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主的 ? 形式? 问题??? 亨利?詹姆斯的 ?美国游记?毛 ? 亮? ?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解读亨利?詹姆斯晚年的 ?美国游记? 分析和讨论詹姆斯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批评詹姆斯认为 19 世纪末美国的民主制度存在着一个社会、文化和伦理 ? 形式? 匮乏 的问题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移民的涌入和美国本身缺乏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美国民主奉为圭臬的个人主义理念实际上成为一个日益空洞的概念但是 ?美国游记? 并非是对美国民主制度单向度的批判, 詹姆斯的文化和伦理立场也不是简单的反民主的保守主义思想詹姆斯一方面批评了美国民主在社会层面上的失败,另一方面也试图揭示出民主制度未来的前景和希望詹姆斯清 楚地认识到美国的民主社会必须要有一个文化和伦理的自觉,必须要意识到美国的民主制度与欧洲传统社会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能表达其自身精神的社会、文化与伦理生活形式关键词 ? 亨利?詹姆斯? 惠特曼 ??美国游记? ? 民主的图景?? 美国民主? 社会与伦理 形式歪着头看着, 好奇地观望着, 且看会有什么事发生,自己身在局中而又在局外, 观望着亦为 之惊奇 ? 惠特曼 ?草叶集?, ? 自我之歌??? ? 1903 年,已在欧洲居住了二十余年的亨利?詹姆斯刚好 60 岁。
在完成了后来被称为他最后的三部曲 ?大使?、 ?鸽翼? 和 ?金碗?后,詹姆斯在与朋友们的通信中便开始一再地 提起要回到他的祖国访问的想法在写给他的哥哥、任教于哈佛哲学系的威廉?詹姆斯的家信中,詹姆斯提到,? 在我年衰体弱之前,我 一定要回来 ? 在给他的好友小说家威廉?豪尔斯 ( William Dean Howells) 的信中,詹姆斯又说道,? 我渴望回到美国,这个想法带着一种忧伤和悲剧的情绪??? 这是一种怀旧的激情 ?虽然詹姆斯对于美国文明一直怀有深切的关注, 他的想法还是让友人们觉得突然, 毕竟詹姆斯对美国社会与文化一直颇有微辞, 而且他 似乎早已习惯了欧洲的生活朋友和家人都认定詹姆斯会不习惯甚至厌恶他将在美国看到的一切对亲友们的意见, 詹姆斯却不以为然 在给他的朋友格蕾丝?诺顿 ( Grace Norton) 的信中, 詹姆斯写道,? 亲爱的格蕾丝,你完全地误信了艾丽丝 ( 詹姆斯的妹妹 ??? 笔者注)88的话, 好像我对美国抱有一种与日俱增的 ?反感? ,其实这种所谓的 ?反感?从一开始就只是一个不实的传言 ??终于,在 1903 年秋天,修订完小说 ?金碗? 的詹姆斯乘坐一艘德国邮轮回到了他阔别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祖国。
在随后长达十个月的访问和游历中,詹姆斯几乎走遍了美国各 地除了看望他的兄长威廉?詹姆斯之外,詹姆斯还在美国的数个大学作了演讲, 演讲的内容涉及到当代欧洲文学、巴尔扎克的小说和美 国人的语言他重游了他的出生地纽约市的华盛顿公园广场,也去了美国中部和南方的城市巴尔的摩、里士满和查尔斯顿, 亲眼目睹了内战结束40 年之后美国南方的社会与文化状况 回到欧洲以后,詹姆斯把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在美国的见闻汇集起来, 写成了 ?美国游记? 一书 ( TheAmerican Scene) 许多批评家,包括詹姆斯研究的大家莱 恩?伊代尔 ( Leon Edel) 都倾向于将詹姆斯最后的美国之行看成一次 ? 怀旧? 之旅詹姆斯自己也曾说过,此次回乡乃是其 ? 私人生活中 一个最私人的事件?但事实上,?美国游记?绝非一部简单的 ? 怀旧? 之作; 它之所以能引起批评家和读者的注意,恰恰在于它集中了詹姆斯对 19 世纪末美国的民主社会极其深入而 又广泛的观察与思考在这本长达四百多页的游记里,詹姆斯对美国民主制度的现状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但同时又对民主社会的未来作了 极富理想性的想像和展望美国游记? 所关心的其实也是自托克维尔以来西方思想家在讨论美国的民主时触及到的一个共同问题, 即:在这个崇尚个人主义和经济迅速扩张的民主社 会里是否能够形成其独特的、有活力的伦理生活? 美国民主的政体与政治哲学是否能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使其所标举的个人自由得到文化和 伦理意义上的实现?为了更好地理解詹姆斯如何在揭示美国民主现状 ( aspects) 的同时,也同样注重美国民主未来的可能性 ( prospects) ,我们有必要提及另一本讨论美国民主制度的关键性作品:美国19 世 纪 诗 人 惠 特 曼 的 ? 民 主 的 图 景? ( Democratic Vistas) 。
在这本被后人称为 ? 美国民主的圣经? 的作品中, 惠特曼与詹姆斯一样呼吁美国公众认识到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背景下美国民主制度在社会生活层面上的失败 虽然詹姆斯对于惠特曼所称的 ? 伟大的民主的现实? 接受起来更为冷静和中立, 但是他们两人有着共同的目的, 那就是试图使美国人明白 民主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的理念,而且必须成为建立在一种属于其自身的社会、文化和伦理形式之上的生活实践对于惠特曼而言,民主理念本身就基于一 个内在的二元对立:一方面,民主制度源于? 现代的个人主义思想?,源于 每个人都能? 成为内向性的、独立的个体? 的理想;另一方面,民主制度的成功又依赖于同样重要的个 体之间的 ? 团结?,依赖于个人与个人之间广泛的 ? 联系?( connectedness) 和 ? 亲密感?( adhesiveness) 但是, 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和 工业革命在美国的兴起, 民主制度所释放出的个人主义的极大能量并没有为民主制度中 ? 个人性? 与 ? 社会性? 的二元对立提供一个综合的可能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仿佛是 ? 传说中的魔蛇独吞了所有其他的同类?;牟利的冲动消解了个人主义理念本身所内涵的一切个人实现和发展的可能性,个人主义由一种民 主社会的理想变成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在惠特曼眼中,19 世纪后半叶美国民主现实的吊诡之处正在于此, 作为民主社会的基础的个人主义理念实际上造成了美国民主制度在社会生 活层面上的 ? 空洞?个人主义的理想成为一种不能被 ? 表达?( unexpressed) ,不能被 ? 意识到? 和不能被 ? 实现? 的理想( unawaken ?d and unrealized) 惠特曼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诊断与詹姆斯在?美国游记? 中的观察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与89美国民主的 ? 形式? 问题: 亨利?詹姆斯的 ?美国游记?惠特曼一样, 詹姆斯也发现,资本主义所释放的能量表现出 ? 一种不顾一切代价的扩张的欲望?,但是却从根本上无视人们在社会交往上 的需要在纽约这个象征着资本主义的力量与规模的美国大都市,詹姆斯看到的是随处可见的 ? 全神贯注的商人的表情?, ? 一种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庞大无比的一致性? ( 如惠特曼 在 ?草叶集? 中所描写的纽约 ? 那众多的、无处不在的穿着硬领燕尾服的侏儒们?) 但是,这样巨大的 ? 一致性? 笼罩着的是一个既无个 人自由、也无伦理生活的社会; 而且,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取得的成就,在詹姆斯眼中, 往往是对个人主义哲学的背叛和消解。
比如, 在詹姆斯看来, 纽约市内处处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 就是对这一事实最好的注解:标准化的千楼一面的建筑形式其实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失去了个人性而臣服于一种 ? 集体性? ( collectivism) 思维的表现, 是对于美国的个人主义理想最为生 动的讽刺同时詹姆斯也发现,与欧洲社会不同, 美国作为一个本来就没有历史沉淀的新国家, 现在更是为一个文化观念极其肤浅的商 业阶级所左右美国的民主社会没有发展出一套丰富的、可以分别私人与公众的社会形式与生活习俗, 以此来安置个人的存在与自由浮华遍地的纽约不乏美轮美奂的建筑和装饰奢侈 的社交场所, 但是詹姆斯却发现这些场所在内部结构的安排上表现出一种 ? 松散的模糊?( diffused vagueness) ,完全忽视了公共空间与私 人空间之间的必要的差别和区分综合而言,无论是惠特曼的 ?民主的图景? 还是詹姆斯的 ?美国游记?,它们所关注的核心都是美国民主制度所面临的 ? 形式? 问 题,即在这个崇奉个人主义的社会里广泛存在着一种伦理与文化形式匮乏的困境, 而这种伦理或文化形式的贫乏及无序又从根本上消解了 真正实现个人主义理念的可能性但是, 更值得注意的是, 这两部反思美国民主的重要著作并未质疑民主制度本身的合理性。
相反, 无论是惠特曼还是詹姆斯,他们更关心的是对美国民主的批判如何能同时注意到并揭示出民主社会内部正在孕育着的全新的伦理与文化生活的 可能性换言之, 惠特曼与詹姆斯都具有思想立场上的两重性: 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并不妨碍他们采取一种类似于社群主义的文化观与伦理观, 因为对于他们,民主不仅是一个政治概 念, 更是一种可能并且需要实现的生活方式正因如此,在 ?民主的图景? 一书中, 我们看到, 惠特曼不仅指出了美国民主在社会层面上 的失败, 同时也在充满激情地憧憬想像着民主制度未来必将创造出的、属于其自身的文学与社会形式 ( democratic sociologies) 在书中, 惠特曼告诉他的读者美国文化和伦理生活的 ? 空 白? 和 ? 缺失? 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于民主社会未来的期待正因如此,在惠特曼笔下,纽约虽充满了 ?狭、渺小和丑陋的幻象?,但也展现出 ? 生动如画的光彩与海洋般的 广阔?关于这一点, 惠特曼在 ?民主的图景? 的开头就说得十分清楚他首先提到人们一定会 指出书中比比皆是的矛盾之处,但是, 他又说这种矛盾性其实正是观察美国民主制度再合适不过的思维模式, 因为民主本身不就包含着社会性和个人主义这样的二元对立吗? 这种有意 而为的叙述二重性在詹姆斯的 ?美国游记? 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而且,詹姆斯同样在其书的序言中清楚地表明,虽然他对于美国的印象 充满了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但是美国现实的双重意义 ( 实际的缺失?未来的实现) 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缺一不可与惠特曼一样, 詹姆斯将美国社会形式的贫乏与 经济力量的扩张同时诠释为一种生长的过程和对未来的期待如莎伦?卡梅隆指出的那样,?美国游记? 中的叙述者并不追求判断与观察 结果的一致性,与此相反,叙述者往往提出对同一社会现实的两种完全相反的解释书中叙述者的视角并非是单维度的, 而是始终在现实90国外文学? 2007年第 1 期 ( 总第 105期)与未来、空白与生长之间转换叙述者的意识并非简单地再现美国的社会图景,而是试图在再现的过程中努力地重构现实美国游记? 中不断转换的双重视角在叙述形式上可以使詹姆斯对美国的民主制度进行多元化的诠释,由此反映了 ?美国游记? 的双重目的: 它既是对于民主制度的批评,又是对民主制度内部蕴涵 的伦理和文化生活的可能性的理解、展现和期待与惠特曼相比,詹姆斯不光注意到民主制 度本身的二元对立 ( 个人主义 ?伦理秩序) 在对美国民主社会现状的分析上,詹姆斯更为细致, 也更具有历史意识。
比如,詹姆斯不满足于民主社会中 ? 形式的匮乏? ( formlessness) 这样简单性的判断,而是试图对此现象给出更为实质性的解读我们看到,在有关纽约的章节中, 詹姆斯先将这种 ? 形式的匮乏? 理解为资本主义的无序扩张和对社群价值的漠视然 而,从另一个角度,詹姆斯又提出这样的现象也来自于美国的民主社会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因此它必须寻找比欧洲社会更为灵活圆通 的社会形式一方面, 詹姆斯批评纽约房地产市场的疯狂使城市被 ? 无情地 ?翻新? ?, 使城市迅速地失去它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历史; 另一方面, 詹姆斯又指出, 这种情况根源于美国社 会缺乏文化上的自信心,纽约不断地建造新的建筑物又不断地将它们推倒重建,这说明美国人似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社会能够产生一种持久 稳定的自我表达的形式因此, 纽约房地产的疯狂,对詹姆斯而言,不仅仅是牟利的冲动,也反映了一个缺乏历史与文化传统的民主社会注定要不停地摸索和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 形式在游记的其他部分,詹姆斯也指出美国民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