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公共政策 自考复习资料 自考小抄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2KB
约20页
文档ID:397835377
公共政策 自考复习资料 自考小抄_第1页
1/20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 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马克思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2)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3)历史唯物论为我们深入的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9、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对后行为主义时期政策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有显著的影响2)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着动机和目标两大基本因素这一主张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3)提出了官僚制的决策模型4)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理想类型的提出为认识现实提供了中介手段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第一阶段、50年代)  1、学科形成的时间和历史条件时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2、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 勒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3、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1)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4、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对公共政策学做出的贡献:1、他把政治系统的过程,政治过程、政府过程、政策过程作为一个同一的过程来进行分析,从而使政策研究与政治学研究紧密的结合一起,这有利与克服政策研究中的纯技术、纯操作主义倾向2、他把公共政策看做政治系统输出的产品,并将公共政策的功能概括为四种类型,即提取性功能、分配性功能、管制性功能和象征性功能。

第四节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   1、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的批判:(1)偏重于方法论和忽视政策内容的研究;(2)片面强调运用纯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差别,以及各种政策问题在性质上的相互差别;(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计量方法,而实际上有大量政策问题包含着价值判断,或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2、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4、公共选择理论创始人是布坎南该理论假定理性人为经济人,并以此为起点研究集体决策;其研究范围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环保等政治和政策问题  5、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6、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  7、1983年孟繁森在《理论研讨》杂志第七期上呼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  8、1984年李铁映在《哲学研究》第四期发表《决策研究论文》指出决策须由硬结构和软结构组成9、1997年初北京大学建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宁骚教授任所长,这是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所10《战国策》搜集和论述了战国时期政策分析家们的言行,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11.公共政策学产生的主要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2、决策科学的形成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12、1951年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生》一书面世13、联结公共政策的研究者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之间的桥梁是政策咨询14、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著《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15、在90年代,公共政策的研究课题的选择偏重伦理取向,管理取向和政府改革取向16、美国学者罗尔斯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强调应以分配主义取代功利主义的伦理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1、公共政策学: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跨科学的视野、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公共政策学的显著特征是:可检验、可验证性(方法论上的基本特征);跨科学或多学科交叉、渗透性(理论上的)和功利性等  现有的公共政策动态分析模型有:公共政策过程分析模型(西方国家,以美国的经验为依据)和上下来去模型(中国基于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而形成)  2、学科概念内涵: 1、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政策2、 研究方法是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的程序和方法3、 研究内容是政策系统;政策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关系;政策过程诸环节与政策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4、研究目的是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和概念体系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  1、公共组织的类型: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型公共组织;非强制型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2、公共政策学研究公共政策时的三个方面(角度):公共政策;政策系统;政策过程  3、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的主要区别:各类组织的决策  4、公共行政学与行政决策学的主要区别:行政组织的决策  5、公共政策学与立法学的区别: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律和行政法律性规范文件的活动6、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的三个层次:具体的个别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一般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所包括的三个方面:1、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属性、构成与结构、特征与功能2、政策系统3、政策过程  7、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主体系统(三个子系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间接主体);政策支持系统(四个子系统——信息、监控、咨询、评估);反馈系统  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公共权力机关  8、在研究政策系统时,应该注意的四个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9、政策过程的含义: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

  10、决策行为和政策过程的关系: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11、公共政策概念系统的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概念;边际概念12、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指的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属性概念13、公共政策学的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直过来的概念14、科学的第一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须经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重复进行检验都能得到证实15、科学的第二品格就在与他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16、科学的第三品格是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17、科学的第四品格在与他注重简单性原则18、科学的品格: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用理论思维整理材料,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注重简单性原则公共政策学努力的使自身具有科学的品格19、科学的追求:借助于一定的方法、程序和手段以尽可能充分的使科学的品格在研究过程特别是研究结果中得到实现和体现是公共政策学的根本追求20、政策群: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内指定和实施的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