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抚仙湖地形成及特点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50KB
约9页
文档ID:407808006
抚仙湖地形成及特点_第1页
1/9

抚仙湖的形成及特点爱林滇中六大湖泊犹如散落在云贵高原上的一颗颗珍珠, 最为璀璨夺目 的当数抚仙湖抚仙湖位于省市境,宋朝国时代名罗伽湖,为罗伽部属 地;明朝改名抚仙湖,相传有二仙并肩搭手屹立倒映湖中,又说玉山抚 其上宛如仙人,故名抚仙湖水深 155米,是我国第二深水湖泊;面积 212平方公里,蓄水量 206亿立方米,水质优良,是云贵高原上最大的优 质淡水储备库一、抚仙湖地区的早期地质历史 现在抚仙湖周缘地貌为古生代、中生代古夷平面被抬升、错断,经 河流切割改造而成的滇中地区高原、丘陵地形其山脉属云岭向东延伸 辐射的正支乌蒙山系最高点是位于境西北部的梁王山主峰海拔 2820 米最低点是南盘江与河交汇处海拔 1292米在不同的地质时代,抚仙湖地区的地形地貌有天壤之别,但它们都 孕育了纷繁的生命由于地质构造的因素,省围出露了自 25亿年以来的地层,使地质学 家和古生物学家能够破解 25亿年以来乃至全球生命的发源和进化历史25亿年前,处在深海之中,只有藻类在这里生活,它们形成海洋草 原,死后与海底火山喷发物一起形成一套深海相火山-复理石沉积构 造17亿年前,发生龙川造山运动,形成滇中坚硬古陆核,但仍为海洋 覆盖。

9亿年前和 7亿年前,发生了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使变成了浅海环 境,形成了最古老的岩层基底,沿红河-洱海-金沙江以东,南盘江以 北广大地区形成了古陆和陆表海交替出现的格局在澄江县城北部形成 紫红色粗砂岩就是澄江运动时期古陆留下的风化产物, 其中形成的铜矿 床为抚仙湖地区的古人类从石器时代迈入青铜时代奠定了深厚的物质 基础两个运动之后,出现了全球第一次大规模磷元素富集,并在海洋 里形成磷矿沉积,磷矿里保存了最原始的多细胞生物,形成了具有矿化 外壳的小壳化石磷元素的富集为生命大爆发创造了条件5.3亿年前后, 抚仙湖地区地表环境发生了巨变, 海洋中的生命形式 也发生了巨变,以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第一批后生动物出生在海洋里, 它们包含了现今地球上所有动物的先祖,取代了藻类世界,开创了统治 地球的历史地球的生命发展史由此改变,最原始脊椎动物虫、鱼等出 现在海洋里,使智慧生命 —— 人类的起源成为可能澄江帽天山记录了 当时生命发展史和地质发展史科学家对采自澄江帽天山和的岩石样品 的古地磁测定,澄江一带位于南纬 11.3o,是古陆环绕的浅海区域,西部 逶迤着位于现今宁蒗 —永胜——易门 —石屏一带的川滇 (康滇 )古陆,位 于川滇古陆的海陆交汇处,东部横亘着长椭圆状孤立的牛首山古岛,其 周缘以-罗平-丘北-开远界定。

由此组成的滇东海盆呈向北口的喇叭 形:南有峡口接海域; 北与上扬子广海相连 这块浅海既有古岛屏障保 护,形成相对稳定、有利的生态环境,又有潮口相通,接受深海营养 和富氧海水补充,海水清澈透明,气候温暖,水深不超过 100米,特殊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由于地处低纬度热带、亚热带 信风区, 是热带风暴活动的中心区 台风能形成能量巨大的螺旋状气 旋, 引起高达 10米的风暴潮,同时,还可引起波高数十米、波长数 百米到千米的风暴浪,可波及到 200米的海洋深处强风暴和降水把 海岸风化物推卷入浅海区,经过短距离斜坡滑动后,加速成喷涌而下的 泥流,动物先祖们被活埋,扭曲的奇虾、鱼化石,见证了当时的生命不 屈的历史5.2亿年至 3.8亿年前的寒武纪中期至泥盆纪早期,古抚仙湖地区隆 起成陆地,存在广泛的古风化壳3.8亿年前的泥盆纪中晚期至 3.6亿年前的石炭纪早期,陆地下沉, 变成浅海,随之水逐渐变浅,海湾逐渐堰塞,成为陆地 3.6-2.5亿年前 的石炭纪至二叠纪时期,抚仙湖地区海陆交汇,在距此不远的陆良、师 宗、富源一带,陆地上生长有大量的植物,它们死亡后,留下大量的煤 矿古滇中海中生活着腕足、珊瑚、海百合、菊石等各种海洋动物。

同 时,动物已到陆地上大量繁殖二叠纪早期抚仙湖地区乃至西南地区发 生火山喷发,留下大量玄武岩2.5亿年前的三叠纪至 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 滇中地区 最后一次 从海底升起, 抚仙湖地区湖泊交错,水草丰美,山峰低矮,以恐龙为代 表的爬行动物大量繁衍,离抚仙湖边直线距离不到 3公里的天头山恐龙 化石群,华宁、江川的恐龙化石见证了当时的 “人丁兴旺 ”景象二、抚仙湖的形成及特点1、抚仙湖的形成自 6500 万年的新生代以来,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致使整个区域 持续抬升,处于海洋中的滇西一带也已由海变成陆地,滇中地区逐步变 成高原滇中地区位于川滇活动地块和稳定的扬子地块边界,受喜马拉 雅造山运动形成的小江断裂带的影响,这片高原呈南北向断裂凹陷,在 滇中沉积盆地中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湖泊:古滇中海 340 万年前,地质 学上的新生代晚第三纪,发生了新构造运动,断裂加深,滇池、抚仙湖 和阳宗海逐步分离地质学上的古滇池,与高原的九大湖泊一样,从北向南流经晋宁 县西南部与市交界的刺桐关入红河,属红河水系随着海拔升高和断裂 加深,下沉至海拔 1900米以下,大大低于刺桐关的海拔 1940米40 米 的高差,足以使滇池水改道向西,倾泻形成倒喇叭口的河;遇高山阻挡 后转北,形成河面尚宽的螳螂川;再往后水流减少,袭夺掌鸠河,形成 河面窄于螳螂川的普渡河,流入金沙江。

经过漫长岁月,滇池出流归于 长江水系大约在 320万年前,由于地壁式断陷而形成古抚仙湖,湖面比现在 高出100~140米,北抵梁王山,南达路居镇以南,西沿牛摩衬古通道与 星云湖连成一体,面积超过 350平方公里大约在公元前 12000年之后, 湖周山体持续抬升,湖盆深陷,湖水不断加深,形成现在的深水湖泊, 星云湖随之分离成为抚仙湖上游湖泊 出水河流改道向东, 流入南盘江, 最终归于珠江水系湖泊量的鱼类,使得刚刚脱离森林生活并不断进行 迁移、寻找家园的古人类在抚仙湖畔定居下来,开创了具有渔文化特色 的古滇文化2、抚仙湖的特点抚仙湖地质地貌 抚仙湖位于省市境,居滇中盆地中心,市东南 60km 处,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属南盘江流域西江水 系,位于滇中湖群五大湖泊 (抚仙湖、 星云湖、杞麓湖、 阳宗海和滇池) 的中心部位, 与滇池、杞麓湖、阳宗海的水平距离分别为 17、18、27km, 南部有 2.5km 长的隔河与星云湖相通跨澄江、江川和华宁三县,地理 位置为东经 102°39′~103°,0北0′纬 24°13′~24°4抚6′仙湖片区不仅位于 省中部地带,而且也处于、 、三大城市和个(旧)开(远)蒙(自)城 市群的中心,地理区位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

抚仙湖流域属滇中红土高原湖盆区,以高原地貌为主,由于受构造 盆地影响,区域地势周围高、中间低,相对高差大湖泊东、南、西三 面环山,北面与澄江坝子相连, 湖面形似葫芦状, 南北向发育, 中间窄, 两端宽,北端宽而深,南部窄而浅,北部最宽处 11.5km,中段最窄为3.2km,平均宽度 6.78km地质构造上,抚仙湖属断陷构造湖盆,按照地质构造和地形的特征 及其形成因素,湖区地貌大致分为构造 — 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小江断 裂带自巧家至汤丹和附近分成两支,东支经宜良至南盘江,西支则经阳 宗海、抚仙湖至通海 抚仙湖湖盆四周出露的地层按岩性主要有三大类: (1)以埃迪卡拉纪、泥盆纪、二叠纪石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大面积 分布于东岸,北、西岸有少量分布 , 约占湖区岩类面积的 60%2)以 前寒武纪红砂岩、侏罗纪紫红色粉砂岩及寒武纪页岩为主的碎屑岩类 分布于北、东、西岸面积占岩类面积的 40%, 多冲沟破箐,岩石易风 化, 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 (3)二叠系火山喷发玄武岩分布面积约 55 km2抚仙湖沿湖地层以 二叠纪灰岩 为主, 其次为不同时代的砂页岩和二 叠系玄武岩 湖区泉水和溶洞分布广泛,这些泉水和溶洞多为抚仙湖地 下水的补给水源。

抚仙湖东西两岸山势陡峭 ,呈北东走向 ,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区最高 点为梁王山 ,海拔高 2820 m山脉经东虎山 (2628 m)、黑汉山 (2494 m)、 谷堆山(2648 m)、老君山 (2319 m)等一系列山由北向南东延伸 ,形成金沙 江水系(滇池)与珠江水系 (抚仙湖、星云湖 )的分水岭 ,这些山脉象一道屏 障,屹立在抚仙湖西岸抚仙湖东岸 ,由梁王山余脉经献饭山 (2274 m) 、东鸡哨 (2065 m)、老 祖右头(2144.2 m)、标杆山(2195.1 m),过河后,再经子弹山 (2386 m)、阴登 山(2381 m)、磨豆山(2663.1 m)一直由北向南延伸至马 (2469 m),这一南北 走向的山脉与抚仙湖西岸的分水岭平行 , 它是抚仙湖东岸的天然屏障 , 是抚仙湖与南盘江的分水岭抚仙湖水系 抚仙湖流域面积 674.69km2(不含星云湖流域) ,当湖 面高程为 1723.35m时(85 高程),水域面积约 216.6km2,湖长约 31.4km, 湖最宽处约 11.8km,湖岸线总长约 100.8km;湖区北深南浅,最大水深 158.9m,平均水深 95.2m,湖区水深大于 100m 的水域占 45.5%,小于 10m 的水域仅占 4.1%。

湖水主要依赖湖面降水和地表径流补给,集水面积约 1084.0km2, 补给系数 5.14抚仙湖流域共有大小入湖河流 103 条(含季节河、农田 排灌沟),其中非农灌沟的河道有 60 多条,其中较大的有 27 条,集水 面积大于 30 km2的有 3条,10 km2~30 km2的有 6条,小于 10 km2的 有 18 条主要入湖河流除云星湖经隔河(又名海门河)来水外,尚有 西龙潭、梁王河、东大河、西大河、尖山河等;出水口为湖东的河,又 名清水河,注入南盘江,全长 15.4km,天然落差 392m河流普遍短小, 最长的梁王河 21km,其次是东大河 19.9km,其余多在 10km 以下由 于抚仙湖属雨水补给型湖泊, 河道径流调节性能很差: 多为间歇性河流、 暴涨暴落、汇流时间短、并携带大量泥沙入湖抚仙湖群山环抱, 周围湖积平原狭窄, 除东大河流域面积 50km2外, 其余多在 30km2以下,约有 1/2 以上的河流流域面积不超过 10km2河 长多在 20km 以,河床比降达 10~100‰ ,常以坡面漫流和细小沟溪直 接汇入湖泊,导致河水暴涨暴落,枯季断流,河川径流的调节性极差 湖岸周围有地下水补给,例如东岸老鹰地溶洞、猪嘴山溶洞群、禄充大 洞、甸朵大洞, 北岸的西龙潭, 东岸的大湾、 小船尖落水洞、 热水塘等。

河是抚仙湖历史上唯一的明河出水口,从村起东流约 14.5km 入南 盘江出流改道实施后,隔河流向改变,也成为抚仙湖的主要出湖河流之 一,抚仙湖水经隔河泄入星云湖抚仙湖多年平均水温 17.3℃, 1 月平均水温 12.7℃, 8 月平均水温 22.3℃,历年最高水温 24.3℃(1966年8 月 19日),最低水温 6.1℃(1976 年 3月 3日)湖水碧蓝色,透明度 7.0~8.0米pH 值8.86,总硬度 8.16 德国度属贫营养类型湖泊湖生物鱼类计有鱼类 5科 19属 36种,除鲢、鳙、草、华南鲤、麦穗鱼、普栉 鰕虎鱼、黄鱿鱼和鲮鱼系外来种,其余 27 种均系土著种,其中鲤科鱼 类 13 属 18 种,占总种数的 66.7%;鳅科 3 属 6 种,占总数的 22.2%; 鲶科、鮡科和合鳃科各 1 属 1 种,占总种数的 3.7%地方种多是抚仙 湖鱼类区系组成的一大特点,主要有鱇白鱼、厚颌刺鲃、抚仙刺鲃、灰 波罗鱼、丁氏波罗鱼、花鲈鲤、瓣结鱼、长须盘鮈、抚仙鲤、澄江裂腹 鱼和大眼条鳅等 11 种;还有珠江水系特有的常氏刺鲃、锯倒刺鲃、抚 仙裂腹鱼和黑鮡 4 种和跨流域分布的长身刺鲃、 光唇鱼、盘鮈、杞麓鲤、 侧纹条鳅、格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