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乐死生之悲王羲之?兰亭序?思想论析摘要:?兰亭序?是中国文学玄言体向山水题材转变的重要作品之一此文情景交融,理趣交辉,从山水之乐转到死生之悲,透射出深层的忧患意识,反映了东晋士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对世道人生的态度其对后世山水文学、书画创作的思想倾向与审美趣味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太宗对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爱不释手:“尽善尽美……观之不觉其倦,览之莫识其端〞(李世民?王羲之传论?)我们认为,唐太宗不仅是从中国书法艺术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兰亭序?的,更是从其文字的山水情怀、生死认识、忧患意识及像外之意等去玩味其中微妙,并得到无穷审美快感和共鸣的,历代窥得其书法壶奥的帝王和文人莫不如是兰亭序?不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奇葩,亦是山水文学的瑰宝兰亭序?全文324字,后人一般将其分成四个局部,我们姑且全文录于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假设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晋穆帝永和九年(353)3月3日,时年50岁的王羲之(303—361),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2人集会于浙江绍兴西南兰渚山上的兰亭,在宜人的山水中,借修楔之事,饮酒赋诗、挥毫泼墨、抒发幽情,王羲之、谢安等11人成诗各两首,郗昙等15人各成诗一首,共成诗37首,编成?兰亭集?,另外16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兰亭雅集是书法家、文学家、社会名流的一次盛会〞?兰亭集?作为诗人集团同题作品集,为有史以来录诗数量最大者兰亭集序?即为该集所作之序,是王羲之书法代表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兰亭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从思想上看,全序可分为两局部一、二段叙暮春兰亭修楔,群贤少长流觞曲水,畅叙幽情、游目骋怀,极山水之乐;三、四段思人俯仰一世,快然自足,却不敌老之将至、情随事迁,感死生之悲,感今昔兴怀,无限怅惘。
一、游目骋怀,极山水之乐序文前两段写景、抒情,文笔云淡风轻,素雅练达暮春之初〞一句,让我们联想到?论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段话几乎可以概括儒家政治、教育和生活的理想境界,无忧无虑、沉着不迫、崇尚自然,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水乳交融、完全和谐的自由境界这是孔子最赞同的人生境界:恬淡、宁静,是一种乐境,与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乐〞不谋而合朱熹评注曾点之境界,说“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朱子?论语集注卷六?)无疑,王羲之是很赞赏这种境界的,此次“修禊〞,就既有“冠者〞,如四大家族成员及社会名流;也有“童子〞,他的六个儿子(包括幼子王献之)也参与其中,与孔、曾胸次抱负不谋而合何谓“修楔事也〞?“修楔〞,又称“祓除〞、“祓楔〞、“楔事〞,早在夏、商开始,在民间、宫廷以及文士的生活圈子中流行着修楔的习俗,人们在水滨洗涤、祭祀,以避邪求吉,它代表了人们对水的一种原始崇拜春秋时代,祓楔的巫祭衍为伴有春游活动的风俗晋代,修楔演变成为老百姓普遍参与的礼俗兼具的游乐盛事,文人雅士更是借此怡情山水、诗词书画兰亭雅集把民俗活动、自然审美和文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借春色宜人之天时,融山水环境之优美,行曲水流觞之风雅,在这里,风景园林与文人生活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并相得益彰。
〞会稽山阴,在今绍兴西南部,离城约13公里这里层峦叠嶂,山翠水绿,景色宜人,正如王羲之诗云:“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提到:“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假设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又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假设云蒸霞蔚〞而兰渚山一带更是此中佳境,兰亭景致集灵秀于一身,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亭子附近,遍种兰花,汉代曾在此地设置驿亭,而得名江南风景的精华浓缩于此,奇花、异草、翠竹、流水,美不胜收王羲之虽然祖籍山东琅琊,自永嘉之变后徙于会稽见其山水秀润,便有终老之志兰亭集会以后第二年,他辞官归隐于斯,日日与山水为伴,陶冶性情,澡雪精神,想从徜徉山水中获得宁静、祥和和愉悦会稽山水,是人们追寻慰藉的一方净土;兰亭集会,是人与自然的交融作者用最简洁的线条、最精炼的文字、最清淡的语言,描绘了“崇山峻岭〞的俊杰、伟岸,“茂林修竹〞的静幽、疏朗,“清流激湍〞的活泼、清爽尤其是“映带左右〞四字,将“流觞曲水〞的自然景观表现得栩栩如生,展现给我们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画何谓“流觞曲水〞?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一种特定的文人游戏,即文人雅士坐在弯曲的水流两旁,在上流浮置盛酒的觞,任其飘流而下,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赋诗。
其二,指中国传统园林中专门为举办此种活动而设置的程式化景点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山水自然景观天设可引,清幽的景色吸引爱恋山水的文人聚集于此,在自然之外便多了一层活泼的人文气息不分身份尊卑、年龄老幼,均依序舒适地坐在曲水旁边,流觞取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却有大自然的流水声、风声、鸟声等天籁之音伴奏,简朴而又休闲这显然是道家的一种境界,?老子?四十一章:“大白假设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指的“元〞的大美、形而上的美丝竹管弦固然能够带给人愉悦的享受,但是心中有音乐的人,无音也一样可以体味到音乐的妙处,而且琴棋书画的美,是相通的正如,我们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行云流水间自可感觉其中的节奏,仿佛听见奇妙的音乐从字里行间流溢出来,全身心都得到审美快感,妙不可言音乐真正的美,在乐外这一点,生于王羲之死后四年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约365-427)也深得其味,萧统?陶渊明传?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渊明自己还留下了令人会心一笑的诗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陶潜传?)。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中国的诗歌,几乎都离不了酒,酒有时可以使创作到达一种有如神助的境界,如梦一样,使人获得灵感王羲之酒醒以后,看自己书写的?兰亭序?亦倍感惊喜,于是屡次摹写,却完全不如原文精妙不禁感慨:“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山水和流觞,使其书法艺术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饮一杯酒吟一首诗,这样的生活,是很多文人雅士倍感惬意,且津津乐道的论语·雍也?中有对颜回之贤的赞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觞一咏〞正含着这种简单的快乐在里面,王羲之虽然生活并不困窘,但也淡泊名利,喜欢恬淡的山水生活畅叙幽情〞,“畅〞,畅快淋漓,痛快也,尽兴也,“酒逢知己千杯少〞,谈古论今,诗词书画,这是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存在的彰显幽情〞,无疑就是乐山水之情、清幽之情,那是一种和自然天地融为一体的情,是在自然山水中倾听灵魂、寻求宁静的情此段的重点在“幽〞,既是景幽、境幽,又是情幽、心幽,诗人们曲水流觞、自在闲适整个这一局部,文气流畅,自在无碍,紧系兰亭山水美景,记诗人流觞咏诗之雅事,简洁的字句散发出一种淡雅清幽的意味,给人宁静的享受我们看到了亲近自然、逸情山水的魏晋风度清、静、雅、幽,好一个兰亭集会。
第二局部,从兰亭走向宇宙,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小美走向大美,从清“幽〞走向极“乐〞,山水之乐的情绪进一步高涨从“朗〞、“清〞、“惠〞、“和〞到“大〞、“盛〞、“游〞、“乐〞,神游千里、心怀万物,乐从中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和风轻柔,自然的宁静、平和、美好使人心情舒畅,“天地人三参〞,天、地、人是一种可以发生感应的关系存在,所谓异质同构,这是中国人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念中国人“仰观〞、“俯察〞,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那么观象于天,俯那么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一种“观物取象〞的艺术方法俯仰〞,指远近大小、上下宏微的观察,由表及里,去伪取真,从天地人文万物中摄取最有象征和指导意义的形式,以到达“通德〞、“类情〞的目的周易?“俯仰〞之“观〞表达了中国古人思维的独特性,不单纯是指一般意义上对外物的观照,更是给天地万物赋予精神意义、对宇宙生命豁然会通,是高度抽象性的审美体验,对中国哲学和文化艺术影响深远,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就是此理念的开展俯仰〞二字在东晋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仰观大造,俯览时物〞(孙绰?答许询诗?),“仰咏道诲,俯膺俗教〞(孙绰?赠谢安诗?),兰亭诗中亦比比皆是:“仰观碧天际,俯瞰绿水滨〞(王羲之),“仰想虚舟说,俯叹世上宾〞(庾蕴),“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徐丰之),可见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对大自然进行“仰观〞、“俯察〞的审美观照在当时是极其普遍而且成熟的。
大自然是一座宝库,“仰观〞、“俯察〞,可以发现“宇宙之大〞、“品类之盛〞,你不能不慨叹自然的博大和丰富盛大之谓美也,可以使人“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从中品味真正的快乐,大乐游〞、“骋〞是一种自由的境界、逍遥的境界极〞、“娱〞是一种恣肆的生活、享乐的生活正如宗白华?论和晋人的美?中所言的那样,王羲之的作品表观出“晋人纯洁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这一局部承继第一局部,依然表达的是乐,不过,已经跳出小象之外,既是审美之乐,又是哲思之乐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返璞归真,亲近自然,并从中获得无限自由和充分快乐空灵、冲淡、和悦、幽静、玄远,自然中自有情趣和妙意他从形而下的山水中获得形而上的体验,通过对自身生命的密切关注而完成文人情怀的表达东晋,亲近山水、娱情自然成为一种时尚文人们以虚静的心灵和审美的态度观照山水,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表现出对自然山水悠然神往的欣赏他们摆脱尘世的一切束缚,以一颗清虚恬淡的玄心,以审美的态度、平和的心境来观照自然界的山川草木,一往情深地融入到整个宇宙自然之中,在物我冥合的心灵体验中畅神悦性,体会到人生的至乐与逍遥。
王羲之是那种和山水契合的真性情之人,政治时事使他烦恼,他对社会失去信心,于是他选择回归自然,自得其乐兰亭序?前一二局部之乐表现了他逃避现实、崇尚隐逸、及时行乐的心理意识他曾经这样说自己:“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见?全晋文?王羲之杂帖),宋人洪迈更是说他是个“抗怀物外〞、“功名成就一无可言的人物〞(?容斋随笔?)这样说王羲之虽然很片面,但是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他的沉溺山水他自己在兰亭诗中也有:“驾言与时游,逍遥映通津〞;“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他去官后“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事,采药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都,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日:‘我卒当以乐死〞’)山水之乐得到的快感大有直追真理之乐的势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二、俯仰一世感死生之悲王羲之并非真道家,山水美带来的快感毕竟是短暂的,不能消解他内心深处的悲哀和忧患他拓达、恣肆,充满感性;但同时又悲观、消沉,感觉孤独,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骨子里有着儒家的悲悯情怀和历史责任,最终不免陷入对岁月之短暂、情事之变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