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东农民收入的特点及增收措施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77KB
约11页
文档ID:305337514
广东农民收入的特点及增收措施_第1页
1/11

    广东农民收入的特点及增收措施    “广东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专辑之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刘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东农民收入极大提高,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农村、农业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农民的收入获得显著增长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 年的193.25 元,增加到2013 年的11669.31 元,35 年间增长59.38 倍,年均递增12.4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年均递增7.44%虽然广东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目前广东农民收入还存在不少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与城镇居民收入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广东经济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农村确权,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强化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全面深化农村和农业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加快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保障一、广东农民收入的特点分析1、农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增速不及GDP,亦不及全国农民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东农民收入极大提高,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但与广东经济的高速相比仍显不足,1978 年至2013 年,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名义增长率为12.43%,同期广东人均GDP 年均名义增长率为15.57%,农民的增收速度慢于GDP 的增长速度,特别是1998 年至207 年间,两者的差距尤其突出,增速差距最大的2003 年两者相差高达9.7 个百分点(见图1)与此同时,广东农民收入的增速与全国农民的平均水平相比,也存在差距1978 年至2014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 元提高到8895.9 元,尽管收入的绝对水平还低于广东农民,但年均增长速度却略比广东农民高0.3 个百分点从走势上看,明显分为两个阶段,1993年前,广东大部分时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1994 年至今,广东的增速每年均低于全国(见图2)2、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1978 年至2013 年, 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名义年均增长13.35%,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民尤其是本世纪初的前十年,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从1999 年的2.51 倍扩大到2009 年的3.12 倍,近几年才略有回落(见图3)3、工资性收入占绝对地位,家庭经营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软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城镇化和农村企业的兴起,农民弃农务工逐步增加,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就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构成变化来看,工资性收入的构成从1990 年的23.5% 转变为2013 年的64.7%, 而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同期构成从71.5% 降低为23.8%可见, 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性逐渐降低至今为止,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广东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缓慢的时候,农民收入的增长只能依靠工资性收入的增加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始终较小(见表1)二、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很复杂农民增收既会受到微观的农业结构、劳动者素质、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也会受到宏观的经济、制度、文化等环境方面原因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农民收入是农民生产经营的经济行为和收益分配综合作用的结果,关系到创收及分配的各个环节,农民增收是投入要素、资源配置(组织生产)与制度支持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要素资源及其配置是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提高居民收入最基础、最直接的动因因此,影响农民收入提高的核心就集中在农业和农村的各种要素基础和配置(即要素的投入和分配)这些要素主要包括:土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建设所需的科技力量。

1、农业土地资源紧缺土地是农业生产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资源,一方面农业有效用地面积多少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另一方面,土地产出能力的高低也影响了农业产出效率首先,广东人多地少,2013 年广东常住人口占全国7.8%,而农业用地面积仅占全国的2.1%按农村人口计算,广东农村人均农业用地仅为0.41 公顷,远低于全国农村人均农业用地1.04 公顷的水平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其它非农用地快速扩张,广东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次,土地资源配置还不够优化农业用地的流转不顺,土地经营使用权固化,摆脱不了舒尔茨“低效率陷阱”的困境现行土地承包制,固化了农民一家一户只种十几亩、甚至几亩地的分散经营模式,无法增加更多的技术和资本投入,也阻碍了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等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对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作用,阻碍了规模经营对土地生产成本降低的作用当前一部分种粮大户要扩充土地却没有,土地的集约规模经营无法有效形成;一些地方原来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农民由于外出务工经商、死亡、出嫁、农转非、迁出农村居住等原因,造成土地丢荒或兼业化耕种;还有一些外来租种农民,土地使用预期不稳定,只能追求短期利益,不但不利于持续增产增收还破坏了土地的质量。

再次是农民依靠土地资源获得收益的权益难以保证农村集体用地的产权交易、经营管理等存在不足,难以保障农民的利益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农村集体用地的资产性质逐渐显现并不断加强,农民如果利用农村集体用地建设物业进行招商引资和出租,则农村集体用地( 特别是建设用地) 可成为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依托,集体资产收益将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主要是征地)过程中不规范行为(如强行征地),农民很难行使和落实集体处置权在土地调整或征地过程中常常面临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些相关组织对集体资产缺乏科学管理出现农村集体用地无序建设、交易行为不规范、资产处置和资产收益分配不公平等现象,导致失地农民补偿低、缺乏后期保障,部分农民“不肯丢”、“不敢丢”土地,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不高;集体资产缩水、农民分红减少2、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足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类生产设施、生产工具以及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原料都需要一定得资金支持,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和非农经济发展也需要大量金融资本才得以运作资本投入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扩大再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最有力、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多年来中央连续出台多个“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支农惠农政策。

但广东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是对农业投入比重偏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2013 年,广东农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为4.9%,但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共354.13 亿,仅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 个百分点虽然自2000 年以来,广东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的支出年均增速为19.3%,高于财政总支出年均增速2 个百分点;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亦由2000 年的5.6%,增加到2013 年的7.1%,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 个百分点,更是居全国各省市倒数第三位2014 年广东GDP 实现67792.24 亿元, 已实现工业化中期目标,正迈向后工业化时代,已具备了相当的财政实力,但是广东的财政资源主要流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农村的弱势地位难以改变,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城市对农村的支持与广东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水平极不相符,过大的城乡二元差异必然会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二是农户投资能力有限,投资积极性不足农户对农业投资,一方面由农户自身的经济实力决定,当前农户收入增长缓慢,而生活费支出、转移性支出逐渐增多,农户金融资本有限,必然会影响农户的投资规模。

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也影响了农户的投资行为近几年,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加上动植物疫情和雇工工资的提高致使农业生产成本加大2004 年以来,广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一直处于上涨的通道,10 年来累计上涨51.3%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三是金融机构信贷支农力度严重不足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资金投入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资金,而农民的投资能力十分有限,农业贷款应该成为他们获得资金的重要渠道广东农业从金融机构得到的贷款仅占全部贷款额的2% 左右,而全国平均水平已达到6% 左右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很小,农户很难从金融机构中获得更多金融支持与更便捷有效的金融服务当前广东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发展滞后、金融机制不灵活、服务层次差、缺乏适合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健全以及农村信用环境较差等,导致农民信贷渠道单一、手续繁杂、准入门槛高,农户贷款难、贷款少,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四是村级集体发展不平衡,经济薄弱地区农村收入少,支出压力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由于村集体资产得不到有效管理,导致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逐渐弱化,集体经济实力得不到一点儿 提升,2013 年广东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85.38 亿元,比2007 年仅增长27.4%。

尤其是珠三角以外(12 个市)农村经济总收入52.6 亿元,仅有珠三角地区(8 个市)331.04 亿元的15.89%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缺乏后劲,加上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村提留,使原来维持村里正常运转已入不敷出的情况雪上加霜,村支出费用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下,很难依靠村集体增加投入来扩大生产和进行新农村建设3、劳动力规模较大、结构有待优化农民是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主体,农民自身的质素将会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的高低农村劳动力数量规模、年龄构成、文化素质以及劳动力的流动都会影响到农民收入尤其是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会直接影响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还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择业范围,从而影响农民收入首先,广东农村人口规模大、剩余劳动力问题突出广东是经济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但并非农业大省尽管广东的城市化率比较高,但由于是人口大省,2013 年农村人口虽然只占32.2%,总数却仍高达3432 万人,比全国各省平均数高出1401 万人2012 年广东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4.82 人,每户整半劳动力3.24 人,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1.4 人,同期全国的平均数分别为3.88人、2.76 人和1.4 人,广东农村居民的家庭规模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劳动力数量也大,每户劳动力负担人口相同。

在人多地少的广东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突出同时,人口基数大,新增的国民财富会被新增人口摊分,对居民收入的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次,广东农村劳动力结构喜忧参半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年龄结构上,广东农村劳动力资源略显优势,40 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的6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8 个百分点,说明广东农村劳动力还未出现老龄化趋势,人口红利优势显著在劳动力素质上,广东农村6 岁及以上人口中,高中文化水平的占1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9个百分点;而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则占36.68%,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0.75 个百分点整体上广东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不及全国水平,这与发达省份极不相称已有的研究表明,教育程度与居民收入是成正相关关系,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居民收入增长三、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1、全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源要素和技术要素虽然依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制度和机制特别对农业这一传统产业来说,各项资源更需要有效的制度进行合理配置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彻底放开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种束缚,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才能真正实现。

1)以土地确权为契机,创新土地制度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保护土地是保障农民收入的重要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