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哲学与艺术常识的关系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868.66KB
约63页
文档ID:48014507
哲学与艺术常识的关系_第1页
1/63

第五讲教学目的v通过了解哲学与 艺术、常识的关系 ,进一步深化对哲 学反思本质的理解 艺术的审美世界v据说你不论从哪个 方向去看蒙娜丽莎 的眼睛,都能感觉 到她也在看着你 这与她那神秘的微 笑一样令人百思不 解这就是艺术的 魅力?什么叫艺术?v在古汉语中,“艺”是技巧的意思古 希腊文“Texvn”一词既表示艺术,也表 示制作和手工在拉丁文中,“ars”一 词同时意味着艺术、手工和技巧通常 认为,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 ,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把握和反映世 界,表示对世界和自身及其两者关系看 法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的分类v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 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 造型艺 术 (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视听 艺术(电影,电视等),语言艺术(文 学等)和综合艺术(戏剧、摄影等) 也可以根据时空性质将艺术分为时间艺 术,空间艺术以及综合艺术 艺术的起源和本质v关于艺术的起源与本质,有 种种不同的观点,其中影响 广泛与深远的有“模仿说”、“ 游戏说”、“巫术说”、“表现 说”、“劳动说”等模仿说v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 产物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 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文艺复兴时 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 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 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 游戏说v游戏冲动亦即 审美冲动,以自 由为其精髓所 以,艺术是一种 以创造形式外观 为目的的审美自 由的游戏——席勒巫术说v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 ,在考古资料基础上 提出艺术起源于原始 人交感巫术的论点, 认为原始艺术实际上 是巫术的一种,目的 是祈求狩猎的成功 这一论点在20世纪以 来颇为流行表现说v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 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 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 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 莱、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等, 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 劳动说v希尔恩在《艺术的起 源》中就曾经列出专 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 的关系;俄国普列汉 诺夫通过对原始音乐 、歌舞、绘画的分析 ,系统地论述了艺术 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 ,并且得出了艺术发 生于劳动的观点 对艺术的理解v但是,不管对艺术有多少不同的 理解,艺术总是为人类展现一个 审美的世界,一个深化了人的感 觉与体验的世界在艺术世界中 ,人的生活获得了美的意义和价 值而正是对美的追问,构成了 哲学与艺术的密切联系。

哲学对美的追问v“美”是什么?这是把“美”作为主词而进行 的哲学追问而哲学家们对“美”的追问 ,又总是突出地诉诸对“艺术美”的追问 关于“美的本质”、“美的存在”、“美的 发现与创造”,构成了以“美”为聚焦点的 哲学问题,也构成了哲学家对艺术所创 造的审美世界的追问哲学对美的追问v哲学对艺术的审美世界的追问,从根本 上说,是哲学对人的生存方式的追问, 是哲学对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的追问 因为,艺术是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 基本方式及其所体现的人与世界的相互 关系而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艺术美不 仅是人的创造性的结晶,而且它本身就 是生命活动的体现哲学对美的追问v艺术美的根基,在于艺术本身是“生命 的形式”艺术把人们带入美的境界, 是因为表现了充满创造活力的生命 如齐白石的“虾”和徐悲鸿的“马”前者 不能在江海中游戏,后者不能在草原 上奔驰;然而,人们却在这“虾”和“马” 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动与创造,体验 到了强烈的艺术创造的生命之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人类把握世界的哲 学方式与艺术方式v哲学和科学一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 理论方式”,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 审美方式”,它们作为人类创造能力的 特殊表现,哲学以理论方式为人类创 造概念的世界,艺术则以审美的方式 为人类创造形象的世界。

理论方式与艺术方式的区别v文学家雨果有一句名言:科学——这是我 们,艺术——是我v科学所要表述的是客观规律,其真理性认 识需要取得人们的共识,因而是“我们”; 艺术所要表达的是个体感受到的强烈的审 美体验,需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因而是“我 ”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理论方 式,当然也可以被理解成“我们”,并与作 为“我”而存在的艺术相区别理论方式与艺术方式的区别v理论要通过逻辑论证来“以理服人”,即以 逻辑论证的方式去阐述事物的普遍性、必 然性和规律性,体现其“逻辑性”;艺术则 要通过艺术形象来“以情感人”,即以其所 具有的审美意义来激发人们的美感,体现 其艺术美的典型性、理想性和普遍性,也 就是“艺术性”理论方式与艺术方式的联系v然而,作为“我们”的理论与作为“我”的艺 术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种对立统一 在理论活动中,“我们”是“画内音”,而“ 我”则是“画外音”;与此相反,在艺术活动 中, “我”是“画内音”,而“我们”则是“画外 音”这表明,表述“我们”的理论离不开“我 ”的“发现”,表达“我”的艺术也离不开对“我 们”的表现哲学方式v哲学不仅区别于艺术,而且区别于科学, 因此,哲学的理论方式表现了“我”与“我们” 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

哲学直接地表现了“ 我”与“我们”的统一,即任何真正的哲学, 都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 体性的风格去探索人类性的问题哲学家 的哲学创造体现了“我”,人类性的问题则 体现了“我们”艺术的哲学意蕴v一步发人深省的小说、电影,或一 首震撼心灵的诗歌,人们常常称赞其 富于“哲理”;而对于一位独具匠心的 艺术家,或一位妙语连篇的文学家, 人们又常常称赞其具有“哲学”头脑 这就是说,“哲理”是艺术的深层底蕴 ,“哲学”是艺术家的深层教养艺术的哲学意蕴v艺术不是简单地反映世界,而是反 映艺术家眼里的世界艺术作品所反 映的现实并不是现实世界的自然状态 ,而是心灵化的现实现实的心灵化 和心灵化的现实一直在交错进行艺 术家的“心灵”状态与艺术品的“艺术性 ”、“思想性”是密不可分的哥特式建筑的特点v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秀 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 的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艺术的哲学意蕴v“深刻的哲学背景和世界文学背景是文 学的深厚依托,有没有深刻的形而上的 哲学思考和人类高度的精神背景,是区 别‘名家’和‘大家’的标志,没有这种背景 和依托,文学永远只能作低空飞行,而 不能实现真正的飞翔。

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v概念既是人类思维的形式,又是人类认 识的成果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 中,必须和只能以概念的方式去实现对 世界的本质性、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 性的把握与解释,也就是以概念的方式 实现思想对世界的占有在一定意义上 ,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概念的形成、演 化、变革和更新的历史概念框架”v是指人们用以构筑思想中的经验世界 并用以整理思想中的概念的方式人 类用以把握世界的概念框架,可以从 总体上去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层次,这 就是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科学性质 的概念框架和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 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 不同的性质世界图景v指人在自己的 想象和思想中 所构成的关于 经验世界的整 体图景思维方式v指人们用以把 握、描述、理 解和解释世界 的概念框架的 组合方式和运 作方式价值规范v 就是对人们 的价值取向、 价值认同、价 值选择、价值 评价和价值践 履等等的规范 三个层次的 概 念 框 架常识科学哲学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常识、科学和哲学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常识的涵义常识就是普通、平常但又持 久、经常起作用的知识是人 类把握世界和自我及其相互关 系的最具普遍性的基本方式。

其本质特性是经验性龟背湿,阴雨兆常识的世界图景它是以人们的经验的普遍性为中 介的世界图景即是由人们的共 同经验构成的这种“共同经验” 的“世界图景”,具有直观性或给 予性、凝固性或非批判性等特征 直观性或给予性常识的世界图景由经验直观形成 的,又直观地呈现给经验的主体 经验”既是构成主体的世界图 景的中介,又是“世界”在主体的 表现和思想中的“图景”凝固性或非批判性常识的世界图景以共同 经验的历史性遗传为中 介,而实现其世世代代 的延续,因此,在本质 上,它是一个僵化的、 凝固的世界图景,即永 远是共同经验的世界图 景,容不得个性的差异 或离异科学的世界图景科学的世界图景是以概念的规定性为中 介的世界图景,它既不是经验表象所给 予的,也不是通过经验直观形成的,而 是由概念的相互规定构成的它具有内 容的规律性、解释的普遍性、描述的可 证实性和经验的可预见性等特征常识的思维方式v常识的思维方式是 一种形而上学的思 维方式它表达了 一种非此即彼、两 极对立、互不相容 的思维公式要么P ,要么Q常识的思维方式v“常识”是“极可尊敬的”简单的常识可以满足 人们日常活动中的形式逻辑推理;一般的生 活常识可以作为技术格言和道德箴言,既满 足日常生活中处理各种事务的需要,又满足 日常交往中的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模糊的 自然常识,可以基本满足人的活动适应自然 规律的需要。

但一旦超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种就显示出其局限性常识的价值规范常识既具有描述和 解释世界的功能, 又具有约束和规范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的功能即价值规范 的功能它对人的 思想和行为具有规 定和否定的双重规 范作用常识的价值规范的三大特性一是它的狭隘性,即无法超越“共同 经验”;二是它的保守性,即倾向于 墨守成规;三是它的极端性,即习 惯于在两级对立的思维方式中进行 价值判断科学的价值规范科学的价值规范是理性化的科学以其系统 化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去规范人 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实证精神和分析 态度是科学价值观念的基础它不仅着眼于 经验的普遍性,更着重于对经验普遍性的理 性思考,它不仅着眼于“定性”式的论断,更着 重于形成论断的“定量”化的分析哲学对常识的超越哲学不是哲学不是对对常识常识的的“ “延伸延伸” ”或或“ “变形变形” ” ,,而是而是对常识的对常识的“ “超越超越” ”所谓“ “延伸延伸 ” ”或或“ “变形变形” ”主要是指以常识的观点去主要是指以常识的观点去 看待哲学,从而把看待哲学,从而把“ “哲学的哲学的” ”与与“ “常识常识 的的” ”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 混为一谈,把哲学变成冠以哲学名混为一谈,把哲学变成冠以哲学名 词的词的“ “常识常识” ”。

所谓所谓“ “超越超越” ”主要是指哲学改变主要是指哲学改变 了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了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 和价值规范,为人类提供了一和价值规范,为人类提供了一 种种“ “哲学的哲学的” ”世界图景、思维方世界图景、思维方 式和价值规范式和价值规范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v常识来源于经验,适用于经验,但不能 超越经验对经验的依附性是常识的本 质特征与此相反,虽然哲学的最终来 源也是经验,比关切在最终意义上也要 由人类实践的检验而适用于经验,但哲 学的本质特性之一,却正在于它的“超验” 的特性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v人类的理论思维方式是对常识思维 方式的超越人类理论思维方式的 形成是以系统化的概念体系去描述 和揭示经验世界为标志的它所表 述的已不是既定的、直观的经验事 实,而是 一种关于“普遍必然性”的 知识这种知识,是关于超越经验 对象的、并用以解释经验对象的知 识,因而是一种源于经验但又超越 经验的知识常识和哲学都需要以概念的方式 来描述和解释世界;但概念在常 识和哲学中的性质和功能是不同 的在常识中,概念是围绕表象 旋转的,以表象为转移的,为表 象服务的在哲学中,概念和表 象的关系则颠倒过来。

常识的表象性与哲学的概念性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命题›“飞矢不动”黑格尔的解释v芝诺从没有想到要否认作为“感觉的确定 性”的运动,问题仅仅在于“运动的真实性” 这就是说:在“感觉的确定性”,或者说“ 眼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