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黄河鲤简介cctv7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8.50KB
约7页
文档ID:38074612
黄河鲤简介cctv7_第1页
1/7

1一、黄河鲤简介黄河鲤同淞江鲈鱼,兴凯湖鱼、松花江鲑鱼被共誉为我国四 大名鱼黄河鲤,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洛鲤伊鲂, 贵如牛羊”之说,向为食之上品黄河鲤还以其肉质细嫩鲜美,金 鳞赤尾、体型梭长的优美形态,驰名中外,是我省和我国的宝贵鱼 类资源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白居易等古代诗人 都曾为其写诗作赋,称其为“龙鱼”民间流传有“黄河三尺鲤, 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拌凡鱼”等美好诗句黄河鲤,金鳞赤尾,体形梭长(体长/体高>3,尾柄长/尾柄高 ≈1)、肉质细嫩而鲜美与其它几种鲤鱼相比,其肌肉中具有较高 的蛋白质含量(17.6%)和较低的脂肪含量(5.0%),含有丰富的 人体全部必需 8 种氨基酸和 4 种鲜味氨基酸,还含有 3 种人体必需 微量元素铁、铜、锌及大量元素钙、镁、磷等自古以来即为民间 喜庆各种宴席所不可缺少的佳肴黄河鲤鱼[Cyprinus (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 , 鲤科(Cyprinidae) , 鲤亚科(Cyprininae) , 鲤属(Cyprinus) ,鲤亚属(Cyprinus ) ,鲤种( Cyprinus carpio )。

其体梭形、侧扁而腹部圆头背间呈缓缓上升的弧形,背部稍隆起口端位,呈马蹄形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背鳍、臀鳍各有一硬刺,硬刺后缘呈锯齿状一般体长与体高之比为 3.34±0.48,体长与头长之比为 4.03±0.47,尾柄长与尾柄高之比为 1.09±0.272图 1 黄河鲤外形图体侧鳞片金黄色,背部稍暗,腹部色淡而较白臀鳍、尾柄、尾鳍下叶呈橙红色,胸鳍、腹鳍桔黄色除位于体下部和腹部的鳞片外,其它鳞片的后部有由许多小黑点组成的新月形斑二、黄河鲤现状1. 自然生存状况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全长 5464 公里,流域面积 75 万平方公里,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穿越河南境内的 692 公里,主要位于豆腐腰上孟津以东河道开始放宽,两岸堤距一般 10公里左右,最宽处可达 20 公里,河床宽而浅,非汛期含沙量少,透明度平均 11.3-25.0 厘米,水中富含水生生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盐类该流域(河南段)气候温和,年日照时间和鱼类生长期长,黄河滩生长着大量的野生杂草可作为鱼类饲料,这些都是发展渔业生产的优越条件也是历史上我省境内河段盛产优质黄河鲤的主要原因但是,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诸如水3质污染,滥捕、毒鱼、炸鱼,隔离天然繁殖场地以及黄河断流,使得天然水域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黄河鲤鱼的资源量急剧下降。

50 年代,在三门峡、灵宝、洛阳、巩义、郑州及开封等地均有专业捕捞队在黄河里捕鱼月捕鱼量 600-1150 公斤/船,其中黄河鲤可占总重量的 45-50%,黄河河南段每年能捕捞黄河鲤 15 万公斤;而到 1981-1982 年,同样的作业方法在同一季节的月捕获量也不超过125 公斤/船,且渔船数量大大减少,特别是黄河鲤鱼的产量下降更为严重,年捕捞量还不足 1 万公斤,年龄与个体均减小;现在已很少能见到捕鱼的船只了,可见鱼类资源已明显衰退 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在全国一片鲤鱼引种杂交热的直接影响下,经黄河的不同支干流水域,混进了多种杂交鲤,使得河道内黄河鲤种质资源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出现多种鲤鱼混杂现象,黄河鲤鱼品质下降主要表现为体色不一,鳞被杂乱,体型改变等性状变异2. 研究状况早在 1973 年-1974 年,河南省水利局、新乡师范学院生物系(现为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对河道黄河鲤鱼资源及其生物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撰写了《河南省黄河鲤鱼初步调查报告》 (淡水渔业,1976.⑸:11-12) 1981-1984年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承担国家水产总局下达的黄河流域渔业资源调查时又重点对黄河鲤鱼的资源状况及生物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标本和4数据。

上述工作为以后的黄河鱼选育提供了关键的第一手资料对黄河鲤鱼进行系统选育始于 1985 年,在黄河开封段黑岗口处,捕出10 多组黄河鲤鱼作为制种亲本,开展了逐代培养、繁殖、多级筛选的系统选育工作1988 年,《黄河鲤鱼原种选育》课题组正式成立并被省科委立项资助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在我省“七.五”科技攻关、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农业部“九·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进行了系统选育,自第五代已开始建立家系对子三代、子四代、子五代鱼的生长性能、形态特征等经济性状,生理、生化、遗传学指标以及夏花当年育成商品鱼等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目前已选育至第八代从而使其优良性状趋于稳定,生长速度得到了较大提高;使已混杂的黄河鲤种质资源得以初步保护和恢复选育出的黄河鲤 表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性状:体型接近于原河道鲤;后代杂体分离率由 5%左右降至 1%以下;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即可长至平均个体650 克左右,亩产达 1400 公斤,改变了传统养殖模式,缩短了养殖周期,使每亩水面节约投资600 元以上, 该技术成果在省内外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黄河鲤的生理、生化、及遗传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为开展黄河鲤的种质监测提供了依据,对于保护和保存黄河鲤的种质资源,防止混杂与退化,具有重要意义。

该成果获 1997 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九·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 《黄河鲤》种质、5《黄河鲤养殖技术规范 》水产行业标准的制定,为黄河鲤的种质鉴定、保存和保护黄河鲤原种、实施无公害养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1996 年以来, 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进行 了黄河鲤的基因工程育种研究( “九·五”农业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取得了重大成果,获得了比对照组生长速度快2~3 倍的转“全鱼”GH 基因黄河鲤鱼核心群 由“863”计划资助研究的项目—“转‘全鱼’GH 基因黄河鲤鱼中试 ” ,证实其 F1 代生长速度平均比对照组快 40%以上,证实了转 “全鱼”GH 基因黄河鲤鱼的食品消费安全性,建立了快速生长转基因黄河鲤鱼的高效、安全的养殖模式,为转 “全鱼”GH 基因黄河鲤鱼的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目于2000 年 10 月通过中科院组织的鉴定,该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主要研究成果⑴黄河鲤鱼原种选育及应用研究获 1997 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贰等奖⑵黄河鲤无公害集约化养殖综合技术研究已通过省级鉴定,居国内领先水平主要论文发表情况: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黄河渔业生物学基础初步调查报告. 科学出版社,1959.6⑵河南省水利局,新乡师范学院生物系. 河南省黄河鲤鱼初步调查报告. 淡水渔业,1976(5):11-12⑶杨太有. 黄河鲤鱼血液学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 ,1994,22(4):81-83⑷李种辉,路纪琪,夏长安等. 黄河鲤鱼血液的形态观察(Ⅰ)—血细胞的形态观察. ⑸杨太有,路纪琪,李仲辉等.黄河鲤鱼血液的研究(Ⅱ)—三项血液指标的测定. ⑹张西瑞,屈长义,刘国印等. 黄河鲤鱼血液的研究(Ⅲ)—白细胞分类计数. 河南水产,1995(2):24-25⑺杨太有,王琳,李仲辉,张西瑞等. 池养黄河鲤鱼含肉率及其营养成份的分析. 海洋与湖沼通报,1996(4):55-58⑻杨太有,李仲辉,张西瑞等. 黄河鲤鱼核型和银染核型的研究.⑼杨太有,李仲辉,张西瑞等. 黄河鲤鱼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研究⑽杨太有,李仲辉,张西瑞等. 黄河鲤鱼和鲤鱼同工酶的研究⑾冯建新,张西瑞,屈长义等. 黄河鲤鱼夏花当年养成商品鱼试验. 水利渔业,1999(3):23-24⑿冯建新. 黄河鲤、兴国红鲤、散鳞镜鲤形态特征及生长速度的研究.河南水产,1990(1):19-21⒀冯建新,张西瑞,刘国印等. 池养黄河鲤的经济性状. 淡水7渔业,1996,26 增刊:127-130⒁冯建新,张西瑞,刘国印等. 池养黄河鲤的经济性状及遗传性能. 河南水产,1997(1):18-21⒂冯建新,王文斌. 池养条件下黄河鲤仔稚鱼的生长及形态发育初步观察. 河南水产,2001(2):27-28⒃王文斌,张西瑞,冯建新. 黄河鲤体型性状与 Foxbase 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 河南水产,1997, (2):19-20⒄汪亚平,胡伟,冯建新等. 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鱼及其F1 遗传分析. 科学通报,2001,46(3):226-229⒅Wang Yapin,Hu Wei,Feng Jianxin. “All-fish” growth hormone gene transferred Yellow River carp (Cyprinus carpio) and the genetic analysis of its F1 genera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1,46(14):1174-1177⒆⒇3. 开发现状目前已建成有河南省黄河鲤鱼良种场,年产黄河鲤鱼苗种约5000 万尾。

郑州、开封等沿黄地区为黄河鲤的主产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