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传说故事 中元节传说故事(8篇) 中元节传说故事1 中元节的来历与传说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节的由来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书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
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成为农历7月15日的中元节,民间则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徒根据印度一种佛教仪式追荐祖先,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 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传说 1.目连救母 目连变文中目连的俗家名字叫罗卜,寡母青提夫人生性吝啬,又好杀生但是罗卜非常善良,平日行善布施,敬重三宝有一天,他要出门经商,便禀告母亲,将家中钱财分为三分,一分自己带走,一分供养母亲,一分留在家中布施贫乏不料自罗卜离家后,青提夫人日日宰鸡杀鹅一遇僧众上门,便命家僮棒打出去,甚至放狗追咬乞丐 由于她的恶行,死后被罚坠入阿鼻地狱,日夜受苦罗卜在母亲去世后,十分悲痛,心想唯有出家一途方能报答母亲深恩,便拜如来世尊为师,法号大目连数年之后,修得神通第一,身超罗汉目连想知道父母死后托生何处,却发觉母亲身堕阿鼻地狱他为了解救母亲,便亲自前往地狱,只见地狱景象: 其中受罪之人,一日万生万死或刀山剑树,或铁犁耕舌,或汁铜灌口,或吞热铁火丸。
或抱铜柱,身体燋然烂坏牛头每日凌迟,狱卒终朝来拷镬汤煎煮,痛苦难当 目连向如来佛求救后,方得拯救母亲脱离地狱,投胎向王城为狗,再经过目连铺设四十九天道场后,他的母亲才得以升天 2.烧纸钱 据说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后,生意兴隆,为他赚了不少钱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羡慕慧娘就要蔡莫也去和蔡伦学造纸但是蔡莫的恒心不够,工夫还没到家就急急忙忙的自己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品质低劣,乏人问津,两夫妻就对著一屋子的纸张发愁 最后,慧娘想出了一条妙计,便附在蔡莫的耳边,如此这般的教了一遍 到了这天晚上,邻居们忽然听到蔡莫家传出了嚎啕大哭的声音大家赶过来一问,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毙死了次日清晨,蔡莫当著邻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著烧著,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著:“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都呆了,最后终於鼓起勇气打开棺盖慧娘就跳了出来,告诉邻居,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让她推磨受苦因为蔡莫烧给她很多纸钱,所以小鬼们都争著为她推磨她又把钱交给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故意的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就指著燃烧的火堆说:“那就是钱啊!阴间是以纸当纸的”。
蔡莫一听,马上就去抱了两大捆的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邻居见状,发觉纸钱有这么大的用处,于是个个都掏钱来买蔡莫造的纸消息传开后,不到几天,蔡莫家的纸全都卖光了 由于慧娘还阳的这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因此每逢这一天,人们都会给祖先焚香烧纸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3.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中元节习俗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
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2.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3.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4.面塑 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节传说故事2 中元节的习俗 1、祭祖 相传七月十五日为祖先回家的日子所以各家各户,不论贫富,都要准备钱币、果脯、美酒以及时令之物祭祀祖先。
七月十四这天叫江南节,十五日叫作江西节 按我国的习俗,一年中祭奠亡灵,中元最为重要家有新丧的,哀痛尚深,其至亲好友要在死者去世第一年的七月十五准备好祭品,送到死者家中祭奠,以示追悼 2、烧纸 节日中,汉族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迷信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3、放小船 按照满族的习俗,七月十五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祖先以及庆祝一年的收获届时,身处异乡的同胞将缅怀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愿付诸顺流而下的小船,以示寄托现我国广州地区满族人仍保留有七月十五日在水中放小船,内书“直上长白”等语的习俗有的地方则举行划船比赛,庆祝节日 4、跳天灯 广西天等一带在中元节有跳天灯习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 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
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5、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上,人们做灯放人水中,传说可为屈死冤魂引路 至于河灯的制作,极其简单用三寸长宽的正方形厚纸做灯底,另用芦柴一根,长约三寸,中间穿一个眼,装竹签,钉在灯底,再用红白纸折成四方形,把灯底四面糊好,中间置放油纸捻,就制作成功也有的人用各种颜色的纸,剪成荷花瓣的形状,糊到碗口上,中间用油脂点火,叫作地藏烛 6、放焰口 佛教中形容饿鬼渴望食物,口吐火焰叫做焰口因而和尚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当天,人们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并在法师座前供着地藏王菩萨,相传地藏王菩萨是超度地狱鬼魂的其下供着用面制的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蟠正午已过,人们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等摆到施孤台上主持人在每件祭品上分别插一把蓝、红、绿的三角纸旗,上书“孟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众僧诵念各种渴语和真言,然后施食,把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重复三次。
民间把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 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叫盂兰盆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在俗称的盂兰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