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⒈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⑴原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 1935 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⑵时间:1935 年——1936 年⑶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⑷失败原因: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⒊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⑴背景:①西班牙人民阵线 1936 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击法西斯势力②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③德意全力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使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⑵时间:1936 年——1939 年⑶各方政策和态度:①英、法等——“不干涉政策” ,②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⑷结果: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⑸败因:内:力量有限 外:西方绥靖政策⒋特点:反法西斯侵略为中心各国纷纷建立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主要特点)⒌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⑴背景:①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资源,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实力大增②由于英、法、美等国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
⑵原因: 在侵略扩张过程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互相支持利用.⑶结盟招牌:“” (利用与苏联的矛盾欺骗英法美等国)⑷过程: 1936 年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6 年德日《产国际协定》 ,1937 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⑸影响: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从此,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二.走向世界大战⒈英、法、美的绥靖政策⑴目的: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 ②祸水东引⑵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利己主义)⑶主要推行者:英、法、美 ⑷对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⑸表现:①对 1931 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②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③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 ,美推行“中立”政策④对德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 1935 年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 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⑤制造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最顶峰⑥二战爆发后,进行奇怪战争⑹影响:①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埃塞俄比亚亡国了,西班牙共和国政权被颠覆了,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②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③使许多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如苏联对英、法等国心存芥蒂,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④最后英、法等国不得不首先吞下这枚自己种的苦果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⑴原因:①英法与苏社会制度矛盾尖锐②《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集体安全落空⑵目的: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 德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⑶时间:1939 年 8 月,⑷内容:双方互不侵略者对方,并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⑸后果影响:①对苏联:A 使其赢得了备战的时间B 苏联靠牺牲东欧小国换取了自己暂时的和平,这是对法西斯势力的又一次绥靖,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C 一定程度上麻痹了苏联,使其未作充分的战前准备②对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⒈全面爆发——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 年 9 月)⒉波兰溃败原因:①法西斯德国发动突袭:闪电战,军事力量强大准备充分②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布署失当并依赖英法③英法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军奋战④苏联趁火打劫,建立东方战线,入侵波兰⒊法国溃败原因:(1940 年 6 月)①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身士气低落,自食其果;军事回想落后对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战术熟视无睹;对德进攻方向判断失误;统治集团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不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②德使用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出其不意;单线作战③意大利趁火打劫⒋敦刻尔克撤退:1940 年 5 月底 6 月初。
德使用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英法军队被困,后大部分撤回英国,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⒌不列颠之战(1940 年 7 月—10 月)主要是空战,最终粉碎了德国的阴谋,10 月间,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使其侵略计划首次受挫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⒈苏德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⑴原因: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决定性的步骤;②1940 年 9 月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③控制了欧洲 14 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⑵时间:1941 年 6 月 22 日⑶影响: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的扩大战争初期,德军进展顺利,到 11 月,占领了苏联 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⑴原因:①侵占和东南亚是日本长期发以来的既定目标②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胜利刺激了日本的动野心③欧洲战事正酣为其提供了大好机会④1940 年 8 月,日本公开提出 “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⑤1940—1941 年,日本占领了印度支那,美英等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严重打击日本美日矛盾激化⑥日本军部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
日本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看作是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认为只有消灭这支舰队,才可放心大胆地南进⑵时间:1941 年 12 月 7 日⑶影响:日本以微小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本出动陆军,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⑴原因: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②苏德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直接促成⑵目的: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⑶过程:①1939 年通过新的《中立法》②1941 年 3 月通过《租借法案》 ,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③美英确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④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立即宣布支持苏联⑤1941 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 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⑥9 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议定书三国开始联合行动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 年初, 26 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各国保证用自己全部的经济、军事力量来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不与敌人单独媾和。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⑷性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⑸意义:①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人力,物力)②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团结协作、互相支援和配合,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⒈莫斯科战役:⑴时间:1941 年 9 月底-------第二年初⑵结果: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⑶胜利原因:①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②苏联从东部大量增援部队③天气严寒,德军缺乏御寒设备⑷影响:消灭苏联的“闪电战”计划破产了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全世界人民受到鼓舞,德军无力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⒉斯大林格勒战役:⑴原因: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是苏联欧洲部分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和石油中转站莫斯科战役后,受到重大损失的德军无力再发动全面攻势希特勒决定集中力量进攻南线,企图占领斯大林格勒,以便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的粮食、工业及石油产区,进而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⑵时间:1942 年 7 月-----1943 年 2 月⑶结果: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⑷胜利原因:①苏联守军进行殊死抵抗②巷战不利于德军先进武器作用的发挥③天气严寒,德军缺乏御寒设备④德军后援困难⑤苏军采用了正确的战备战术⑸影响: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场战役中德军被歼 33 万人,损失了大批武器装备,丧失了战场主动权,从此,苏军开始转入反攻这大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⒊中途岛战役:⑴原因:1942 年美国舰载飞机对日本的东京等城市进行了轰炸,日本举国震动,决定消灭太平洋舰队⑵时间:1942 年 6 月⑶结果:美国以少胜多,取得了重大胜利,日军损失惨重⑷胜利原因:①战前美军成功地截获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密码,察觉了日本的作战计划,集中有限兵力,伺机歼敌;②日本分散了绝对优势兵力战术陈旧,特混舰队担负攻击中途岛和引诱美军舰队的双重任务,错失战机⑸影响: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日军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御,美军由防御转为进攻⒋阿拉曼战役:⑴时间:1942 年秋⑵结果:德意军队大败,被迫西撤⑶胜利原因:①德意由于战线过长,给养出现困难;②英军给养充分,同时有兵力优势 ⑷影响: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⒈瓜岛战役:1942 年,太平洋战场的美军率先反攻,攻占瓜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到 1945 年初,收复了马岛和菲律宾,日军的海空主力基本被消灭⒉意大利投降:1942 年 11 月,美英联军在西北非两栖登陆,东西夹击德意军队, 1943年 5 月,北非德、意军降。
北非战场结束⒊库尔斯克会战:1943 年 7 月,苏德库尔斯克战役,德军损失惨重,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1944 年苏军发动十次打击,收复了全部国土,并攻入东南欧⒋诺曼底战役:1944 年 6 月 6 日凌晨,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盟军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法西斯的灭亡⒌开罗会议:⑴时间:1943 年冬⑵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⑶地点:开罗⑷内容:《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⑸意义:协同了三国对日作战⒍德黑兰会议:⑴时间:1943 年 11 月⑵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⑷内容:①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宣言②会议还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⑸意义:协同了三国对德作战⒎雅尔塔会议:⑴时间:1945 年 2 月⑵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⑷内容:①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②准备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⑸意义:加速了德国的灭亡;大国初分了世界⒏波茨坦会议:⑴时间:1945 年夏⑵参加者: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⑷内容:①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②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⑸意义: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⒈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造成的危害:给人类造成空前的浩劫在战争中丧生的人数约 5 000万直接军费消耗达 1.1 万亿美元,还有 4 万多亿美元的物质财富被毁坏在这次战争中,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毁灭人类文明,残暴本性暴露无遗举“纳粹残杀犹太”和“南京大屠杀” ⒉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意义:① 战争使人类理性得到张扬,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持和平的联合国随之诞生;② 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美苏成为两个世界一流大国,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继续衰落(人教:已不复存在),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美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霸主) ;③ 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欧亚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④ 二战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第三次) 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