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城乡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3.22KB
约9页
文档ID:257047470
城乡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_第1页
1/9

          城乡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摘 要:目的 了解城乡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及其差异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所小学和镇雄县2所小学的四、五、六年级455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1)对城镇小学生而言,父、母教养方式在年级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亲的过分干涉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乡村父亲对子女在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上存在性别差异,在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和偏爱被试上存在年级差异,而母亲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偏爱被试上存在年级差异;(3)城乡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以及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过保护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乡村父母对孩子采取更多负性的教养方式结论: 城镇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指标优于乡村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关键词:小学生 父母教养方式 比较分析1.前言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1]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最早研究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

佩克(Parke)等人研究发现,子女的攻击性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性有密切关系[2]我国研究也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尤其是不良的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3]此外,虽然已有研究对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其相关变量予以了较多关注,但关于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探讨却长期被研究者们所忽视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小学生的影响远甚于青少年,为此,探讨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和实践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城市与农村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等都存在差别,这些差别可能导致城乡父母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鉴于此,文章拟探讨我国城乡文化背景下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父母教养方式,期望为小学生家庭教育提供素材和参考2.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和镇雄县的4所小学12个教学班(四、五、六年级)共500名被试,有效问卷455份,其中年龄9-15岁,平均年龄11.3±1.2岁;男生223名,女生232名;小四学生146名,小五学生151名,小六学生158名;城镇学生228名,乡村学生227名。

2.2 研究工具 以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Perris编制)”为工具[4],分别测查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由6个因子构成,即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由5个因子构成,即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与过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和严厉、偏爱被试采用“从不”、“偶尔”、“经常”、“总是”四级计分,分别记1-4分2.3 施测方法按班级发放问卷进行集体施测在施测时,先由主试向被试朗读指导语,解释本次研究的目的,打消被试的顾虑;然后再强调注意事项,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2.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5.0 for windows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3.研究结果3.1 城乡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特点统计分析表1显示,对城镇小学生而言,在父亲的过分干涉、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上,男生的分值均显著高于女生,其余父、母教养因子的性别差异不具统计显著性;各父、母教养因子的年级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对乡村小学生而言,在父亲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上,男生的分值均显著高于女生,其余父、母教养因子的性别差异不具统计显著性;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3个因子,以及母亲的偏爱被试上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事后多重均值比较(LSD)表明,小学四年级学生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3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而小学五、六年级学生间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母亲偏爱被试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小学四、五年级学生间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3.2 城乡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均值差异t检验后,表2显示,城、乡父母的教养方式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4个因子,以及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过保护、偏爱被试3个因子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城镇学生在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2个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乡村学生,其余因子得分则显著[来自wwW.lw5U.com]高于乡村学生;父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4个教养方式因子的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讨论4.1 城乡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特征研究显示,对于城镇小学生而言,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母亲均对男孩表现出过分干涉或过保护虽然大多数城镇父母能尊重子女,采取民主的教育态度,希望子女能朝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但由于我国社会性别的角色要求不同,父母一般赋予男孩较多的社会期待,而不希望其违背自己的意愿,表现为对男孩的过干涉、过保护对于乡村小学生而言,父亲对子女在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上存在性别差异,在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和偏爱被试上存在年级差异,而母亲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偏爱被试上存在年级差异这些特点与刘金花的研究发现相似[5],造成上述父母教养方式差异的可能原因:一是乡村父母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他们把家庭的希望寄托在男孩身上,对男孩的期望较高,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要求,对女孩的社会期待较低,表现出父亲对男孩的过分[来自www.Lw5U.coM]干涉和拒绝否认,以及因母亲在教养男、女孩过程中融入了同样的母爱,而使其教养方式无性别差异。

二是由于乡村父母承续着朴素的尊老爱幼美德,倾向于对年幼子女予以无条件的关爱和养育,表现出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积极教养,给予其较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同时,加之乡村父母农务繁忙或常年累月在外务工,而使其无法充分的与孩子独处和交流,教养方式简单、片面,很少教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许多父母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那就一切都好,但一旦孩子犯错,便进行严厉的惩罚,表现出对子女的过分干涉4.2 城乡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通过对城乡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的比较,结果显示,两者的教育方式总的来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父亲的教养方式中,也存在于母亲的教养方式中,表现为乡村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倾向于较多采用消极教养方式,而城镇父母则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这与卢清等人(2007)的研究发现较为一致,可作如下解释,从城乡父母的自身特点来看,城镇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的性质和经济收入在总体上都比乡村父母处于优势地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他们投入的精力和物质都比较多,给予子女的温暖理解多,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更全面和科学;在乡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采取以“成人”为中心的教养方式,但又因各方面的主、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对子女教养考虑更多的是物质生活和子女的表层行为问题,较少关注子女的内心世界,不善恰当表达对子女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在与子女的精神交流上也会有所欠缺,而把子女的教育都几乎交给了学校的教师,希望老师不仅教自己的子女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与处事,主动忽略自身教育因素对子女成长的促进作用,往往简单、粗暴地对待子女的成长需求。

5.结论(1)城镇父母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养方式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女生相比,男生受父亲的过分干涉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乡村父亲对男生的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显著多于女生,在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和偏爱被试上存在年级差异,均偏向低年级学生,而母亲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偏爱被试上存在年级差异,偏向低年级学生3)城乡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以及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过保护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城镇父母对孩子采取更多正性的教养方式参考文献:[1]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95-103.[2] Parke , R. D. & Slabby R. G.The Development of Aggression , In PH. Musse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14 ,1983:547-642.[3] 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1998,21(6):553-555.[4] 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7. [5] 刘金花.上海市中学生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台湾父母教养态度的比较.心理科学,1991,(1):38-40.[6] 卢清, 郑国, 李丽. 城乡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比较研究.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22 (1): 146-148. The Analyses of Parenting Style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LI Li-ju,JIA Yi-jiao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sent state and its differences in parenting style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Methods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Inventory (EMBU) was used to survey 455 4th -6th grade students from 2 primary schools in Zhaoyang County and 2 primary schools in Zhenxiong County, Zhaotong city of Yunnan province. Results (1) for the urba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s has no significant grade difference, but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ce exist in the father’s excessive interference, mother’s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overprotection. (2) for students in rural primary school, the father’s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rejection-denial ha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ces, moreover, grade differences significantly exist in three factors of emotional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favoritism, while the mother’s rearing behaviors has no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