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者为中心”赋权理论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实践逻辑 刘和海 潘阳摘要: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变革,突破了限制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时空局限,不仅改变了“教”的手段,更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使教学不再只是教师“满堂灌”式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而是建构在新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者自主学习在教育赋权后,学习者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参与权、发展权,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随着教育“中心”的转移,再造以“学习者”为中心,需要构建“聚合中心”“资源中心”“服务中心”,以满足与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从而能够真正实现对每一个学习者的“可因材施教”,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关键词:以“学习者”为中心;赋权;个性化学习:G434 :A《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教学变革要在个性化学习方面取得突破,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由此可见,个性化学习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探索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策略,怎样使学习者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实现因材施教,成为当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实现了知识表征形式多样化,学习方式多元化,但并没有根本改变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统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却形成了“面对大量的学习视频、微课、慕课时,名目繁多的题海资源,使学习者陷入‘网络迷航和‘知识过载之中”。
所以个性化学习成为新时代解决“教育资源极大丰富与学习者资源需求不平衡”之间的矛盾问题的主要路径个性化学习由来已久,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一直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早已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个性化学习,是指在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学习者个体学习特征的差异化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其强调的是“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让个体能真正实现有效的学习,让学习者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发展”这种教育观,基本得到大家所认可和遵从,但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与众不同,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质、个性天赋、风格习惯、兴趣偏好,也有不同于别人的优势与劣势,教师很难做到满足每一个体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而采取各自不同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因此,“给学习者最合适、最需要的教育”仅成为教育者心中的教育理想即个性化学习是一种理念,需要我们建构一种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教育观,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可因材旋教”的教育教学策略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实践转向在以班级为主的学校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教师都控制着整个教学活动,扮演着中心角色。
学习者是在统一考试的要求下,就像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按照磨具压制而成,这种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学习内容,以“齐步走”的方式进行学习,很难实现个性化学习一)现代知识观转向,回归学习者中心地位知识观是人们认识知识基础,是关于知识的看法与理解,是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一般分为知识本质观、知识价值观与知识获得观,共同支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与传递,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并依此形成不同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综观教育史,知识观经历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个性走向“共性”的变化过程,可以概括为:在古代,人们认为“知识是学问”这里的学问主要是指书本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总结与探索,是规律、原理,语法,修辞和逻辑拥有知识,就意味着能促进自我认识与自我发展,能丰富学习者思维,走向成熟与深刻也就是说,知识是客观的,能够进行传递、记忆、掌握与运用,学习者能够通过接受式学习而掌握与内化,形成一种“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崇尚知识学习观到近代,人们又认为“知识是力量”知识就是对自然规律、概念、原理的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把握,“知识的最终源泉是对清晰明确观念的理智直觉”(笛卡儿)。
人们只要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在认识上获得真理,在行动上得到自由(培根)当人们掌握并运用知识时,知识就转化为生产力,就会在被应用中进行创生与创新此时的知识传递,主要依靠教师进行系统的传授与引导,学习者在运用中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掌握知识学习观在当代,“知识是能力”强调知识是一个过程,不是客观化的结果,知识已存在于掌握者经验之中,并内化为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知识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的、静止的认识物,而是与人经验相统合的具有能动性的理想信念,是与学习者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意义”与“价值”也就是说,知识不是客观对象,而是一种信念与语言、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存在着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同时也充满着差异性与随机性因此,在发展知识能力的时代,已经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发展知识学习观学习,意味着以“学”为主从繁体字“学”的字源来看,上半部分,其本意就是一群人手拉手,在协作、交流中进行学习,而下半部分,则是表达以“生”为本的在此,可以看出,真正意义上的学,充分突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意味着学习是在“协作与交流”中进行故在“共享、平等、协作、共推”的“互联网+”时代,借助技术支持,更能够突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人为师”局面。
二)現代社交媒体发展,强化个体中心延伸社交媒体,兼有“社会”和“交往”两层涵义,是建立在虚拟网络上进行交流互动,彼此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一方面,能赋予每个人自由创造、平等传播信息的权力;另一方面,给与参与者极大自由空间,满足参与者“关系交往”和“个体影响”需求回顾社交媒体的发展历史,从诞生到今天的数字化革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智能”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媒体格局第一阶段,形成“以内容为中心”,重在信息传递社交媒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电脑时代来临之前的时代,语言是交流唯一的工具,仅限于单纯的信息交流但随着计算机与出版业的发展,文字与图片就成为交流的主要内容,故这一时期的中心特征是“内容为王”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信息本身,选择合适与有影响的内容成为关键第二阶段,形成“以媒介为中心”,强调技术驱动在Web2.0时代,各种社交媒介纷纷出现,博客、微博、社群、视频、社交网站、百度百科、可视等,成为这一时期独特的媒介奇观随后,社交媒体实名制,信息互动生活化,导致媒介现实社会化同时,随着移动上网率不断增长,网民网络交流更加频繁,社交媒体开始酝酿向移动化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媒体力量。
第三阶段,形成“以需求为中心”,实现媒介生活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形态、功能、遵从便捷与个性化发展,从空间到微博,从知识分享到知识创生,从众传到共推,从共享物品到网络购物等,社交媒体生活化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网民使用常态化与生活网络化同时,社交媒体对网民的影响得到普遍认可与重视,也具有了“人体”的伴随性第四阶段,形成“以人体为中心”,突显肢体延伸近年来,智能社交媒体的功能日趋完善,在形式多元化的同时,开始走向跨界融合跨界”和“开放”成为社交媒介的主要特征,其价值已不再只是单一地局限为即时交往,而是融合多种媒介功能的实践应用,实现了媒介平台之间的兼容与拓展;同时,社交媒体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实现着“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与你同在”的即时信息交流,且以移动互联的方式延伸着人体的每一个肢体与感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强大,人们突破了因现实生活区域所形成的部落化空间,而在网络环境中,形成以共同兴趣爱好、个体风格、共同主题与价值人生观为基础的“虚拟部落”与“圈子文化”,践行着“从部落化到非部落化再到部落化”(麦克卢汉,2011)的发展历程如此形成的部落化学习将有利于走向“平等、自由、独立、个性”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
三)教育中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之争什么是“中心化”,举例来说,就是从A到E,必须经过B、C、D最后到达E的这种顺序与线性,体现的是一种高度集权,金字塔式的中心化管理简单来说,中心化模式,就是一种线性模式,是指无数个个体根据某个点的命令(信号)或根据整体环境来做出步调一致的反应,强调的是个体的服从性相对应,“去中心化”则是指每个个体,只要遵循约定的内部规则,能够根据个体特征、局部环境,兴趣条件而各自做出反应首先,“去中心化”时仍然存在中心,因为是系统就有中心;其次,系统要素之间彼此高度连接、形成交叉、对等、并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在“去中心化”的整个系统中,各要素都是分布式,并不连到中央枢纽上,而是拥有高度的个体自治性,没有强制的中心控制,是一种开放的、平等性的扁平化的动态平衡系统如果“去中心化”后没有中心,一方面虽然形成部分不影响整体的可适应性,个体自行发展的无限性;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无序中的效率低下,混乱中的不可控以及无限扩大的不可预测与自我发展的不可知等早在20世纪中后期,利奥塔、德里达等人就倡导个性主义和主体性,强调不存在“中心”,因为所有的意义都是相对的,“解构”是对主导思想的持续性批判。
此后,随着社交媒体的应用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大众化、普遍性、现实性、客观性等进行一系列尝试性的拆解,同时,也是“去中心化”后的一种可以在大众中进行的具体实践所以,在今天,“中心化”相对来说是偏右的,“去中心化”是偏左的归根到底,“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就是集权与分权中心化”就是中心决定节点,节点必须依赖中心,而“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根据节点重新确定中心,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节点可以自由选择中心即在中心化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而且这个中心都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只是根据需要重新建立的临时性、阶段性且不具有强制性由此可以看出,“去中心化”的意义不是没有“中心”,没有中心,将会失去秩序,学习者不可能在无序中健康成长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集体,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所以,在当前的教育中,“去中心化”的内涵,一方面应该是指中心在转移,如在课堂教学中,前10分钟可能是教师在讲授,是以教师为中心,紧接着可能是某个小组学习者汇报与交流,此时,中心转移到这组学习者,由他们来掌控与示范,诸如此,整个课程教学过程都存在“中心”,但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随着时间与教学过程的展开,“中心”在教师与学习者之间转移轮换。
此外,在教育变革与发展中,传统学校管理与班级授课制度下,一直存在着“以教为中心”的现实,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试图转向以“以学为中心”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由于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其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只存在于理论层面但随着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替与理解的深入,新技术的出现与学习理论的不断更新、每个个体学习者逐渐成熟,认知结构不断丰富与完善,学习者不仅能够从“以教为中心”状态中解放出来,更能突显自我为中心,逐渐形成“去中心化”的现实二、教育赋权:再造“以学习者为中心”马尔科姆认为:“赋权的主旨在于通过减少行使现有权力的机构和个人,增强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以及从某些群体和个体身上转移权力,去帮助无权获得者有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与行动权一)赋予权力还是赋予权利赋权,或增权,常与权力、参与、控制、自我发展等关键词相关美国赋权研究小组认为:“赋权就是有意识地通过‘互相尊重、批判性反应、关杯与团体参与等过程,让缺乏平等分享资源的人获得更多的接近与控制资源”从心理学的个体动机角度来看,赋权是“赋能”,是通过满足个体内在发展需求,能够控制资源分配,以提高个体效能,增强个体实现目标的動机;从社会情境关系角度来看,赋权是指赋予权力,这里指“权力”并不是“权利”。
权力”意指具有做某事的能力,侧重指有影响、支配、操纵他人的能力与力量,且有能力制定或改变规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