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王昌龄《出塞》之二何以未列入七绝压卷之作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表达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王昌龄《出塞》之二全诗为: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孙先生认为此诗"以四句之短而能正面着笔,红马、玉鞍、沙场、月寒、金刀、鲜血、城头、鼓声,不过是八个细节(意象),写浴血英雄豪情,却以无声微妙之内审,构成统一的意境',其水平"大大高出'被推崇为压卷七绝的王昌龄《出塞》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并直言千年来诗话家对此诗从未论及而"不能不给人以咄咄怪事的感觉'窃以为,王昌龄《出塞》之一侧重写战场外之宏阔意境,而此诗那么侧重写战场中的概括情景,各具特色就对战斗描写的生动性而言,此诗切实写得有声有色,不失为好诗但与文中所列压卷七绝对比起来,尚有其不及之处 从描写广度看,此诗突出描写血战即将全面终止的瞬间情景首句写将军坐骑英姿,是近镜头二句将镜头转入沙场中景,再逐渐推向月色弥邈的远景,重点写"色'三句将远镜头移向城头,变成中镜头,重点写"声',结句回到坐骑上来,逐步放大成特写镜头,结果聚焦于带血金刀。
诗中无一语直接写将军,但通过玉鞍战马、带血战刀的侧面描写和城头战鼓、月下沙场的陪衬渲染,一个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纵观全诗,在艺术视角、层次安置、意象呈现等方面悉见功力但由于全副笔墨都集中于战场描写,笔触也因此无法纵之逸之而致有宕开不够之嫌对比起来,文中所列压卷七绝的三四句,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之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等,那么在承接一二句而转换语气的同时.均将笔触从眼前景宕开:或从纵的方面转入历史的隧道之中,或从横的方面转往阔远的空间之外,扩大了联想之范围,引发出无尽之遐思 从抒情深度看,中华(诗词)富于抒情传统,以缘情言志为本质要素,七绝因篇幅短小无法开展大块叙写而尤重抒情,其抒情深度乃成为评诗的重要尺度孙先生在文中说:压卷七绝三四句"不但是句法和语气变了,而且从写客体之景转化为感兴也就是抒主观之J隋'可见孙先生也把以感兴"抒主观之情'作为压卷七绝的重要特点之一。
试以王之涣《凉州词》为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二句写开阔苍茫的客体之景,"后两句由征人所见转入所怀,由曲中之柳犹可闻,想到关外之柳不成见,层层深入,极尽戍征别离之情'(程千帆《古今诗选》)反观《出塞》之二,三四句分别实写城头铁鼓和匣里金刀,均未实现感兴的转化,未以心绪上的"虚接'推进"主观之情'的深度抒发,难以形成浓烈的情感冲击力 从(诗歌)格律看,此诗一二句都是仄起,联内失对;二三句一为仄起一为平起,联间失粘相对而言,由于诗律以联内两句作为一个根本布局单元,因此人们对联内两句"平仄相对'的要求远比联间两句"平仄相粘'的要求要严格得多像王维的"渭城朝雨洗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虽二句仄起对三句平起而失粘,却仍被改编为阳关曲(后人把此类失粘七绝称为"阳关体'或"折腰体')但不管是放宽还是从严,"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分外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制止的了'(王力《诗词格律》)诗律成熟于唐代,尽管不确定以合律作为评鉴诗歌质量上下的唯一标准,但此诗在短短的四句中,有两处不合律,尤其是一二句有"失对之疵'。
这会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后来诗话家评鉴之态度 总而言之.能否成为好诗和能否列入压卷之作分属两个不同的层次《出塞》之二既然存在上述"三不及'之"短板',自然也就难以进入七绝压卷精品之列 拓展: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出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作风振奋,弥漫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约莫是由于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大量山西诗人由于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由于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生平 他家境对比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出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分外欣喜,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怅然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概括时间和理由也不太领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 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出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由于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兴隆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沉重,有纵横古今的气魄,切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戎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遇到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作风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新颖美好。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成就 唐代出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作风振奋,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颠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片面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根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擅长抓获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悠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大量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 7 —。