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阅读带来的思考——以《朗读者》为例 迟宁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伴随着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 “媒介融合”已成为今天一个无处不在的场域受其影响, 以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各种新媒介形态不断涌现, 使得媒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与此同时, 文化潮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也促成了受众的细分化和信息接受的“碎片化”倾向, 传统受众由以往的单向度倾听、阅读者角色, 转变成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娱乐、资讯服务的用户, 媒介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更加充分、彻底, 传媒产业正在以信息“爆炸”的喷涌和多种娱乐元素的聚集, 满足着当下社会中不同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在这种文化语境下, 浅表层的、碎片化的、不成系统的浏览式阅读取代深层次的沉浸式阅读, 不仅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阅读方式, 而且更有成为一种社会趋势之感恰在此时, 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倡导沉浸式阅读的文化综艺类节目《朗读者》, 从帮助阅读者挖掘文本深层次信息和梳理文本情感内涵两个层面, 展现了沉浸式阅读给人们带来的深刻影响及其存在的价值一、浏览式阅读时代呼唤“朗读者”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视觉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写着我们的社会。
以“快”“短”“碎”“浅”为主要特征的浏览式阅读, 在给现代人提供更为便捷、丰富、多元的信息的同时, 也消耗了人们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弱化了人们享受阅读过程所带来的快感, 并成为主导和塑造现代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在浏览式阅读方式的引导下, 中国传媒产业形成了以话题制造、个人诉苦、揭秘隐私和模仿西方国家娱乐节目为卖点的节目制作特征浏览式阅读方式的普遍出现, 是伴随着中国传媒产业迅速步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出现的, 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以经济利益为主导, 导致一些媒体人逐渐迷失自我, 并由此形成以追逐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的扭曲的价值观;其二, 在自我创新的过程中, 一些媒体不仅忽视自身所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年轻一代的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其三, 前述两种状况又与中国社会在 20 世纪以来形成的“文化主体性”的弱化不无关系除此之外,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视觉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写着我们的社会现代人更加热衷于迅速浏览、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式的阅读, 努力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足够丰富的信息;此外,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 现代传媒产业也大量采用醒目图片与文字说明相配合的编辑样式, 一种被称为“眼球经济”的社会力量和“注意力”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由此可见, 在经济环境因素、技术手段因素和文化思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浏览式阅读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为常见、普遍的阅读方式但这种阅读方式并不能引领民众深入阅读文本的深层次, 对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不能提供“正能量”中央电视台经过近一年半时间酝酿、筹备的《朗读者》节目一经播出, 便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 一档看似清淡无味的节目缘何能够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度, 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肌理是值得探讨的正如主持人董卿在节目开场白中所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 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 而人是展现生命, 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朗读只是传播文字的一种手段,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唤醒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文字的关注而生命和文字是无法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得的, 它只有通过沉浸式的深度阅读才能获得, 而这一点正好与当下技术潮流所主导的泛娱乐化风潮形成了鲜明对比当今社会, 浏览式阅读有其存在的一定的合理性, 但更应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推广建立在“浏览式阅读”基础上的“沉浸式阅读”, 因为后者将最终决定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水平, 从这一点来看, 央视《朗读者》节目的适时推出可谓恰逢其时、实至名归。
二、沉浸式阅读对文本深层次信息的挖掘相较于浏览式阅读所提供的碎片化信息, 沉浸式阅读的优势, 首先在于它为阅读者提供了挖掘文本深层次信息的有效途径;其次, 能够帮助阅读者对文本情感的内涵展开有效梳理, 这两点都在《朗读者》节目中得到了有效呈现, 试析如下: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风尚,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文化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 汉之赋, 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 宋之词, 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媒介融合时代的“碎片化”“浅表化”和“不成系统化”的阅读, 构成了当今时代“大文学”概念的一部分, 表征了现代人的某种时代风尚有学者指出:“人们越来越深切感地感受到, 中国当代的阅读文化正在或已经出现了某种困局人们 (尤其是青年人) 的阅读方式已悄然发生变化, 特别是数字化的电子媒介所催生的各种电子阅读大行其道, 这极大地改变了国民的阅读行为及其阅读习性, 使得整个社会当下的阅读生态迥异于前针对这一状况, 央视《朗读者》节目聘请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作家学者、社会文化人士, 以他们复杂的人生经历为背景, 试图让单纯的阅读行为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以《朗读者》第二期节目为例, 其卷首语说道:“……因为陪伴很温暖, 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 那就是时间当然, 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到最后陪伴就成了一种习惯, 就像我们的朗读者, 郑渊洁、乔榛都谈到了自己, 夫妻之间的陪伴,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陪伴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 失去了陪伴, 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 陪伴是奢侈的, 这不仅是说我们要疲于奔命地应对繁忙的工作和巨大的生活压力, 而且更由于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疏离, 因此, 陪伴就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朗读者》正是通过嘉宾的讲述和朗读, 试图唤醒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对陪伴的渴望, 这也正是节目所倡导的沉浸式阅读的核心理念对于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而言, 书籍的“陪伴”是极为奢侈的事情, 他们更多的是从碎片化阅读中获得“文本泛滥, 信息过载和无用积累的话语, 这是数字化时代读者面对的情境追求速度是这个时代最基本的阅读特征, 人们容易产生焦虑, 把阅读学习简单化而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耐心、平和及宝贵的冥想”同样的情况还可以在以主题词为“礼物”的第三期节目中找到。
朗读嘉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情感世界他们所朗读的作品既有郑渊洁先生创作的童话, 也有作家麦家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还有导演陆川朗读的《藏羚羊的跪拜》《朗读者》及其所阅读的文本, 所确立的以深度阅读、情感诉求为中心的阅读方式, 为当下喧嚣、浮躁的社会提供了一种具有现实针对性的阅读指导通过考察《朗读者》节目所选取的各类作品不难发现, 尽管有些作品尚不能被视为文学经典, 却能够开启受众认知文学经典的新途径他们可以借由传媒为其提供的文字信息、文学作品和认知作品的方式, 去了解、认知文学, 建构起文学的整体面貌, 而这种情况正是提供碎片化信息的浏览式阅读所无法满足的以主题词为“选择”的《朗读者》第三期节目, 著名演员王千源朗读经典作品《老人与海》的片段, 他希望用自己对经典文学的朗读, 能够鼓励各行各业执着坚持自己选择的人们嘉宾也对该作品点评道:“《老人与海》里这个老人象征着我们生活中一切的无名人物在面对困难时所迸发出来的强大力量在这个片段的朗读过程中, 观众从享受专业演员对于经典文学作品从文字到声音的再现, 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经典作品产生了二次认知和学习在节目的引导下, 越来越多的受众会在浏览式阅读的基础上, 对一些文学经典进行沉浸式的深入阅读。
沉浸式阅读在重塑现代人获取多元信息的基础上, 也重塑了人们认识周围环境的方式, 进而改写了现代人的情感模式《朗读者》节目的积极意义, 正在于它以直观、可感的方式, 向人们展现了沉浸式阅读的优势——对文本深层次信息和情感的挖掘, 在更深远的意义层面上重塑自我与此同时, 浏览式阅读自身所存在的信息碎片化、知识条理非逻辑化的先天不足, 也在更为深刻、宽泛的意义层面上, 为沉浸式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三、沉浸式阅读对文本情感内涵的梳理通过前文论述不难看出, 沉浸式阅读的积极意义, 不仅表现为能够帮助阅读者挖掘文本深层次的信息, 还表现在它有助于梳理文本的情感内涵就后者而言, 央视《朗读者》节目以其独有的人文情怀完美地诠释了这一主题在浏览式阅读逐渐被现代人广泛接受的当下, 情感诉求是能够联系起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重要媒介《朗读者》节目的制作团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 进而采用嘉宾阅读文本的方式, 将情感诉求的叙事线索在现代传媒语境中得以延续, 为逐渐忽略了沉浸式阅读的广大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情感认知手段经由《朗读者》节目主创团队的恰当改编, 实现激活其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终极目标具体来说, 在《朗读者》节目中, 标题词是引导受众关注节目的切入点。
在主题词为“家”的第九期节目中, 受邀嘉宾是著名作家梁晓声, 在他的印象中, 家是贫穷、愁苦、无奈这些词汇的注脚, 因为父亲常年不在家, 母亲一个人要带五个孩子艰难生活是坚韧顽强和患难与共, 才让母亲把五个子女拉扯大即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 母亲仍凑钱给梁晓声买书, 让他在苦难的生活里得到最初的文学启蒙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母亲的坚定支持, 奠定了梁晓声今日文学造诣的基础他朗读自己的作品《慈母情深》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从这则收录于小学生课本的选文里, 观众不仅能够领略到作家平民化风格的文字魅力, 更能够感悟到字里行间所描述的母亲对于子女的一种质朴的情感节目中, 嘉宾的个人魅力也是吸引受众的关键点在主题词为“味道”的第十期节目中, 受邀嘉宾为深受都市白领喜爱的香港畅销小说作家张小娴, 其作品文风清雅, 情节简单, 篇幅短小, 尽管一个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都是最简单不过的一瞬间, 但其笔下的情境营造却真实和深刻在与主持人畅谈对爱情的理解, 特别是对于爱情长跑的看法后, 张小娴深情朗读了自己散文集中的一篇短文《爱情的餐桌》以送给深爱之人她读道:“要是可以, 我要一直跟你吃到永远, 看着我们彼此在餐桌上渐渐凋零, 眼睛老了, 看不到账单上的小字, 胃口小了, 只能吃那么一点点, 牙齿终于也掉光光了。
我爱的人终究会跟我一样, 在餐桌边一点一点地老去到了那一天, 我但愿我是首先倒下去的那一个, 就像认识你以后我们一起吃的每顿饭那样, 我喝不完的酒这一天你也替我干了吧……”情到深处, 朗读者不仅情难自控, 而且深深感动了主持人及在场的观众当主持人问到这一段中哪里最感慨万千、撩动情绪时, 张小娴追忆了对已经过世的父亲的思念和曾经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 真诚“希望当每个人在拥有的时候都懂得去珍惜”再以《朗读者》中出现的《藏羚羊的跪拜》为例, 该文由著名导演陆川朗读, 与他曾经拍摄的以保护藏羚羊为主题的电影《可可西里》交相辉映作品讲述的主题是亲情, 这是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最为真实、最为自然的情感, 却也是极易被忽略的一种感情对于当今社会的现代人而言, 残酷的竞争、超快的节奏往往会让人们因为生活的忙碌、工作的繁重而忽略对最亲近的人的眷顾和问候《朗读者》节目并非要借助这一次的朗读来唤醒全社会对于亲情的重视, 但它却可以在受众的情感世界中产生共鸣文中描绘的母藏羚羊是有感情的, 由于它无法用语言去讲述自己想要表达的一切, 最终只能选择以下跪的方式, 向人祈求放它一条生路作者动情地写道:“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 都是神圣的。
这份真挚、自然的情感, 正是《朗读者》节目制作团队试图向受众传递的信息通过前文分析, 笔者深切地认识到《朗读者》节目向广大观众展现了沉浸式阅读在挖掘文本情感内涵方面的优势根据现代符号美学的观点, 一部新的作品如同‘言语’, 其产生一方面修正和补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