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之异同【摘要】庄子和屈原同为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他们的浪漫主义风格因为相同的时代背景而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他们出身不同,他们的作品从创作手法、创作风格上相比较,差异也是显著的关键字】屈原庄子 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孕育了无数文人才子, 造就了江淮一代富于幻想的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和屈原,一个是著名的文学家、 思想家、散文家,道家的代表人物; 一个是著名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他们同生活在战国时期, 在浪漫主义文学史上都占了重要地位但由于出身不同,政治态度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庄子和屈原虽然同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虽然在批判现实、 崇尚人格美等方面有相同之处, 但在创作风格精神境界、 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一、 相同的时代背景及不同的出身经历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庄子和屈原都生活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们都有着批判现实的写作倾向 但虽身处同一时期, 两人的出身以及社会经历是有很大差距的屈原是楚国人,出身贵族,生活优越,庄子是宋国蒙人,生活贫困潦倒由于出身经历不同导导致迥异的态度,使他们作品的风格不同庄子是“处穷闾厄巷, 困窘织屦 , 槁项黄馘”①的平民知识分子, 屈原则是身仕左徒三闾大夫并为楚王近臣的同宗① 选自《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 。
2 贵族对庄子而言, 出身的困乏使其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而屈原后期被流放, 那一时期的作品中仍旧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二、 对待现实的态度以及政治态度对他们风格的影响两者都有着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的老子的思想,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他对时代有绝望感,窒息感,对现实抱以一种不得已的消极态度, 对人世间事物抱以不得已的超脱态度,强调独志和自化庄子追求其人格的绝对自由,表现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 的宏大气魄 屈原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并且本身就是贵族, 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之职, 楚民族独特历史发展进程形式的热爱祖国, 顽强不屈、勇于进取的精神流淌在他的血液里,滋养了他的爱国激情和刚正不阿、奋斗不止的抗争精神 所以他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国势的兴衰而与此同时, 由于二人不同的政治态度, 形成了他们在创作上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做文章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批判社会,而在于崇尚自然, 在于为困境中的人类寻找精神的家园。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 ,到处充满危险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3 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 只能“顺”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 为其杀之之怒也; 不敢以全物与之, 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而屈原的终极目标是中国最终要重新恢复统一,并出现唐虞三代那样的盛世,故他致力于法治, 而时刻担心祖国的现实、 民族的前途,对朝野上下的贪婪愚忘之风的迫害贤良,祸国殃民的群小切齿痛恨,对自身的价值和也所坚持的理想充满自信,所以他愤概难平, 种种忧怨,郁结心头, 故浑融为一股悲慨愤激之气,形成了屈原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郁愤缠绵的风格三、 思想宗旨不同而形成了迥异的浪漫主义精神庄子和屈原政治态度迥异, 故形成了创作上不同的浪漫主义精神即消极与积极庄子的作品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
他始终葆有平民分子的强烈愤世精神, 由于他为人正直不阿, 不媚权贵,不屈于权势利益, 所以他对社会上的许多丑恶现象都能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抨击而与此同时,庄子又是道家学说的极力倡导者,追求与世无争、虚静无为的恬淡生活,消极入世,对自然界的无上崇拜,故被一直评论为消极的浪漫主义风格4 屈原的作品始终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顽强的斗争精神,他孜孜不倦的追求进步理想,他的崇尚的品格充满了他文章的自始至终他对自己的遭遇愤慨难平屈原虽“以道自任”,但超乎寻常的忠诚换来的却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结局对宗国的眷恋,对国君的深情,对时不我待的感伤,对忠贞而被放逐的委屈,对重新起用的希冀,种种忧怨,郁结心头这种情绪在诗人胸中激荡冲撞,浑融为一股悲慨愤激之气, 于是就形成了屈原浪漫主义创作上一种积极入世的浪漫主义风格四、 庄子和屈原所代表的消极浪漫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屈原的作品没有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他主要批判的是:是非颠倒,蔽美称恶的统治集团,主要不满昏君和腐朽的贵族屈原二次流放,却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虽屡遭打击,却毫不动摇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的“好修”招来了嫉妒与诽谤,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司马迁评价屈原 :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灌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蝠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② 屈原有着非常浓厚的忠君思想和强烈的国家观念, 忠君爱国可以说是屈原思想的核心被庄子所否定的忠臣贤士, 正是屈原所肯定和歌颂的对象屈原的忠君,是时代的阶级的局限使然, 而屈原的爱国,正是他所以光辉伟大之所和庄子比起来 ,一者束缚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之中, 一者放②选自《史记》 ,司马迁5 任于传统伦理观念之外而庄子则彻底怀疑,否定,批判了社会的一切政治状况和俗理,道德规范《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 “齐物” , 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而庄子解释“齐物” ,便用的“无为”他试图使用其特有的辛辣和冷峭的文字讽刺着社会上的黑暗面,同时宣传“无为”,达到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意在号召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五、 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的异同他们都惯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庄子思想恣肆奔放,思辨性强,具有飘逸浩渺的浪漫主义特色,主张不拘泥于语言文字, 借助比喻、夸张、想象、象征、暗示等方法,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联想、想象、领悟无限的“言外之意”在庄子寓言里,鲲鹏展翅,绝云气,负青天,水击三千里”,其想象不可不谓大胆 梦中觉醒,不知己为蝴蝶或蝴蝶为己; 蜗牛角上, “触蛮二氏略地争战 . 伏尸百万,逐北旬又五日而后返(《则日》 ),其想象不可不谓怪异,可以说是风云开阖,神鬼变幻,令人叹为观止想象的大胆、奇异,必然导致意境开阔、怪诞庄子崇尚的是“无为而6 不为”的自然之道,是客体内在的必然性,“它无所不在”, “在缕蚁”、“在瓦壁”它使一切客体按一定的规律、目的自由运行,使“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 万物不得不昌”③庄子要把握的就是这个合乎规律又合目的的自然之道屈原则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 通过自由的幻想,构成奇特的情节、境界,这是屈原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六、 在美的人格形态上的异同崇尚人格美是屈原和庄子的浪漫主义创作所力倾的,他们都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保持性行高洁的人格。
庄子崇尚自然率真、反对后天的人工雕饰一部《庄子》 ,洋洋洒洒,无异于对不平时代的愤怒控诉他之所以扬言要 “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乃是因为“以天下为沉浊, 不可与庄语” 所使然于是,他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来表现他的审美价值取向、他的风骨和态度而屈原则接受了儒家 “文质彬彬” 的影响,强调“内美”与“修能”的统一这一人格修养的方式引申到艺术美,可以说屈原的审美观既强调天然本质之美, 但更重视后天的人工雕饰之美,既强调内在的道德之美,又重视外在的形式之美,力求做到自然与人力,美与善的和谐统一最后,是两人对后人的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庄子散文雄奇浩荡洒脱,李白、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诗人,大多得力于庄子,从那③选自《庄子〃知北游》7 里吸取丰富的营养,才使他们在诗词文赋方面取得伟大的艺术成就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而后世对屈原所吸取的是借助神话游仙来隐,曲折地象征现实生活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 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 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 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庄子和屈原作为浪漫主义文学家,不仅是现实的叛逆者,而且都是理想主义者, 都对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 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又截然不同 : 屈原立足于忠君爱国,追求的理想是实现他的“美政”;庄子没有国家观念, 他所追求的只是个人的自由 这种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正是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庄子译注》,孟庆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 1 月 1 日版《庄学研究》,崔大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史记〃屈平贾生列传》 ,司马迁,长沙岳麓出版社,1988 年版《楚辞选》,马茂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