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有毒本草的现代研究(毕业论文)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8KB
约8页
文档ID:459370067
有毒本草的现代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1/8

有毒本草的现代研究目 录[摘要] 2关键词 21 取得的研究成果 21.1物质基础研究渐趋深入 21.2炮制研究进一步深入 31.3毒理学研究成果颇丰 31.4配伍应用科学内涵得到揭示 41.4.1配伍后减毒增效研究 41.4.1.1 对毒性成分的抑制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41.4.1.2相互发生化学反应,中和毒性成分达到减毒增效目的 41.4.2机体内配伍药物代谢研究 51.5辨证研究规律引人注目 52结语 5参考文献 6有毒本草的现代研究[摘要] 本文阐明了有毒中药的概念,论述了有毒中药毒效相关性基础研究的意义,总结了有毒中药毒效相关性基础研究的现状,为日后的中药有毒成分的处理和学习提供了资料与拓展平台关键词 有毒中药 毒理学 药理学 现状有毒中药的应用和研究历史久远,中医药界从未停止过对有毒中药相关问题的探索从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提出有毒、无毒中药概念始,历代医家都对中药毒性理论作了较多补充时至近代,随着西方化学、毒理学等现代科学的融入,有毒中药研究取得了更加瞩目的成就,促进了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分支学科的奠立与发展1 取得的研究成果1.1物质基础研究渐趋深入近代以来,化学、毒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逐渐被运用到有毒中药的研究中,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分离技术的进步、溶剂学的发展,对有毒中药成分的提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借助紫外光谱、核磁共振、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方法,对有毒中药成分的鉴别越米越趋深入、细致。

如巴豆分析出的已知成分包括巴豆油、巴豆苷及生物碱等等,不仅如此,甚至还对基于相同极性分离的物质成分群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如经研究证实巴豆油中含有26种组分[1]、乌头不同种属含乌头碱成分多达12种[2]这些都为有毒中药毒效物质基础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通过较多相关研究的积累,中医药界对有毒中药成分有了一定规律性的认识中医药界认识到,当有毒中药中成分(或其组合)仅产生毒副反应,而无药效时,在应用该药前,应尽可能将这类成分(或组合)予以剔除或促使其发生性质转化,如半夏、白果、苍耳子等:当有毒中药有毒成分既具毒性又有药效时,当注意化毒为效,尽量趋利避害,如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及巴豆等运用传统炮制、药物配伍,借助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技术与方法对有毒成分的理化件质进行干预(如稀释、破坏及转化固有毒性成分等),达到调整毒性含量、安全有效用药的目标,如乌头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氨基醇类生物碱等,实现有毒中药的小毒或无毒化[3];再如巴豆通过淀粉稀释或直接提取来控制巴豆油含量,皆可实现增效减毒的目的[4]1.2炮制研究进一步深入炮制是解决有毒中药增效减毒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炮制,不仅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还可使有毒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实现辨证用药最佳化,并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经过历代中医药家的潜心研究,有关炮制辅料、溶剂,炮制工艺,炮制机理等方面的内容更加丰富,中药炮制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据过往有毒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成果,针对有毒而无效成分,常常采用理化性质改变化学属性或提取分离相关物质,以实现减毒目的,如白芥子含有的芥子酶,通过清炒方法加以破坏,保存其有效成分白芥子苷[5]对有毒又有效的成分,通过促进成分转化或适当控制摄入剂量,实现减毒增效目的,如川乌等毒效部分经过炮制实现了成分的部分转化[6];巴豆等进行淀粉稀释后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有效等此外,过往研究还结合古代文献及科学最新发展,在证实古代炮制方法具有合理性、先进性,并揭示其机理基础上,有些研究者还对有毒中药炮制工艺作了较多合理的改进,甚或创新如郑建涵利用化学分析法、碘量法等分析代赭石不问炮制品中Ca2+、Fe2+、As3+,的含量变化,通过实验数据证实,煅醋淬法较煅水飞法除砷的效果好,不但降低毒性,而且有效成分最易煎出[7]李英霞等对千金子种仁及种皮中脂肪油含量及薄层色谱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去种皮可更多的保存千金子中的有效成分[8]1.3毒理学研究成果颇丰通过机体对有毒中药毒性反应的研究,初步阐明了某些有毒中药不|同毒性成分的毒理作用及不同毒性成分具有的特征性毒性。

如生物碱主要是使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兴奋,进而出现麻痹,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脏,提高心肌兴奋性[9]杜颖[10]等报道,长春新碱可造成神经干损伤,使下肢无力或无法控制:含苷类有毒中药,依据毒理作用和不同作用部位,分为强心苷、含皂苷、含氰苷、含黄酮苷等[11];含萜及内酯类中药主要是对局部具有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12]此外,含无机矿物质有毒中药,如砷、汞和铅等重金属化合物亦有各自毒性特征[13]毒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还为安全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如石会丽等[14]研究表明,土贝母对实验性宫颈癌、实体瘤S180、肝癌H22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其煎剂对亚硝酸肌氨酸乙酯诱发的小鼠胃增生及癌变,不但无抑制作用,而且可能有促癌作用金畅等[15]研究结果表明苦参碱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这些研究结果都为用药安全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深入的毒理研究,开始涉猎对中药中有毒成分的开发和利用如蟾酥治流感、作浸润麻醉用巴豆油提取后被制成酚-巴豆油化学脱皮方,用于整形美容及皮肤抗老化[16] 1.4配伍应用科学内涵得到揭示1.4.1配伍后减毒增效研究1.4.1.1 对毒性成分的抑制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通过配伍,对有毒中药毒性成分达到牵制,减弱其毒副作用。

如白芍与川乌的配伍,其配伍后镇痛作用、抗炎作用等均明显强于川乌、白芍单用而毒理研究发现,川乌与白芍配伍后,其LD50升高,通过使乌头碱煎出量减少,芍药苷煎出量的增加,为配伍可解川乌毒提供了依据[17]1.4.1.2相互发生化学反应,中和毒性成分达到减毒增效目的通过对有毒中药毒性成分转化,使得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附子与大黄配伍,现代研究表明大黄所含鞣质与附子中含有的有毒物质乌头碱结合,生成不为肠道所吸收的鞣酸乌头碱盐,从而使其毒性降低[18-19]1.4.2机体内配伍药物代谢研究目前研究毒效、药效更多是体外实验加以证实,但中药在酸碱等环境,多种体内生物酶参与下,也可能导致毒效、药效的变化有学者用川乌、防己配伍水煎液,灌胃给药,其LD50明显大于单味川乌水煎液,其配伍后,药物成分分析示乌头碱含量明显降低但腹腔注射时乌防配伍未见减毒作用,甚至有毒性增加的趋势,可能由于机体内各种酶、酸、碱的影响,取得增效减毒效果[20]这些都说明有毒中药配伍效应是机体共同参与的结果1.5辨证研究规律引人注目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药物的寒凉温热,疾病的寒热虚实,证候的轻重缓急,进行辨(病)证应用有毒中药而中医的证是机体一类病例状态的高度概括,在不同的证状态下药物毒性与副作用不同甚或大相径庭,那么不同试验对象、不同状态等,毒效、药效反应有无不同。

同时健康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在质或量上,往往与病理生理状态动物的反应不同;不同病理生理状态动物,可能显示完全不同的药物反应[21]如中药附子在用于寒证与热证时,毒性相差很远:另如洋地黄对正常人与心衰病人的毒性相差甚大[22],由此而发展出“疾病药动学”“群体药动学”等分支研究[23-24]这些不同病证药效、毒效及毒理等研究成果使得学者的思路与方法开始进行转变,参以中医辨(病)证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开展研究已引起学界的注目如借助代谢物组学的优势,观察生物样品体内变化,发现毒性的化学或生物标志物[25],从而动态地研究生化过程中内源性和外源性代谢物对毒性的影响;将毒代动力学和毒性研究同时平行进行研究,即在毒代动力学研究中平行设立毒性观察的卫星组[26]等等这些都为辨证研究有毒中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结语中医药理论体系强调辨证论治,以整体的、动态的、辨证的观点把握疾病中药与中医自古相辅相成,有毒中药研究的思路也当借助中医的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思维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研究,做到既有中医药的思想,又有相对的客观指标,对中医药创新体系建立,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无益是大有裨益。

随着对更多有毒中药毒性研究的铺开,将逐步对有毒中药的相关传统理论作出科学论证,进一步揭示蕴含其中的更多科学内涵,完善对有毒中药药性的认识,推动有毒中药研究全面、深入的研究,开创有毒中药研究新的篇章参考文献[1] 梁英,潘英明.巴豆种子油的GC-MS分析[J].光谱实验室,2004,19(6):748-750[2] 周先礼,简锡贤,王锋鹏.瓜叶乌头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5):14[3] 李文兰,王艳萍,范玉奇.中药乌头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22(4):14[4] 刘宝红,候晓燕,方洁.对巴豆炮制沿草的刍议[J].中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376[5] 梁燕,赖庆水,刘强.炒制对白芥子中芥子碱硫氰酸盐含量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10):1 579[6] 林强.5种毒药的中毒机理及炮制原理[J].海峡药学,2006,1 8(5):100[7] 郑建涵,吴振华.中药代赭石最佳炮制方法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6,24(8):1 559[8] 李英霞,张士国,付建明.毒性中药千金子去种皮净制合理性的探讨[J].中药材,2008,31(3):344—347[9] 程晓卫,吴立明.毒性中药的致毒原因及减毒应用[J].国医论坛,2009,24(1):46[10] 杜颖,贺庆,张潇,等.长春新碱神经毒性的探索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8,28(6):861[11] 张东玲,张秀英.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医药杂志,2005,24(1):51[12] 笪红远.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21(6):87[13] 罗沛,钟振国.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8, 24(2):222 [14] 石会丽,韩燕萍.土贝母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04,25(9):857[15] 金畅,滕小玲,雷亚宁,等.中药苦参碱对体外培养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8,38(2):134-137[16] 朱彦君,孟宇宏,冯光珍,等.酚-巴豆油对无毛鼠光老化皮肤的治疗[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6,1 2(3):169-1 71[17] 李晋奇,王岚.川I乌配伍白芍的现代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1 3-2014[18] 李旋珠.试析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制与I临床运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3):32[19] 朱林平,徐宗佩.附子增效减毒配伍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5,27(7):820[20] 张少华,秦林,王平.防己对川乌急性毒性实验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1):1281-1282[21] 赵红玉,周春祥.基于药、毒效成分辨证关系探讨有毒中药研究思路[J].中草药,2008,39(11):1601—1603[22] 杨振邦.现代强心苷的临床应用[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l56-157[23] 贾运涛,蒋学华.群体药动学理论及其应用[J].中国药房,2004,15(1):50-52[24] 姚丽梅,朱伟.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领域[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9l一1392[25] 易建利.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的应用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3):114[26] 周海钧.毒。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