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融入中国幼儿园教育的10年路程-蒙特梭利-特色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在幼儿园中传播的趋势是从沿海至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单位办园、私人办园到教育部门办园,目前已普及全国除--自治区外的二十几个省区和直辖市 早在20世纪初,随着?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译本的出现,蒙台梭利教育即传入我国当时我国驰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评价蒙台梭利说:她的努力和功劳,揭开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1914年,江苏省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1923年,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从属蒙养园,开办了两个蒙台梭利班〔1926年因人事变更而停办〕,这些是蒙台梭利传入我国之初的情况当时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时接触了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教育一经引入,即受到国内幼教界的好评与欢迎 但处于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政治衰败、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幼稚园的数量极其有限,且多由外国支委会开办,国人办的幼稚园数量少、规模小、经费有限,无力采用被人称道的蒙台梭利教育20世纪30年代初蒙台梭利博士致函中国教育部长,邀请中国派员赴罗马加入教师培训,并征集在中国采用该教育的报告及书籍,我国时任教育部长蒋梦麟先生回复称:你的教具颇多,但不甚经济,中国多采用设计教学法,教材取自生活,不需购买教具。
又称中国没有实施蒙台梭利的报告文章及翻译的书籍等教育部长之言反映了当时的实情,蒙台梭利教育虽受到称誉,但不适应当时我国的国情,因而未能传播开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国家的全面建设当时政府提出了“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中央教育部聘请了苏联幼儿教育专家,翻译了苏联的教材,以苏联的学前教育模式改造中国的幼稚教育将西方国家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幼儿教育家均视为资产阶级性质,持批判、否认的态度蒙台梭利及其创建的幼儿教育法同样未能免于批判,被冠以唯心主义世界观、资产阶级儿童中心主义、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教育、机械地感官训练、以弱智儿童的教育来教育正常儿童等,遭到全盘否认对蒙台梭利教育的批判是伴随政治运动的兴起而进行的,因此已不计其数了长期批判造成的后果是:妨碍了人们真实地了解蒙台梭利其人及其教育;由于批判所持观点的偏颇,导致抵毁和扭曲了蒙台梭利教育;在实践中禁锢了蒙台梭利教育,致使无人知晓,更说不上采用了 1978年以后,新的一页历史被掀开,学术界逐步走向务实,走向开放,走向纠正错误翻开了国门后,我国幼教界前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卢乐山先生从外部世界的幼儿教育中发现了蒙台梭利教育依旧存在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壮大,终于在1985年——中断了60年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卢教授编着的?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
1990年和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对外国教育各家名着丛书中,相继翻译了蒙台梭利的4本专着,即?童年的秘密》、?有吸收性的心理》、?蒙台梭利教育法》、?教育中的自发活动》同时在大学的课程也中止了对蒙台梭利的批判,而代之以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客观介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境外的幼儿教育交流日益迅速,一些热爱国家、热心幼教的人士带来了台湾幼儿园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信息,并拟将这一优质的幼儿教育办法提供应大陆的广阔幼儿他们找来合作搭档,实施夙愿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与台湾蒙特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合作引进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工程,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及北京市北海幼儿园成为该工程的实验基地1994年暑假,台湾派讲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培训老师,秋季开学后便正式启动了“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验研究〞课题北师大威斯达公司紧跟实验研究,于1996年春季完成了蒙台梭利教具的生产,成为我国第一家生产蒙台梭利教具的公司与此同时,北京市崇文区第三幼儿园、宁夏银川市蒙台梭利幼儿园也相继开始了蒙台梭利教育的实验研究至此拉开了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幼儿园中应用的序幕 实验进展的功效渐渐影响开来,首先被吸引的是家长,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接受这一良好的教育,渐渐地便有更多的幼儿园开设了蒙台梭利教育实验班。
蒙台梭利教育在幼儿园中传播的趋势是从沿海至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单位办园、私人办园到教育部门办园,目前已普及全国除--自治区外的二十几个省区和直辖市 众多的蒙台梭利班开展水平尚参差不齐一批加入课题研究的幼儿园,矢志蒙台梭利教育的外乡化研究,取得了显着功效,仍在不懈努力地探索、研究与提高中也有一些幼儿园由于师资培训欠缺或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领悟得甚为浅薄,功效寥寥 回忆我国蒙台梭利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的10年路程,感叹良多,现总结几个要领与同行分享: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学习独立的意愿,让儿童通过自身努力自主自由地学习 二、用心创设合适的环境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环境是儿童自我成长开展的决定 因素 三、儿童在“工作〞中练习独立,完成自我成长的使命 四、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不强求、不施压 五、教育者要学会“静观等待〞、“克制〞、“公道无私〞和保障儿童自由的实现 六、以教具和教具以外的人类活动的领域,促进儿童整体性地开展 七、吸收中华文化和当代科技成果,适应外乡、适应时代 八、接纳现代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办法,充实开展儿童的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