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化录井技术简介

一招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12KB
约5页
文档ID:177825415
地化录井技术简介_第1页
1/5

地化录井技术简介地化录井技术简介一)热解技术1、分析原理热解技术是将岩石样品在热解炉中程序升温排出烃类物质,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检测,热解后的残余有机质加热氧化生成二氧化碳由热导或红外检测器检测的方法分析流程如下图图2 热解分析原理示意图2、参数意义1)储集岩热解分析参数意义S0 —90℃检测的单位质量储集岩中的烃含量,mg/g ;S1—300℃检测的单位质量储集岩中的烃含量,mg/g;S2—300~600℃检测的单位质量储集岩中的烃含量,mg/g;Tmax—S2峰的最高点相对应的温度,℃;Pg—含油气总量,Pg=S0+S1+S2,mg/g;GPI:气产率指数,GPI=S0/(S0+S1+S2);OPI:油产率指数,OPI=S1/( S0+S1+S2);TPI:油气总产率指数,TPI=( S0+S1)/( S0+S1+S2);PS —原油轻重比,PS=S1/S22)烃源岩热解分析参数意义S0 —90℃检测的单位质量烃源岩中的烃含量,mg/g ;S1—300℃检测的单位质量烃源岩中的烃含量,mg/g;S2—300~600℃检测的单位质量烃源岩中的烃含量,mg/g;S4—单位质量烃源岩热解后的残余有机碳含量,mg/g;RC—单位质量烃源岩热解后的残余有机质的碳占岩石质量的百分比,%;Tmax—S2峰的最高点相对应的温度,℃;Pg—烃源岩生烃潜量,Pg= S1+S2,mg/g;Cp—有效碳含量,Cp=0.083Pg,;TOC—烃源岩有机碳含量,TOC=Cp+RC,%;HI—氢指数,HI=100S2/TOC;D—降解潜率,D=100Cp/TOC;有机质母质类型—Ⅰ、Ⅱ1、Ⅱ2、Ⅲ,依次为腐泥型、腐殖腐泥型、腐泥腐殖型、腐殖型;二)热解气相色谱技术1、分析原理热解气相色谱技术综合了热解仪和气相色谱仪的优势,不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直接将样品中的原油在300℃下热蒸发出来,利用毛细管柱程序升温方法将原油中各个组份分开鉴定,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系统评价样品性质。

当载气携带样品中的若干组分,通过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时,由于各组分分子与固定相分子间发生吸附或溶解或离子交换等物理化学过程,使那些性能结构相近的组分由于各自的分子在两相间反复多次分配发生很大的分离效果,从而使混合样品中的各组分得到完全分离例如一个样品由A和B两种组分混合而成,已知B在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比A大(如图3所示)经过相当的时间,由于分配系数不同,A和B得到了完全分离两级分先后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转成电信号,由记录仪按流出的先后记录成色谱图2、参数意义仪器分析热蒸发烃组份可提供以下地化参数:(1)组份分析曲线:油气组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碳数范围:样品中所含最低碳数和最高碳数正构烷烃的范围为油层级别的重要评价指标3)主峰碳数Cmax:样品中相对百分含量最大值的正构烷烃碳数应用于储集层的评价可判断油质轻重图3 气相色谱法分离检测原理图(4)碳优势指数(CPI值):指在C24-C34范围内,分别取两次奇数碳数的浓度和偶碳数浓度总和之比的平均值,为生油岩成熟度指标CPI=1/2*{[ΣC23-31/ΣC22-30] + [ΣC23-31/ΣC24-32]}(5)奇偶优势(OEP)值:反映随分子量的增加,奇偶优势的变化。

该比值与CPI性质类似,为生油岩成熟度指标OEP=( C23+ 6C25+ C27)/(4C24+4C26)(6)ΣC21-/Σ C22+:C21以前各碳数百分含量总和除以C22之后各碳数百分含量总和,应用于储层评价可作为判断原油性质的重要指标7)(C21+C22)/(C28+C29):原为鉴别海相和陆源生油岩指标,用于储层评价,可作为判断原油性质的一项指标8)Pr/nC17:姥鲛烷/ nC17,用于油源对比9)Ph/nC18:植烷/ nC18,用于油源对比10)Pr/Ph:姥鲛烷/植烷,用于油源对比后三项指可标应用于储层评价可判断原油被改造程度、储层流体性质三)轻烃组份分析技术轻烃组份分析评价技术检测的是将岩屑、岩心、井壁取心等样品加热到80℃释放出来的C1—C9烃类,可以取得十分丰富的反映储层流体性质信息采用顶部气体取样法的轻烃组份分析结果可以反应样品中的轻烃组份组成情况轻烃组份分析结果与储集层原始轻烃组份相比丰度要减少很多,轻烃组份分布也会发生较大变化但是碳原子数相同的烃类组份含量的相对高低保持不变,特别是对于结构和性质相似、沸点相近的烃类组份由于它们的挥发速度是相近的,所以它们之间的比值仍将保持不变。

因此,轻烃组份的丰度反映了地层油气的丰度,组成反映了地层轻烃组份的组成不同储层中轻烃组份参数的差异主要归因于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及后生效应如水洗作用、生物降解和氧化作用等因素导致的原油轻烃组份组份改变原油进入储层后,会受到多种作用的改造,对石油起破坏作用的主要因素为氧化、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水洗作用也是产生生物降解作用的前兆水洗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储层岩石含油丰度降低、易溶于水的轻烃组份组份减少,烃物质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导致轻烃组份分析结果中Bz/nC6(苯/正己烷)、Bz/ CYC6(苯/环己烷)、TOL/llDMCYC5(甲苯/11-二甲基环己烷)、TOL/nC7(甲苯/正庚烷)、TOL /CYC6(甲苯/环己烷)等参数比值降低用芳烃与环烷烃的比值参数判别油水层和水淹状况可起到标志化合物的作用生物降解的原油,正构烷烃受到破坏,而异构烷烃相对富集根据轻烃组份单体的组成,尤其是正、异构烷烃的比例,可以识别生物降解油的特征,也就可以间接反映储层流体性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