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探近现代二胡作品中快速演奏技巧的发展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48KB
约4页
文档ID:312872106
初探近现代二胡作品中快速演奏技巧的发展_第1页
1/4

    初探近现代二胡作品中快速演奏技巧的发展    任雯二胡,作为干百年来深受海内外音乐爱好者喜爱的民族乐器,不仅能够奏出如泣如诉感人至深的《二泉映月》,同样也能演绎丰收欢庆,万马奔腾的喜悦场景,尤其是近现代二胡作品中的快速演奏技巧,更是体现了其特有的技巧性一、近现代二胡快速演奏技巧在作品中的运用特点1. 90年代前的二胡作品中快速演奏技巧的特点近现代二胡作品中的快速演奏(90年代之前与90年代之后):五十年代初中国是一个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面貌一新的年代那个时期一批反映时代面貌和国家建设的曲目应运而生,如《拉骆驼》、《山村变了样》、《春诗》等,这些作品中快速演奏技巧出现的篇幅较短,演奏特点单一,主要是以重复十六分音符为主,没有出现特殊技巧,指法及装饰音变化不多六十年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作品,如《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河南小曲》、《红军哥哥回来了》等,快速演奏技巧也从过去的单一重复十六分音符而扩展到了成段落的华彩,运用了例如快速换弦、快速跳把、抛弓、各种滑音、压揉、滑揉,加大了地域性色彩,技巧相对于五十年代已经有了跨时代的提高七十年代的《战马奔腾》、《葡萄熟了》、《一枝花》、《陕北抒怀》、《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长城随想》等,二胡演奏艺术经历了各种社会生活的磨练和哲学思辨,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到艺术结构,从表演的技术结构到艺术形成,都更进一步的成熟了。

这个时期的作品节奏多富于舞蹈性,旋律多用模进,尤其是《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中的快速演奏,无论是节奏、换把、调性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一些大型叙事曲、随想曲、狂想曲及协奏曲也不断问世了2. 90年代之后二胡作品中快速技巧演奏的特点90年代之后应该说是二胡作品及技巧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第二二胡狂想曲》、《第三二胡狂想曲》、《第一二胡协奏曲》以及一些移植小提琴作品,如《流浪者之歌》、《引子与回旋》、《卡门幻想曲》等,这个时期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这些新作品无一例外地运用了大量的快速短弓、快速换弦、波弓、同向多音连续击弓、双跳弓、双弦奏法、高难度的不同长短、强弱音型变化;左手部分运用高难度的开放指距、密集指距及特殊指序、特殊滑音、装饰音、颤音、人工泛音快速演奏等,二胡演奏的新作品不断涌现音乐的表现内容不断扩展二、近现代二胡作品中快速演奏技巧的发展与思考从90年代后到目前的状况来看,绝大部分的作品,其立意到艺术形式都是好的,都是表达一些美好事物以及人的美好感情,然而从乐曲的意境来说,毕竟感性层面的东西居多,哲理层面的东西少了一些这里的哲理层面指的是人文精神的升华,回头看看刘天华的作品《月夜》、《空山鸟语》、《烛影摇红》无不蕴含人生的精蕴,《月夜》的静谧、惬意;《空山乌语》的灵动、活泼和生动,再现了空谷幽静的山林鸟儿尽情欢Ⅱ昌的画面;《烛影摇红》舞蹈性的节奏,不仅体现出一幅幅辉煌、靓丽、活跃、热烈的画面,而且又衬托及隐现着凝重、朦胧、暗淡的背景。

90年代后的作品比较追求高难度的炫技,音乐内容一股多为抽象意识,使听众及演奏者的想象空间都无限扩大,旋律也从过去简单的五声调式发展为十二平均率、序列音乐、多调性、泛调性等快速演奏的出现贯穿全曲,把位跳度极大,变化音已不局限于过去的#4、b7,调性的游离,使得变化音频频出现,如《引子与回旋》最后一段华丽的快板,一气呵威,连续音阶上下行,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人们常说“节奏是音乐的灵魂,速度是节奏的生命”,快速演奏技巧就是速度与节奏的碰撞90年代后作品中的节奏已从过去的2/4拍、3/4拍、4/4拍发展为6/4拍、8/7拍、6/8拍等复杂拍子,频繁出现休止、强弱拍交替,很多作品已经完全打破过去的固有模式现代二胡作品中快速演奏技巧有如机器般没有情感内容、没有旋律、没有音乐语言,这并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技巧与情感同等重要,是作品演奏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强调[来自wwW.lw5U.com]快速演奏的技术是为了演奏者用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去面对实际演奏中的技术难点与情感表现从创作上来说,形式都是为内容来服务的,再完美的技术最终是要服从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尤其是快速演奏当道的现代作品如何把握这种尺度,关键就是立足于民族传统的根基,建构人文内涵的肢体通向哲理境界的巅峰。

换言之,就是要把传统韵味、人文精神、哲理境界、动人的旋律和耀眼的技巧编织在一起近现代二胡作品中快速演奏,从最初的五声音阶到现在的十二平均率,难度日益提高,我们一般在演奏这种音型时都是比较注意音准和节奏,这种外在形式化的练习,往往过于追求形式美,使得旋律的演奏往往变得呆滞、机械、缺乏音律美,真正好的演奏应该是理性的思维与感性的音乐感情相结合,使枯燥的音型演奏也富有生命力作为艺术作品,通过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所引起的感觉是需要与其社会生活概念相吻合,才能引发生活经验的回顾和联想,从而产生一定的美感同样,剔除了审美价值,二胡作品表现的只能是一串无家可归的声音Reference:[1]《弦乐艺术史》 张蓓荔,杨宝智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二胡技法与名曲演奏提示》赵寒阳著华尔出版社[3]《使用二胡运弓技法研究与训练》张令杰著山东大学出版社[4]《中国二胡》中[来自wWw.lW5u.CoM]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协会湖南文艺出版社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