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涵义:“粗野主义” 是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典型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的粗鲁结合”2、代表人物:勒·柯布西埃、斯特林(英国)、鲁道天(美国)、前川国男、丹下健三(日本)三、“粗野主义”倾向3、粗野主义的发展:v 马赛公寓大楼,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巨大而沉重的雕塑品,出自柯布西耶之手,v 由英国史密森夫妇提出,认为“粗野主义”不单是形式问题,而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条件有关的认为建筑的美应以“结构与材 料的真实表现作为准则”,“不仅要诚实地表现结构与材料,还要暴露它的服务性设施”v 英国建筑师斯特林60年代的作品,开始摆脱粗野主义的牵制,设计风格比较讲求功能、技术与经济,在形式上没有框框,自由与大 胆,可谓“野而不野”v 60年代下半期以后“粗野主义”逐渐销声匿迹4、代表作品:v 马赛公寓大楼,昌迪加尔行政中心----柯布西埃,五六十年代;v 亨斯特登学校---史密森夫妇---早期(有密斯的影子)v 谢菲尔德大学的设计方案----史密森夫妇----1954----以基地地形和内 部交通高低错落为基础的构图方式v 公园山公寓---学生设计---1961---“街道平台”,公寓外形简朴而粗犷,是它的内容直映。
v 强调粗大的混凝土横梁:兰根姆住宅----斯特林和戈文----1958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鲁道夫----(1959--1963)仓敷市厅舍----丹下健三v 强调巨大沉重的房屋部件大快、粗鲁地碰撞在一起: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伦敦的国家剧院v功能、结构、材料、设备、交通完全暴露;莱斯特大学的工程馆----莱斯特----(1959--1963)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莱斯特---(1964--1968)马塞公寓马 塞 公 寓 - 居 住 单 位外表是裸露着的混凝土,上面保留着模板的印痕和水迹大门廊之内有坡道,墙壁上点缀着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孔洞,并涂以红、黄、蓝、白等鲜艳 色彩怪异的体形、超乎寻常的尺度,粗糙的混凝土表面和不协调 的色块,给建筑带来了怪诞粗野的情调昌迪加尔高等法院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大楼 鲁道夫(1963)外墙是用有竖向条纹的毛面现浇混凝土装饰,突出水平与垂直构件的相互交织,错落前者是不惜重金地极力表现优质钢和玻璃结构的轻盈、光滑、晶莹、端庄及其与材料和结构一致的“全面空间”;后者则是经济地,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的毛糙、沉重与粗野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典型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的粗鲁结合”。
比较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与 “粗野主义” ,两者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