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林-名词详解 出自 MBA智库百科()公益林(Public Welfare Forest)目录 1 什么是公益林[1] 2 公益林的种类[1] 3 公益林的划分[2] 4 公益林的效益o 4.1 公益林的生态效益[3]o 4.2 公益林的经济效益[1] 5 公益林的经营o 5.1 公益林经营特点[4]o 5.2 公益林经营方针[5]o 5.3 公益林经营类型[2]o 5.4 公益林经营方式[2]o 5.5 公益林经营策略[5] 6 公益林的资产[4]o 6.1 公益林资源资产的界定o 6.2 公益林资源资产的构成o 6.3 公益林资源资产价格评估的方法 7 公益林抚育技术[6] 8 公益林的需求与供给[7]o 8.1 公益林的需求分析o 8.2 公益林的供给分析o 8.3 公益林供求均衡的策略 9 参考文献什么是公益林[1] 公益林是指为了维护和改善社会环境,以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等作为目的,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公益性的、社会性的产品和服务的森林、林地公益林的种类[1] 根据公益林的主要功能划分,可以分为两个大类: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前者根据森林的功能又分为:水土保持林、农用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护岸林等几个方面;后者根据用途又可以分为:国防林、实验林、种子林等。
国防林包括国防设施林、国界线保护林、军事场所禁区林等;实验林包括:教学实习林、科研实验林等;种子林包括:种子园、母树林、种子测定林等公益林的划分[2] 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公益林划分为重点公益林、省级公益林、地方级公益林三种形式在公益林中又划分为禁伐区(Ⅰ级)、限伐区(Ⅱ级)、商品林区(Ⅲ级),一个地方的森林都基本上区划成了Ⅰ、Ⅱ级生态公益林范围,区划的商品林面积很少,只占整个地方林业用地面的20%左右公益林的效益公益林的生态效益[3] 1.涵养水源 有研究表明,每公顷森林有500 m3涵养水源能力,树木根冠能够截流10%~23%的雨水,林下的树枝和落叶层能截流20%~80%的雨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减少78.4%的地表径流,使土壤蓄水量增加20% 2.调节气候、制造氧气 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物理蒸发,能够使公益林涵养的一些水份返回大气,然后形成云雾,增加降雨数量和次数,缓解旱情,减少干旱危害,给人类生存和植物生长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有研究表明,在公益林的生长时期,每公顷公益林每天可释放8430t左右的氧气,吸收1548t左右的二氧化碳,给人类提供更多的氧气 3.防风、防止水土流失 公益林所覆盖的土地,很少被大风或雨水腐蚀。
有研究表明,森林可使风速减少20%~25%公益林还可以保护周边的农田、乡村、牧场和城镇不被大雨侵害,可以保护河流和水库不淤积 4.吸收有害气体、改善生态环境 公益林可以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净化空气,还可以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能够吸收大部分的阳光,并只能反射出少量的阳光,因此在公益林区域内气温是冬暖夏凉 5.功能保健 公益林生长的野生植物有很多具有药用价值,其颜色和香味能够影响和刺激人类大脑神经,大脑神经在其刺激或影响下,对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6.维持生态平衡和乍物多样性 公益林既是野生动植物繁衍和生息的重要场所,也是野生动植物中要的保护基地,在公益林内,维持了生态的平衡,也保持了生物的典型性和多样性公益林的经济效益[1] 1.公益林的经济效益 公益林的经济效益是指在人类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经营活动时所取得的,已纳入现行货币计量体系,可在市场上交换而获利的一切收益,也称直接效益经济效益也称直接效益,包括以公益林资源为原料的一切产品生产收入,以赢利为目的利用公益林非原料功能的收益,如森林旅游业中相关的收益经济效益是综合效益中最活跃、与人类社会最直接相关的部分,也是已经被人类真正重视,在开发利用中已表现为经济形式的那部分效益。
2.发展公益林的经济效益的意义 (1)可以构成复杂的生物链,促进生态系统的协调和稳定公益林天然的环境和有效的空间发展可以改变公益林比较单一的生物生存结构,有效的构筑复杂的、新的生物链,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2)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为公益林的管理经营者提供了可观的收入随着公益林保护政策的健全,在保护好公益林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既可以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又可以促进公益林的健康、持续的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这无疑会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感和公益心 (3)增加了公益林附属副产品的产量,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在发展公益林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林间的资源优势,加大了国土的利用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林间副产品,极大的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公益林的经营公益林经营特点[4] 公益林以保护、控制、稳定、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经营目的由于经营目的的特殊性,决定了公益林资源经营与其他林种的差异,这些特点可归纳为: 1.森林种类的多样性 由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各种环境对森林的防护要求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公益林各类公益林要求的经营树种、经营方式不同,防护效能的测算方法与指标也不一样,它们的使用价值各异。
在公益林资产的评估中必须对各类公益林分别进行界定,并分别各林分的具体情况进行测算与评估 2.产品效益的公益性 公益林是以发挥其生态防护效能为主要目的,并以公益效能作为产品形式这种产品缺乏商品属性,属于公益性质的产品,它的效益自动外溢,享用者无须通过经营就可享用它位的效益,以致经营者通常很难从享用的单位或个人处获得使用其公益产品的经济补偿,只能从公益林的副产品木材或者其他林产品中取得经济效益,其经济收入经常无法补偿其经营成本的支出,处于亏损状态 3.生产成本的社会性 公益林经营的生产成本经常由图家或社会给予部分资助在生态环境较恶劣的地方,如沙漠边缘的防风固沙林,海滩上的海岸公益林,其经营成本基本上由国家或社会全部承担 4.经营的强制性 国家对公益林经营的特点、范围、方式都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地加以规定将以规定地段的森林强制划分为公益林,强制这些森林的所有者按公益林经营的方式进行经营 5.森林生物群落的脆弱性 公益林资源相当一部分分布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在这样恶劣的生态环境中,森林的植物群藩极为脆弱,森林的生态系统极不稳定 6.成熟确定的复杂性 公益林成熟是经营公益林中确定其更新采伐时间的极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防护成熟龄是指林木的防护效能开始下降的年龄。
但要测公益林效能的变化过程及其开始下降的年龄来确定公益林成熟龄则十分困难,加上公益林的种类多,效益计量各不相同,其测定方法各异这又增加了防护成熟确定的复杂性公益林经营方针[5] 重点生态公益林经营的方针,首先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实施干预和培育,从而达到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目的在确保重点公益林森林种群进化的情况下,增加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逐步优化生态系统,在保证森林群落向顶级演替的前提下,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增加生态层,实行生态位分异,培育去杉、冷杉、红松针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实现高生物量,生态效益连续,抗病虫性强,综合效益高的培育目标公益林经营类型[2]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森林资源,又能达到充分合理地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以地类、立地质量等级、郁闭度、保护等级、质量评价等因素来进行分类 封禁保护型:Ⅰ级公益林都区划在生态比较脆弱、立地条件比较差、大江大河源头及第一层山脊以内、湿地及水库周围、石漠化及水土流失严重和需要重点保护的地方 封育补植型:Ⅱ、Ⅲ级公益中,立地条件好的疏林地、灌木林地 抚育间伐型:Ⅱ、Ⅲ级公益中,郁闭度在0.8以上,林木分化明显。
植被受光困难 更新择伐型:Ⅱ级公益中,郁闭度在O.7以上,年龄老化、生态功能衰退 更新改造型:Ⅱ、Ⅲ级公益中,立地条件好的残次低效灌丛公益林经营方式[2]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森林资源,又能合理充分的培育和剥用资源,既达到保护、培育与利用三赢,又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 封禁保护型的经营:禁止一切不利于林分生长的人畜活动,严格执行封山育林十不准制度,在封禁区恩边设立永久性的宣传碑牌和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聘用专职护林员进行巡山管护 封育补植型的经营:在疏林地、灌木林地的空地中在按照2米2米的株行距整地栽植一些与原树种不同的速生乡土树种,增加林分组成,以便形成复层混交林分,而后封山育林,加大管护力度,逐步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林分的防护效果和抗病能力 抚育间伐型的经营:对林木分化明显或植被受光困难的林分,按照生态公益林抚育间伐标准,对其进行抚育间伐,伐除一些霸王树、生长缓慢、遭受自然灾害的林木,让保留木和受光困难的植被正常生长天然林抚育间伐后林分的郁闭必须在0.6以上人工近熟林抚育间伐后郁闭度必须保留在O.5以上抚育间伐后绝不能形成“天窗”,抚育闻伐后栽植一些与原生树种不同的良种壮苗大苗速生乡土树种,通过施肥和加强抚育管理,以改快速成林来变林分组成。
以便增加林分的防护效果和防护功能 更新择伐型的经营:对树龄老化、生态功能衰退的林分采用沿等高线方向一致的小面积团状择伐,逐次进行改造,每次择伐的强度不能过大,不能超过30%择伐面积不能超林分小班面积的20%,且择伐地块之间必须保留15—20米的保留带树苗采用经济价值高、生长快、适应能力强、良种壮苗的大苗乡土树种进行栽植,对新栽植的树苗每年都要按照幼林抚育措施进行集约管理,严禁营造纯林和全垦整地抚育采用适度扩穴壅蔸除草施肥、割除影响苗木生长藤草的方式,连续抚育5年 更新改造型的经营:沿等高线34米为隔离带,带宽60~100厘米为宜,将带中无培育前途的灌丛全部伐除,沿等高线堆放,伐桩不超过5厘米在带中整地植苗(以速生树种为宜),使目的树种达到110株,亩以上,充分发挥林地潜力,对其进行集约经营管理,达到生态和经济利益双赢公益林经营策略[5] 1.采用栽针保阔技术,在天然林中引进适宜林分生长的针叶树,形成针阔混交林,这种技术的实施,缩短了演替进程,加快了天然林的恢复速度,效果良好 2.在天然次生林中靠天然更新恢复森林的主要树种有水曲柳、柞树、械树、椴树等及先锋树种杨树、白桦,经过抚育与原有天然林形成混交林,此外在林缘处,由于受林分的庇护,生态环境良好,主要依靠风力传播种子的树种进行天然更新。
3.对天然更新形成的幼苗、幼树,不仅通过自然环境的选择,而且要经过2~3个种子年才能完成,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通过人工促进能够缩短更新周期,此外,采取了幼龄定植,中龄间伐等系列管理措施 4.在宜林荒山,退耕地及灌丛地开拓效应带,在带上造林,并引进天然阔叶树,形成人工天然混交林,这种方式是扩大边缘界面,提高光能利用率,促进树木生长的有效措施 5.对落叶松纯林,采取卫生伐,透光伐,在林冠下栽植耐荫树种,对成熟的落叶松纯林也可采取小面积皆伐的方式,应用中度干扰理论,伐后进行带状整地,栽植阔叶树种公益林的资产[4]公益林资源资产的界定 公益林资产即以公益林资源为物质内涵的财产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资源性资产,作为资产的资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根据1992年2月在内罗毕召开的国际发展机构委员会(CLDIE),环境和自然资源核算研讨会通过的结论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