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破坏考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41.94KB
约11页
文档ID:45222793
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破坏考_第1页
1/11

第 18 卷第 4 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l. 18, No. 4 2003 年 12 月 Collections of Essays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Dec, 2003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破坏考?李并成(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70)提 要 本文引用正史以及汉简、 敦煌遗书、 西夏文书、 明清方志等大量有关史料, 并经实地反复考察, 对于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的破坏状况, 作了细致的探讨史实表明, 早在河西汉代大规模开发始, 因大量用作薪柴、 饲草等, 这一破坏即已发生且危害匪浅迨至唐代、 西夏破坏更趋严重及至明清伴随着河西更大规模的开发, 绿洲边缘荒漠植被遂被更大面积的刈伐、 采挖, 由此引发更为严重的沙漠化过程研究历史上荒漠植被的破坏, 可为今天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关键词 河西走廊 绿洲边缘 荒漠植被 破坏河西走廊, 为我国历史上生态环境变迁及其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典型地区? 造成历史上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因素, 其中过度樵采破坏绿洲边缘荒漠植被, 导致风沙活动活跃为其 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本文拟对河西地区绿洲边缘历史上荒漠植被的破坏情况作一探讨, 以期为今天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切实的历史借鉴绿洲与荒漠之间, 通常有一条过渡地带, 因绿洲规模的不同, 此过渡带可宽达数公里至数 十公里不等 因其靠近绿洲, 这里一般地下水位较高, 甚至还有绿洲灌溉回归水的露头, 其水分条件虽不及绿洲, 但远较戈壁大漠为优 因而在这条过渡带上生长着疏密不等的旱生、 超旱生、沙生型的灌木、 小半灌木及草类天然植被, 主要有多枝柽柳、 白刺、 琐琐、 油蒿、 沙蒿、 沙拐枣、 泡泡刺、 盐爪爪、 红砂、 珍珠等荒漠植物它们虽然不甚起眼, 但是作为整个绿洲生态系统中不可 缺少的重要子系统, 对于固定流沙、 屏蔽绿洲农田免遭风沙危害、 维系绿洲生态平衡及其生态功能的发挥, 则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 河西乡亲们把这些天然植被集中分布的地段称之为“ 柴湾” , 把旱生超旱生灌木、 半灌木等通称“ 柴棵” , 他们早就认识到“ 没有柴棵, 我们的庄稼就得不到保护” , “ 寸草遮丈风, 流沙走不动” , 把柴湾视为保护绿洲农田的命根子据原武威 地区林业站的调查测定, 绿洲边缘这些荒漠植被的覆盖度可达 40% 左右, 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白刺和柽柳, 一个高 9m 的柽柳灌丛沙堆的固沙量可达 2500m3?。

然而河西自西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农牧业开发过程中, 一方面由于人们大量地用作燃料、 饲 料、 肥料、 手工业原料( 如用柽柳嫩枝编筐, 用芨芨草织席等) 对其大量砍伐, 过度放牧, 以至影·124·???武威地区林业站: 《 试论河西地区天然植被保护问题》 , 内部资料, 1981年, 第 13页李并成: 《 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 , 《 地理学报》 1998 年第 53卷第 2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 (G2000048701)资助响其正常更新发育, 造成大面积破坏; 另一方面绿洲边缘最易受水源条件劣化( 主要指地下水位降低, 水质变劣等) 的威胁, 从而又使其遭受损害限于史料, 笔者拟主要以汉代、 唐至西夏、 明清三个时期为例对其展开讨论一 汉代绿洲边缘植被的破坏由河西汉简等有关史料知, 早在汉代大规模开发之初, 因用作薪柴、 牲畜饲草等, 对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的伐刈即已开始, 并且数量不菲 居延汉简 84. 6A 两次记录: “ 绥和元年( - 8 年) 九 月以来, 吏买茭、 刺”茭, 牲畜饲草《 尚书·费誓》 : “ 峙乃刍茭。

” 290. 12 简: “ 出茭, 食马三匹 ” 32. 15 简: “ 出茭四十束, 食传马八匹 出茭八束, 食牛 ” 传马即驿马, 驿置所用乘骑驾车之马 《 汉书·昭帝纪》 : “ 颇省乘舆马及苑马, 以补边郡三辅传马 ” 注引张晏曰: “ 驿马也 ” 敦煌悬泉汉简中存有一册《 传马名籍》 ( Ⅴ1610( 2) : 10- 20, 共 11 枚简)?刺, 指白刺、 骆驼刺等, 可作燃料吏所买的茭、 刺均无疑伐自当地, 其中很多应是从绿洲边缘采伐而来的, 因为绿洲内部刺、 草数量有限, 难以满足供给 茭用以喂养军马、 传马、 传驴、 耕牛等, 需要量很大, 除吏员购买外, 驻防戍卒们还常常定有伐茭任务, 并须按期完纳敦煌汉简 1401: “ 王宾茭千廿束六人, 率人茭百七十束”?以王宾为首的 6 人( 可能为同一烽燧戍卒) 共刈茭 1020 束, 人均刈茭 170 束居延 30. 19A 简: “ 二人伐木, 六人积茭, 十四人运茭四千六十, 率人二百九十囗 ” 积茭, 即将戍卒们采刈的茭收拢集中, 以备装运 一次刈茭量即达 4060 束, 需要戍卒 14 人专门运送, 这不能不令人吃惊。

也由此可见刈茭地点肯定距其屯垦绿洲有一段距离, 恐在绿洲边缘, 故需要较多人员运送 此次伐木、 积茭、 运茭等总人数达 20 余人, 可能是某一候长辖段内戍卒的集体行动350. 12 简: “ 一月廿七日, 运茭就直” , 亦为运茭的记载57. 3 简: “ 凡出茭九百卅六束” ; 333. 10 简: “ 出茭千五百束” ; 271. 15B 简: “ 见茭二千九百八十束” , 数量均很大居延新简 EPT52: 149A 简: “ 驷望隧茭千五百束, 直百八十; 平虏隧茭千五百束, 直百八十; 惊虏隧茭千五百束, 直百八十 凡四千五百束, 直五百四十”!供给以上 3 烽燧的这批茭数量亦很大, 亦是吏员为其购办的 直” 与“ 值”通, 即价值、 价格之义EPT 52: 177: “ 有官, 稍入茭二千七百束, 尉骏买二千束 ” 汉代饲草的计量单位用“ 束” 和“ 石” ( 表重量) 敦煌汉简 816: “ 万一千六百五十束, 率人茭六十三束多三百八束, 为千六百一十七石二钧, 率人茭四石一钧转囗囗囗囗三石 ” 据之算得,此次刈茭约有戍卒 180 人参与, 实为一次大规模的破坏草被行动。

据《 汉书·律历志》 , 1 石 4钧, 1 钧 30 斤, 则 1石 120 斤汉斤与今市斤略等, 也大体合今 250g∀敦煌 1151 简: “ 平望伐茭千五百石 受步广卒九人, 自因平望卒四韦以上一廿束为一石, 率曰囗千五百石奇九十六石,运积蒙” 笔者曾考得平望为汉敦煌郡中部都尉下辖之平望候官, 其位于今敦煌市城西北约·125·??!∀黄盛璋编制: 《 历代度量衡换算简表》 , 《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 , 科学出版社, 1982 年, 第 261 页谢桂花等: 《 居延汉简释文合校》 , 文物出版社, 1987年, 第 148 页吴礻 乃骧等: 《 敦煌汉简释文》 ,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第 145页胡平生, 张德芳: 《 敦煌悬泉汉简释萃》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第 81- 82 页谢桂花等: 《 居延汉简释文合校》 , 文物出版社, 1987年, 第 148 页65km 汉长城线上的卡子墩( T 21) ; 步广为中部都尉下辖之步广候官, 位于今国营敦煌农场场部东北 6km 处的西碱墩( T 24, 障) “ 一廿束” 文意不通, 恐是 12 束之误。

12 束为1 石, 则每束草重 10 斤( 唐代亦每束草重约 10 斤, 详后) 平望候官此次伐茭 1500石, 合计 18000 束, 重达 18 万斤, 数量十分巨大 这许多茭显然是伐自距其驻地不远的敦煌绿洲北部边缘的今条湖、 波罗湖、 酥油土一带 因其本身人手不够, 还要约请步广戍卒 9 人参与采伐 更有甚者, 敦煌悬泉简Ⅱ0112( 2) : 112 载: “ 阳朔元年( - 24 年) 七月丙午朔己酉, 效谷守丞何敢言之: 府调甲卒五百四十一人, 为县两置伐茭给当食者, 遣丞将护无接任小吏毕, 已移薄( 簿) 谨案甲卒伐茭三处 ”敦煌郡效谷县位于今敦煌市城东偏北 17km 的墩墩湾古城?, 该县境内的两置应为悬泉置与遮要置 为给其伐茭, 一次调动戍卒就多达 541 人, 其所伐之巨, 破坏之烈自可想见 伐茭的 3 处地点, 应在靠近悬泉等置的敦煌绿洲东部边缘的今伊塘湖、 城湾农场以东一带若以前云人均伐茭170 束计, 则本次采伐高达91970 束, 重约百万斤 敦煌 1858简: “ 具四十万二千四百卅束 ” 其数竟如此之大, 不能不令人惊叹 1780 简: “ 制诏酒泉太守, 敦煌郡到戍卒二千人茭。

⋯⋯” 此次专为伐茭而来的戍卒竟多达 2000 人, 对草被的破坏无疑更为巨大茭草伐刈或购买后, 需贮存在烽旁的坞壁或驿置内, 以备一段时间之用, 有的烽、 置还建有贮茭专库, 每烽往往存茭数百至数千束不等敦煌 936 简: “ 囗转使赐茭言库囗 ” 居延 4. 35:“ 第廿二, 积茭千石, 永始二年( - 15 年) 伐 ” 59. 3 简: “ 出第廿五积茭六百五十三石 ” EPT 49:162简: “ 第四积茭四百一石廿五斤, 建昭二年( - 37 年) 囗囗” 第四、 廿二、 廿五均为燧名EPT 59: 344 简: “ 凡出茭四百束, 今余千七百九十” 有时因管护不当, 积茭亦会腐烂变质EPT 52: 173 简: “ 囗囗吞远置园中茭腐败, 未以食 ” 这当然会受到一定处罚 为更有效地伐茭, 官员还须亲往视察茭草资源EPT 51: 400 简: “ 诘边官前使尉史宪, 自行视茭边何囗囗 ” 有时因天然茭草资源采伐过量, 不敷其用, 还辟有人工种植的茭地 EPT49: 10 简: “ 一人守茭, 一人除陈茭地 ” 笔者曾考得, 河西汉塞每一候官的辖段约20~40km 不等, 少数有辖 60km 的?。

若以平均 30km 计, 则总长约 1600 余 km 的河西汉塞( 含居延段) 约设候官 53 个, 即依前引敦煌1151 简所记之数, 每候官每次伐茭以 1500 石计算, 则河西地区仅长城塞防线上一次伐茭即可达 79500 石, 即 9540000 斤, 合今近 5000吨! 若按每月伐茭一次计( 据 EPT 52: 85 简: “ 受六月余茭千一百五十七束” , 很可能每月伐茭一次, 并盘清余茭) , 则此项伐茭全年即可高达 6 万吨当然这还远非整个河西地区全年的伐茭数, 其数尚不包括民户百姓的伐采数量除伐茭外, 绿洲边缘的芦苇、 柽柳等亦是被大量采伐的对象《 汉书·西域传》 记: 鄯善( 楼兰) “ 多葭苇、 柽柳、 胡桐、 白草” 颜师古注: “ 柽柳, 河柳也, 今谓之赤柽” , 河西当地俗称红柳 葭苇即芦苇, 胡桐即胡杨, 白草指芨芨、 沙蒿等, 这些植物在河西亦多分布 已如前述, 河西汉长城塞垣、 烽燧乃至城堡的构建方式, 大多是以土墼( 或夯土) 与芦苇( 或柽柳等) 层层交错叠压筑成, 笔者于敦煌、 安西、 玉门、 金塔、 额济纳旗等地实地所见, 塞、 燧墙体中每层芦苇( 或柽柳) 厚约 20~30cm, 若墙高 5m, 约需苇层 6~8 层, 而其基部则往往用厚约 40cm 的罗布麻、 柽柳、 胡杨枝与夯土压实而成。

试想仅此一项就将有多少芦苇、 柽柳资源惨遭刀斧当年燃放烽火的·126·??李并成: 《 河西走廊历史地理》 ,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5年, 208- 224 页李并成: 《 汉敦煌郡效谷县城考》 , 《 敦煌学辑刊》 1991 年第 1 期李并成: 《 河西走廊历史地理》 ,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5年, 217- 220 页 苣” 亦用芦苇制作, 所用数量亦很巨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