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探讨丝绸之路与栗特人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KB
约2页
文档ID:310557895
探讨丝绸之路与栗特人_第1页
1/2

探讨丝绸之路与栗特人=“news_bd”>   2014年在卡塔尔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的申遗成功,让人想到曾经活跃在这条路上的一个古代民族一粟特人   粟特,维基百科解释是为粟特或译率利、索格特,为中亚古代民族,属于欧罗巴人种中的伊朗人种,中国人称之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杂种胡,粟特原本生活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问的泽拉夫善河流域,通称索格底亚那泽拉夫善河流域正在我们今天的遗产境内: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南部这里分布有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城邦国家,分分合合,其中康国最大,其次为安国另有石国、米国、史国、何国、曹国、火寻、戊地七个国家,史书统称为昭武九姓实际上,远不比这九国公元3-8世纪问,由于战争动乱和利益驱使,粟特人结成商队沿丝绸之路东行,不少人就此移居中国商队的领袖称萨保,同时担任聚落领袖和宗教领袖   一、粟特的宗教   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和文化交汇中心,粟特地区多种宗教信仰并存有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的聂斯脱里教,摩尼教以及伊斯兰教,还有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和北部草原的萨满教占主流地位的是琐罗亚斯德教发展而来的袄教。

根据文献记载,粟特聚落都建有袄祠另一个体现他们信仰的重要场所则是墓葬   二、粟特的墓葬   受汉民族影响,粟特人逐渐汉化,但仍在姓名、婚姻、葬俗等方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安伽墓、史君墓和虞弘墓都有墓志铭或题刻,清楚记载了墓主的身份、家世、职位和埋葬时问虽然受盗墓影响,随葬品留卜来的不多,但也为考察粟特人的物质生活、精神信仰、歌舞艺术、服饰特点、建筑风格等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从形制上来看,安伽墓是石榻,而史君和虞弘是石撑墓有意思的是安伽和史君均为萨保,埋葬时问也相差不远,而葬制却有明显的差异从石刻内容来看,虞弘的最为简单而体系较完整安伽墓主要表现生活场景,而史君墓更多是宗教内容但共同之处是都刻有圣火坛和祭司图案,体现了这些身在异国的粟特人坚定的袄教信仰   三、粟特的器物   粟特人在丝绸之路上的活跃,不仅丰富了东西方的物资,也极大地影响了双方的文化艺术和手工业发展这一点可以从一些出土的器物上得到很好的证明造型奇特的兽首杯,也叫来通,本来源自西亚,通过粟特人来到中国,并出现了大量不同材质的仿品另有一种常见器物胡瓶,因为样式新颖,造型优雅,起初只是唐代贵族生活的日用品,而后大量仿制,走进了寻常百姓生活。

这一时期,还有板指杯和花瓣形碗等器物也随着粟特人的商队进入中国,极大地刺激了国内工匠的创新能力,影响了中国的器物的造型和发展此外,这一时期出土的器物上常描画着一种典型的粟特舞蹈一胡腾舞这种舞蹈最初流行于胡人之中,而后几乎遍及中国据说安禄山和杨贵妃都擅长于跳此舞在敦煌的壁画上也不难看到此舞,足见当日粟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四、粟特的特殊民俗   粟特民族有两种特殊的民俗,割耳赞面与刺心剖腹前者是粟特人的一种葬俗,而后者则与袄教法术有关,具有明志取信、诉冤、请愿等功能因与汉族的传统伦理观冲突,国家屡次禁,最后仅存于壁画中   五、粟特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概念和范围一直在随着历史的行进而变化粟特人时代,荣新江教授的研究表明:粟特人东行的丝绸之路从西域北道的据史德(今新疆巴楚来)、龟兹(库车)、焉脊、高昌(叶鲁).伊州(哈密)、或是从南道的干闻(和田)、且末、石城镇(善卜善),进入河西走廊,经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再东南经原州(固原)、长安(西安)、洛阳、或东北向灵州(灵武西南),并州(太原)、云州(大同东)乃至幽州(北京)、营州(朝阳),或者从洛阳经卫州(汲县)、相州(安阳)、魏州(大名习山、邢州(邢台)、定州(定县)、幽州(北京)可以到营州。

霍巍教授还补充了从青海到西域的青海道,认为粟特人也有在这一区域的活动   尽管这条路线和我们申报的丝绸之路略有差异,但粟特人在丝绸之路上的活动却是不争的事实荣新江教授认为粟特人是中国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问贸易的担当者他们连接了东西两个世界,进行着物质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因为他们,丝绸之路才变得繁忙而富有生气随着历史的进程,他们留卜来,和当地各种民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民族现今粟特民族已经消失,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然而丝绸之路上依然留卜了他们不可磨灭的足迹而丝绸之路的申遗成功,也给了粟特人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