一群好事之徒忙冷嘲热讽:“胆小鬼 ! 窝囊废 ! ”母亲火冒三丈 , 但双脚沉得像灌满了铅 ,动弹不得这时 , 邻家好友就给母亲打气:“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 ” 母亲不负众望 , 一鼓作气 , 紧闭双眼 , 撑住伞把 , 纵身一跳。

嘣!”只听一声沉重的巨响 , 稻草堆四周草絮飘飞 , 轻烟腾起母亲第 7 页 共 9 页缓缓地爬起来 , 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 , 一阵眩晕 , 边走路, 还边打踉跄但那惊险、 刺激的一瞬却使她刻骨铭心 这种极具危险性的游戏最后被外公遏止了 , 母亲自然少不了一阵狗血淋头的痛骂城门失火 , 殃及池鱼那堆稻草也“玉石俱焚”了每当母亲回忆起这些 , 总是 “咯咯”地笑, 笑得那么甜蜜 , 那么灿烂仿佛一切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历历重现母亲继续讲着年少时如诗的岁月, 梦幻的季节我想童年就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永不消失7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想到的为什么鲁迅忘不了三味书屋? 推开油黑的竹门 , 我走进第三间房我放下书包 , 跟着同学拜过那幅画和先生, 就到院子里去了今天书屋里不是往日的琅琅书声, 而是同学们嘈杂的说话声今天, 先生是不可能拿着戒尺来赶我们回去念书的了因为, 今天是先生说的“散学典礼” , 先生说要让我们休息休息, 等春节后再上学这 ,我们自然特别高兴后院的桂花树上长长的牵了几个字“散学典礼”, 一直牵到腊梅树上还是用红红的朱砂写的同学们一个个笑逐颜开, 天南地北地谈着大家谈得最热烈的, 还是先生要给优秀学生发的奖品呢。

我真希望 , 我就是那个优秀学生, 奖品就是先生的那枝精致的狼毫笔呀, 那是我梦寐以求的东西了 先生今天的头发梳得特别好, 还穿了件总也舍不得穿的新长袍他那总是板着的脸, 也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第 8 页 共 9 页意静一静 , 同学们 ,三味书屋的散学典礼现在开始喧闹的院子马上安静了下来同学们, 你们在一起已经几个月了”听着先生的总结 , 望望这里的一砖一瓦, 我想起了在三味书屋度过的快乐时光记得有一次那次 , 先生走进书屋就让我们对对子, 还出了个特别难的题目:“比目鱼”他一手拿着戒尺 , 一手拿着我们极想得到的一只蝉蜕作为奖品我们想了一会儿有的同学对的是“九头虫”也有人对的是“双飞燕”不过这些都没有令先生满意后来我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独角兽没想到先生高兴极了:“答得好! 比对独, 目对角 , 鱼对兽, 对得工整 , 真是绝妙好对 ! ”这还是先生第一次夸赞我呢还有许多次 , 我和同学们一起去花坛折腊梅花, 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 提了苍蝇喂蚂蚁“周树人 , 周树人谁在叫我 , 我从回忆中醒来 ,转过头问身边的同学那个买过我的绣像的同窗拍拍我的肩说:“周树人, 你当优秀生了 , 还不快去领奖。

”我惊呆了 , 真是我吗 ?我激动不已 , 跑到先生面前周树人 , 希望你继续努力先生笑容满面, 特别慈祥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