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郑板桥绘画风格及形式表现特色(1)[摘 要]郑板桥是清初画坛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积极倡导书画印的综合艺术,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的文人画,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在对郑板桥生平及绘画的时代背景加以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从竹、兰、石三种题材对郑板桥的绘画风格进行了分析,在书画、题跋、布局、技法方面对郑板桥绘画的形式表现特色进行了论述[关键词]郑板桥 绘画风格 形式表现 “扬州八怪”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要算郑板桥他的书画近年来引起各国学者的热烈讨论,备受关注郑板桥被称为“诗书画三绝”,即以诗、书、画闻名,尤其他的兰、竹之作,驰誉中外,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虽“书画合一”为文人画传统,但郑板桥新颖创新的表现却成为他的独特风格,而且他的美学思想也脍炙人口,对于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近些年虽然有很多人在研究郑板桥,但研究内容多限于诗、题画、书法、文艺理论及词作上,其实郑板桥三绝之一的“画”的成就并不亚于其他一、郑板桥生平及绘画时代背景郑板桥(1693-1765)名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金石家,诗人49岁曾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县令,后被撤职罢官,回到家乡扬州,以卖画为生。
他与当时聚居扬州的另7位画家一起,并称“扬州八怪” 郑板桥所处的时代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时期,统治者为了缓和民族冲突,采取许多措施,逐渐稳定了社会秩序,乾隆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了新兴商业都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兴盛当时绘画以山水、花鸟画较为发达,山水方面,清初的“四王”继承明末董其昌松江画派摹古画风,成为清代的正统,而在野的画家如龚贤、八大山人、石涛等人,反对泥古不化,重视师法自然,主张创新,强调个性抒发花鸟画方面,名家辈出,技法多样,风格各异,以常州画派影响最大清中期“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使人耳目一新二、郑板桥的绘画风格郑板桥的绘画题材,以兰、竹、石为主要描绘对象,其次是松、梅、菊等他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出新意趣,藉由这些题材抒写他心底敢冲破传统观念的“倔强不驯之气”下面将从竹、兰、石的三种题材进行探讨一)墨竹画竹为中国人精神表征之一,古代文人常借其怡情养性,或寄托人生观,因竹外实内空,表征着虚心贞节,而有清秀朴朗 ,为高风亮节之代表,成为士大夫所喜爱的主因以竹入画,唐代着重于着色,五代开始使用墨染,北宋开始流行墨竹,已有悠久的历史郑板桥不只爱竹,他对墨竹画的历史颇有研究,郑板桥所叙述的“墨竹源流”为:“本来画墨竹,幽人韵士,聊以抒写性情,故画有六法,惟竹与兰不与焉”。
郑板桥对于历代墨竹画家研究非浅,其中对文与可评价最高郑板桥笔下的竹千姿百态、变化无端郑板桥画一枝竹,或丛竹,或竹林,都变化无穷有时满纸都是竹节,而叶子只有一点点郑板桥的墨竹,虽在题材上没有超出传统文人画的范围,却在风格上远远超越了传统文人画二)写兰从宋代开始,兰花成为描绘的对象,兰有清秀之叶、高雅之花、幽静之香郑板桥绘画题材以兰为第二,他“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说:“郑所南、陈古白两先生善画兰竹,燮未尝学之彼陈、郑二公,仙肌仙骨,藐姑冰雪,燮何足以学之哉!”郑所南成为郑板桥所追求的目标,这点从“所南翁后”印章里发现,而且还认为:“兰竹之妙,始于所南翁,继以古白先生又如苏轼画兰“长带荆棘”,把兰比喻于君子,而把荆棘比喻于小人,是“君子能容小人”,而郑板桥的诠释与苏轼不同,认为兰与荆棘的关系是互相的,而不是对立的关系,这点和郑板桥本身的平等思想有关,“莫漫锄荆棘,由他与竹高西铭原有说,万物总同胞”三)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